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对编辑出版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对编辑出版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出版社已经近20年了,做编辑室主任等管理工作也有十几年的经验。管理是最高的一级。有些人甚至将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些小人追求的目标。对人而言,主要分清职工的责、权。在西方的管理手册上,对职工的岗位职责有严格的说明,叫“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制定得非常详细,每年也根据情况调整。这样的“工作说明书”,是需要管理者和相关的人员共同制定的。

我在出版社已经近20年了,做编辑室主任等管理工作也有十几年的经验。当然,有经验,就有教训。下面,我谈谈关于管理的几点体会。

在出版社做管理的干部中,大多数人出身编辑。在出版社做编辑,在成长过程中,我以为有几个层次:一是编辑,二是策划,三是经营,四是管理。当然,这里也有偏颇的地方,比如,同样是编辑,细分可分文案编辑和策划编辑。计划经济时代,多数编辑是文案编辑。文案编辑也会成为编辑家,像戴文葆、周振甫等,都是中国优秀的编辑家。将编辑工作做到极致,是编辑家,也可以达到最高的层次。

200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班子,从左至右:欧京海、王铁全、常汝吉、马五一、林阳、杨辉

除了文案编辑,一些出版社倾向于设策划编辑。这个策划一般指选题策划。其实,策划除了包含选题策划、栏目策划外,还包含对宣传、营销等策划。策划需要编辑的头脑更灵活,对市场的现状与走向有深入的研究,对市场有直觉。

经营是指编辑对图书或期刊的成本计算、如何降低成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开拓市场有明晰的思路。比如如何做图书品牌,或如何利用品牌的优势推广产品,甚至理念。

管理是最高的一级。许多编辑认为,我们是文化人,不想当官,那是官场上的事,没有兴趣,文人讲究清高,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有些人甚至将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些小人追求的目标。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做好管理工作,等于扩大了你的视野,拓展了你的事业范围,能够实现你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出版社,干任何一行都可能最后成为管理者。比如秘书、发行人员、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甚至传达室的工作人员,都可能通过努力、实践和机遇,做上管理工作。

一、什么叫管理

什么是管理?按管理学的定义,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它的关键处在于,如果你是管理者,就要避免过去一个人单干时包揽一切的工作方式。就像你过去打拳是一流的,无影掌、组合拳是你的长项,在与对手近战交锋时,你几乎可以无往不胜。而现在你的对手是强大的对手,使用的是长兵器,甚至是一个团队。这时让你扩大所能控制的范围,并给你选择余地,你可以使剑等兵器。假设,你选择了剑,剑是手臂的延伸,它的控制范围比过去的拳、掌要大得多。那么,你过去的拳、掌,相当于自己工作,而使剑,则相当于管理工作,剑就像是你能调动的职工。在工作中,不论你如何熟悉拳、掌的套路,而对剑的性能把握不好,但你仍然应该尽量避免出拳、出掌。因为,你要尽快熟悉剑法的精妙,熟悉剑比掌更厉害的性能和力量,通过剑法与强大的对手周旋。

管理者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是兵,身先士卒是一种勇气,在特殊的时刻,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不可常用或不去用。

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自己是管理者。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要拿出什么官的派头来,而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能事事都自己干,应当是下属的工作,要放手让下属干,有问题再解决,不能事事越俎代庖。我的经验是:一,干大家不能干的事情;二,干大家不愿干的事情。我在《少年漫画》做主编的时候,主要掌握刊物的宏观走向、经营策略,处理刊物的大事,一般稿件的约稿、初审、二审都不是我,但每天处理大量的信件,我来做。前者是我的工作职责,我来做;后者,是大家不愿做的事,没有编务,我来做。同时,每天处理来信,及时了解来自读者的信息,也有利于我把握和调整刊物的方向。

二、管理者需要制定战略

无论处在哪一级的管理层,在自己管辖的范围都要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当下和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没有一个战略目标,仅随着形势的波动而波动,是要走弯路的。

制定战略可以宏观些,当然,也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外界形势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判断。一个部门也好,一个刊物也好,其发展空间都是极其巨大的,不见得当时就能做到,但一定要胸中有数,对发展前景、终极目标有着明晰的认识。

三、建立规章制度

管理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工作,不能只凭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工作。应当按制度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章制度主要是你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必须履行的程序,比如,图书、期刊出版要经过三审、三校,是谁的责任,自己负担。在制度面前,奖惩不明将会造成内部职工思想的混乱,破坏规则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当然,制度是人定的,如果制度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对所定的制度就要进行重新修订。

对人而言,主要分清职工的责、权。在西方的管理手册上,对职工的岗位职责有严格的说明,叫“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制定得非常详细,每年也根据情况调整。在岗职工对自己的任务一目了然,属于自己的职责必须做,不属于自己职责的部分不去做。这样的“工作说明书”,是需要管理者和相关的人员共同制定的。

20世纪70年代初,作者随父亲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2009年,重回干校,参观向阳湖纪念馆

四、用各种手段调动积极性

(一)奖 励

通常我们有个误区,一提调动积极性,就想到物质刺激,这是很片面的。奖金当然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因素,但决非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物质奖励,关键是要有公心,一碗水端平。既要考虑到鼓励效益突出的,也要考虑不同专业的人们所付出的劳动。

西方管理学中有个理论,让你做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你的奖励。这个说法初看不合理,再看真有道理。如果你不把现在的工作做好,你的上级怎么敢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呢?我们所说的好的领导,一般是肯于放权的,放权的结果是下级承担更多或更重要的工作。

换个位置想问题,我们在做任何新的工作时,都有失误的可能,将一件工作做到天衣无缝的时候,很可能前期付出过相当的代价。这是上级领导对你的信任,是他肯为你付出学费。所以说,将重要工作交给下属,是调动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二)任人唯贤

如果你想把一个部门或集体的工作做好,任人唯贤是前提。我曾听过一个新上任的部门负责人说,看来这次改革是真的,原因是我和他素不相识,完全靠竞聘上来的。我听后发愣,这个言论很奇怪,谁会把重要的岗位交给一个与自己亲近,却无能的庸才呢?那不是自毁长城吗?看来,在国营企业,曾有过这样的现象,以后,也有可能,但结果一目了然,不必再多说。

(三)管理队伍年轻化

从长远看,管理队伍年轻化是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年轻人有想法,有精力,有干劲,敢想敢干。看一个企业的活力,常常看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但要注意的是老中青的结合和搭配问题,老同志的经验十分重要,也是企业成长的宝贵财富。

五、控制违规现象出现

出版社肯定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游戏规则,违反了游戏规则,就会对出版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工作中要坚决控制违反规定行为的出现。

(一)不能出现与现行政策相违背的行为

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不能出现与现行政策相违背的行为,这可能导致一个出版社的毁灭。比如,某社大量卖书号,一个被停业整顿的出版界同行告诉我,他们社靠卖书号就曾经收入2000多万,但最终结果是大家都没了饭碗。在实际工作中,对政策动向的把握,是考验管理人的经验和工作能力的试金石。

(二)在出版物上不能出现导向错误

在编辑和出版管理工作中,导向问题是重要的课题,一定要反复向工作人员强调这一点。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人对历史不清楚,对政治不了解,对宗教、台湾问题不了解。在编辑出版物时,容易忽视这些问题,而一旦这样的问题出现,则可能酿成大祸。因此,在出版管理工作中尤其严禁出现导向错误。

(三)不允许有破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出现

在出版社,尤其是期刊,从编辑到出版都是团队工作。团结尤其重要,任何破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一旦出现,对团队都是一个打击,将直接影响到出版社整体的发展。

因此,在管理上,应当严禁挑拨离间、无事生非的行为。有事情谈事情,不能搞人身攻击,这是一个原则。实际上,这种不理智的行为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导致大家不团结,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六、管理者要有爱心和耐心

(一)宁信其无的原则

一些人说我无原则,看谁都是好人。可我是吗?倒过来推理,如果我满眼都是坏人,那我眼中的世界该是什么样的世界?

有人对我说,谁谁有问题,甚至说,他拿了多少好处。比如,我们要花钱买什么东西,我们一直委托某人操办,有人提出他拿了好处,这些东西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来。我说,那你去办。我放权,让别的同志来试试。这些东西果然用更低的价格,甚至低很多的价格买来了,质量与前面使用的东西一样。我说,好,这说明你的能力强,对报刊社,对集体有好处,谢谢。报刊社现在产品的价格比成立前降低了很大的一块,就是比较出来的。

如果你一定要我搞清谁谁拿了多少回扣,我不是纪律检察员,我甚至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责任。我宁信其无,希望大家用实际行动消灭这种可能性。我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问问市场价,如果有市场价,按市场价要求部门去谈判,除非这个部门不去谈,那就派其他人去谈。成本降下来,怀疑别人拿回扣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二)爱 心

谁没有犯过错误?谁都犯过错误,包括圣人,而我们都不是圣人。下级在工作中有过失,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有问题,提出问题,该改正的必须改正。但对事不对人,对同志有爱心和没有爱心,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差异,而落在实践中,差异更大。如果你出于爱心,批评得重些,被批评者最终还是能够接受并理解,如果不是出于爱心,是以整人为目的,换来的只有仇恨。“文革”时期留下的恩恩怨怨,如果是政见不同,或认识上的差异,人与人之间都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唯有以整人为目的的人,很难得到被整人的原谅,这种敌对的矛盾常常在一个单位里延续很长的时间。

没有爱心的人,不应当承担管理者的职责。

(三)耐 心

有爱心还不够,还要有耐心。作为管理者还要容忍下级再次犯错误。聪明的人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悟性差些的可能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作为管理者,要有耐心,帮助同事了解业务。

(四)平常心

所谓平常心,我以为,就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事,如果事件发生了,即使再大的损失,也是现实了,我们必须面对。重要的:一是如何在危机面前保持冷静,保持平常心,更好地处理事件;二是总结经验,不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五)尽量避免情绪化

首先要说明的是情绪化不解决任何问题。许多能干的人容易发脾气,容易有情绪化的宣泄。比如某人一说起某事,就说,“一天到晚,他都干什么事了?”“他是干什么吃的?”“他哪里在编辑刊物,在糊弄读者。”“他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本来是一件很占理的事,结果让人上火,去争执、去表白都干了多少事。

情绪化的结果将问题复杂化,将简单的事情转移到人与人的矛盾上。

七、大刀阔斧和细致缜密风格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难解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

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尤其是难解的问题,一定要冷静分析。

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的特点是千头万绪,事与事纠缠在一起,难以择清。这时,需要耐心,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作为被告,被告上法庭。原告是摄影师,他认为《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一书是侵权,存在两个问题:著作者写成汤加丽本人,著作权被侵权:另外,其摄影作品被编辑篡改,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这个案子也是千头万绪,难以扯清,但法官断案极为简捷,只是判断其摄影作品是否构成被篡改。而这个问题恰恰被辩论双方所忽略。

三国时的庞统,之所以能够用半天的时间断了3个月的案子,正是说明他把握案子的核心极为准确。

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在工作中,有些看上去并不复杂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一些简单的事件简单处理后,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尤其像与合同、合作有关的事,更要注意。注意对方人品的可靠性,同时要不带感情地处理合同。

在工作中,一些看上去有可能有麻烦的小事,不妨搁置一下再处理,免得一件事处理过了,还要翻过来再次处理。

八、活用温水青蛙原则

“温水青蛙”原指一种现象。将一只青蛙放入一盆水中,你不断地往水盆里放入热水,青蛙开始不适应这个温度,于是较小幅度地活动身体,当它适应了这个温度时,不再活动了,你又放入更热的水,青蛙不适应新的热度,开始活动身体,不久,又适应了这个温度,再次不动。你继续倒入更热的水,直至青蛙活活被烫死,它也没有跳出去。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倒入烫水,青蛙出于本能,会一下子跳出水盆。

人们一般用“温水青蛙”警告企业的职工,不要被环境逐渐的变化所迷惑,包括市场的变化。人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将每一次变化当作一次危机。

而在管理工作中,“温水青蛙”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像我们所在的出版社,说起改革,人人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实行了改革,当有人不再被原有的部门任用,一些人立刻跳出来。有人说,“凭什么不聘用我,我是老编辑,我干了多少年”。有人说,“不聘用我就不行,这项工作没有人能做”。还有人威胁,“如果不聘用我,就要……”

古代的改革,凡是改革力度大的,多以失败告终。比如,秦国的丞相李斯,改革的思路也对,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缺乏过渡,最后,改革者反被车裂;宋朝时的王安石,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改革,最终也失败了。因为,他们将绝大多数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缺乏大多数人的支持,改革当然会失败。

美国通用电器的原CEO杰克·韦尔奇有个改革的经验,是末位淘汰制。即每年在团队中淘汰10%的员工。10年下来,彻底大换血。像美国这样进入市场经济有几百年历史的,10%的淘汰比例,仍然引起一定的风波,更不要说,我们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多。

即使是这样,美国通用电器的淘汰率仍然控制在较低的10%。如果按“温水青蛙”的理论,也就是加入了10%的热水,还不至于把“青蛙”烫死,能让公司员工适应新的政策。但10年之后,企业已经大换血了。并不仅仅因为人员都被换了,或者说,好的留下了,差的淘汰了,而是由于这种政策,使得人们有一种上进心,人人争先,若干年后,这些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温水青蛙”理论成功的案例。

淘汰10%,并不是一个强制的数字,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在条件允许下都可以,但淘汰率一下子达到50%以上,就会引起震动,被“烫死”的可能是管理者自己,可能是大家热爱的事业。

我认为,在管理上,利用“温水青蛙”的原理,可以循序渐进地达到你的目的。

九、协调、把握效率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中央曾反复谈到协调效率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我以前不理解,总在强调效率,效率优先,从道理上讲,当然没有错误,邓小平讲过,发展是硬道理。但凡事都有规律性,比如,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每年的发展速度奇快,但超出了负荷,就引起了通货膨胀,将发展的部分蚕食掉,现在,我国提出每年的发展速度是7%~8%,是一个科学的指标。

企业也是一样,10年前著名的中国民营企业,现在还有几个?排在国内企业前10名的有几个?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在效率和稳定之间,要考虑一种平衡。在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必要的时候,要考虑牺牲效率。

就像要求一个期刊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在从没有训练的前提下,去爬海拔8000米的高峰,会死人的。多数人都会有危险的反应。如果有这个目标,又必须达到的话,就必须经过一段认真的准备,包括人的培训、财力的支持、物资的支持等等。

但牺牲一定的效率,不是不要效率,而是要认真准备各项工作,为提高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了将来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率。

管理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本文省略了许多问题,像组织结构的构思、沟通等等。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在我们国有企业的硬件、软件条件都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今天,我们有信心和能力,通过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将出版物的质量和出版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写于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