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生与外生增长机制

内生与外生增长机制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你一定听过“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谚语。但是,即使拥有最好最完善的内部增长机制而没有外部机制配合的话,任何一个产品都是难以良好发展的,微信也一样。其实,微信的内部增长机制与其外部增长机制是存在有机联系的,其产品开发一开始就具有“用户思维”,十分注重用户的体验度和舒适性,这就为其外部机制的应用和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一定听过“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谚语。如果树太小,树叶就不够浓密,树叶所能遮阴的范围就不够大,就无法为你提供惬意的避暑纳凉之地。微博的快速发展背靠的是新浪这棵大树,而微信的成长壮大背靠的则是腾讯这颗参天大树。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经济实力不足的企业是无法承担的。虽然腾讯方面尚没有公布微信研发的总费用,根据微信项目总监刘乐君透露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一年时间内,腾讯对微信项目的直接投入就已经超过了1亿元,后期还会不断追加资金投入。业界预测。仅在2012年,腾讯为整合集团电商业务的投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微信拥有较大的份额。没有这些巨额的资金保障,微信就难以如期推出和快速占领用户市场。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专业的技术,缺乏精干的研发团队微信就不能达到用户心理预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腾讯公司已经培养和积累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成立了效率较高的腾讯广州研究院。2010年11月正式立项后,微信开发设计团队很快组建起来并不断有强大的增援力量补充进来,著名的“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亲自带队,人员由10多人增加到80多人。这些团队人员具有极为丰富的开发设计实践经验,对用户和市场的敏锐度和把握能力极为精准。

腾讯广州研究院微信团队成员(团队小传)

队长:张小龙

Lake:目前担任微信产品总监,统筹微信产品方面的工作。2005年3月加入广州研究院,先后负责QQ邮箱、微信的产品团队。

Lyle:目前担任微信iPhone终端开发组组长,主要负责iPhone终端开发组的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2010年10月加入广州研究院。

微信团体成员

Harvey:目前担任广州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微信中心负责人,统筹微信开发方面的工作。2005年9月加入广州研究院,先后负责QQ邮箱、微信的技术团队。

Justin:目前担任微信终端开发组总监,主要负责微信终端开发组的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2004年7月进入腾讯,2005年10月加入广州研究院。

Genie:目前担任微信高级产品经理,负责微信产品策划、需求管理工作。2010年4月加入广州研究院。

Ts:目前担任微信高级产品经理。负责微信产品策划、需求管理工作。2011年1月加入广州研究院。

Kink:目前担任微信客户端UI组组长,主要负责微信产品的交互、视觉方面工作。2006年9月加入广州研究院。

Juliet:目前担任微信营销拓展组组长,主要负责微信市场推广和品牌管理工作。2011年11月加入广州研究院,其本人具有多年世界500强企业的营销经验。

(来源:海丁网)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具有“用户思维”,新产品的功能要能为用户解决问题或提供给用户良好的舒适度。“世界是新的”,这是腾讯副总裁、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 Z)建议马化腾上马微信项目的信中的一句话。这个“新”,既指社会形势(技术、市场等),更指人们(目标用户)新的社会和心理诉求。张小龙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不断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他对于产品和用户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他领导下的微信团队上下一致不断强调“用户需求为王”,这一点在产品和服务上体现得十分突出。他是Foxmail的创始人和QQ邮箱的主要开发者,附带做出了阅读空间、QQ漂流瓶等产品。阅读空间提供了简单人际互动的功能,是他对“用户社区”和“社交类产品”的最初探索。漂流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和新奇有趣的体验,大幅提高了邮箱用户活跃度和用户黏性,这一产品形态也被移植到微信中。

新产品的推广需要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强大的营销队伍,拥有大规模用户的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QQ与微信是一家,腾讯QQ自1999年诞生后,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超过6亿用户(账号),其营销渠道(模式)已经很完善并卓有成效。微信问世后,约78%的用户是通过关联QQ号码、约89%的用户是通过关联手机号码导入而注册使用微信的(数据来自问卷星)。另一方面,腾讯微信营销与推广队伍在QQ面板、QQ空间、QQ邮箱、QQ游戏、电视等载体及大型公共活动现场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活动。而进驻各大应用商店(App)、与知名单位如中央电视台、招商银行、南方航空、广东联通的合作更是为微信用户队伍的扩充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但是,即使拥有最好最完善的内部增长机制而没有外部机制配合的话,任何一个产品都是难以良好发展的,微信也一样。其实,微信的内部增长机制与其外部增长机制是存在有机联系的,其产品开发一开始就具有“用户思维”,十分注重用户的体验度和舒适性,这就为其外部机制的应用和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比QQ,微信的用户黏性(重复使用)更强,且不断优化改进。你、我、他——他们构成了微信和用户的“朋友圈”,这是微信的用户基础。类似于金刚石的链式网状球体结构,不同于微博的陌生交往(粉丝关注),微信中构成的是立体的人际和群体关系,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关注度较强,在进行群体交往的同时,又具有相对较高的私密性(朋友圈),陌生人是无法看到和转发(分享)的,这样的用户群体和交际圈远比微博稳固,松散的个人终于能结成一个坚固的团体。

微信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如打车、购物、美食等,远比微博实用,干货更多。用户通过微信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人群更为广泛,能为用户节省时间、精力、金钱(微信“微”流量)等,因而能赢得用户的认可。通过口碑相传的效应,微信也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了。当然,用户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继续增长了,这是后话。

当微信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使用微信就成为一种时尚,微信就成了时尚产品。时尚、潮流,“大家都在用”只是表象,其本质内涵涉及极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群体选择。你购买笔记本电脑或衣服,通常情况下会砍价,哪怕老板给出的价格是成本价,这是“经济人”的本能。但是完全“经济人”的目标并不能实现,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相同的想法,大家都是“经济人”(假设)。如果这时候第三个人出现,这就形成了二(群体)对一(个体)的情况,他的观点往往能影响成交与否,能影响最终的成交价格。观点相同或相似的两个人就构成了一个群体,在三人的圈子里,他们代表的就是主流。虽然圈子外还有无数的个体,尽量数量很大,只要没有两个以上(含)的人的观点或行为没有达成一致,还不如“二”。

用户的群体效应

在白纸上描出两个点,我们都知道,两点定一线。如果说,第一点确定的是起始位置的话,那么第二点确定的就是方向。一定意义上讲,第二点的作用要大于第一点。微信开发出来后,第一个使用者决定的是“微信有没有人用”,第二个人影响的是“微信将会有多少人用”。理论上讲,微信群体参与数量的阈值为2,只要这两个人充分发挥群体对个体的相对优势开展宣传攻势,就能实现“滚雪球”般的效果。微信的强大功能与团队服务质量是基础,利用群体(持续扩大)传播的口碑作用,就能实现病毒式的复制。在群体传播这一点上,利用的是人们的从众选择的特性,就像当年QQ一样,其第一批用户是很“2”的两个人(马化腾、张志东),但是这两个很“2”的人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虽然我们不知道微信第一批很“2”的用户是谁,但同样是两个人(马化腾、张小龙)最早确立上马微信(项目)。那么,他们到底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讶和奇迹,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