首页 百科知识 微博与其他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比较

微博与其他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比较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博客是Web2.0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多媒体日志,它的出现,使个人和群体摆脱了纸张束缚,其表达欲望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得以满足和全方位展现。图1-7 微博与其他四种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比较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博客是Web2.0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多媒体日志,它的出现,使个人和群体摆脱了纸张束缚,其表达欲望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得以满足和全方位展现。传统博客为博主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来系统地推销自己的理念和文化,使读者能够全方位感知作者,信息传播体现出相对深度。微博与人们早已熟知的博客似乎只是书写容量大小的区别,但从产品的功能开发、产品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产品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上看,微博都与博客有着很大的差异。微博与后来出现的轻博客及传统博客的最大区别就是融入了社交性,拥有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用户信息流,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碎片时间利用的改善,提供给用户更高的内容宽容度。微博的最大意义在于降低了用户制造内容的成本,降低了创作门槛,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按照个人喜欢的方式在互联网发声,与其他微博用户进行互动,成为一种朴素而富有魅力的社交时尚。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强,时常成为许多重要消息传播的源头。

纵观历史,最早的社交类互联网产品当属社区论坛系统,也称电子公告板系统(BBS),它伴随社区BBS的流行而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并逐渐成为网站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体现。大约从1991年开始,国内开始出现第一个BBS站。直到1995年,随着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大幅降价,BBS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96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BBS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户通过BBS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今天,BBS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除原先的计算机爱好者外,商用BBS操作者、环境组织、宗教组织及其他团体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IM)是一种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图片、语音与视频交流。IM最早的创始人是三个以色列青年,他们在1996年开发出的即时通信软件,取名叫ICQ。1998年,ICQ注册用户数达到1200万,被AOL看中,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买走。即时通信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信服务提供了“即时感知”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以及能否与联络人交谈等状态信息。目前ICQ有1亿多用户,主要市场在美洲和欧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即时通信系统。即时通信按使用用途分为企业即时通信和网站即时通信,根据装载的对象又可分为手机即时通信和PC即时通信,手机即时通信的代表是短信,PC即时通信包括米聊、YY语音、QQ、MSN、百度hi、新浪UC、阿里旺旺、叮当旺业通、商讯BB、网易泡泡、网易CC、盛大ET、移动飞信、企业飞信、蚁傲、COCO、FastMsg等应用形式。

和微博概念最相近的应该是Blog。Blog全名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最早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它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简而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即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相比前面所提及的社交类产品或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概念则较为模糊。广义上讲,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等。SNS的另一种狭义的解释是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SNS网站)。当应用于具体的产品形态时,SNS也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即社会性网络软件,是一种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因此,相比微博,SNS可以看成是对各种不同的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统称。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只有用户认可或授权,访问者才能访问用户的页面,因此信息的分享与互动仅存在于相互建立沟通关系的用户之间,海量信息自动得到筛选,用户不必再为寻找和筛选信息大伤脑筋。相互建立沟通关系的用户之间的互动也使话题之间的黏合度大大提高。

如果我们对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类互联网产品或概念进行总结,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评价:

(1)操作:指普通用户(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产品熟练操作的掌握性,通常可以以熟练掌握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2)传播:指产品载体对信息的传播能力,表示产品对信息的快速传播、散布、穿透的能力,通常可以以单位时间(如1天)内传播的广度来衡量。

(3)交流:指产品在特定的虚拟社区内互动的能力,通常可以以产品提供的互动手段、用户参与交互的频度等指标来衡量。

(4)私密:指产品对于用户的自身属性、信息的社区特性的屏蔽能力。社交类产品对私密的保护和对信息的传播与散布本身是矛盾的,但是,平衡两者的能力表征了产品的性能特点。

如果我们将以上四点指标应用于对以上四类产品的评价,可以得到如图1-7所示的产品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产品在以上四种指标上存在差别。毫无疑问,微博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最大的优势。

图1-7 微博与其他四种社交类互联网产品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