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地区篇

其他地区篇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江浙地区历来是中国人文、经济的昌盛之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工商业广告与时代紧密相联,除了表现商品外,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当时商品广告的清新、朴素特点。武汉地处中国腹地,襟江带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其他地区篇

除了上海、广州、天津外,1949年至1966年,其他地区的工商业广告也有发展。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它的现代工商业是清末时由沙俄和日本影响而产生的。建国后,东北区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本溪、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大庆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由于国家的重视,在“一五”、“二五”短短10多年内,这里发展成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当时的东北虽是重工业基地,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产品也大有发展。从这里收集的部分广告图片看,与其相对的广告业也有不俗的体现。

江浙地区历来是中国人文经济昌盛之地。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以手工业、纺织业、服务业、重工业为主,尤其是手工业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江浙和上海形成了“江浙沪”经济圈。江浙地区也有悠久的广告传统,从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南都繁会图》、《姑苏繁华图》等看,里面都有很多的招幌和张贴广告。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工商业广告与时代紧密相联,除了表现商品外,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当时商品广告的清新、朴素特点。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襟江带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清末至民国时期,这里的近代工业已经形成,并有初步发展。清中叶后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与上海、天津、广州、青岛成为国内五大商埠。这里不仅是内地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也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相继设立了中南区和武汉市国营商业专业公司和合作社,时有花纱布、粮食、百货、土产、盐业、煤建、信托、零售等8个专业公司,有棉纱、棉花棉布、粮食、竹木、烟类、工业器材、土产等8个交易所以及水产、油盐交易市场,业务范围达中南6省2市。

……

另外,这里也附录了当时的文娱生活类广告10余种,有电影、戏剧、唱片、书刊,还有广告本身的广告,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一下当时人们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

1949年至1966年,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各地的工商业均有自己的发展,也有相关的广告信息,但它们大多在历史的筛子中漏掉了。收集在这里的广告图片仅是留下来的极少部分。它们能够留下,也只是作为当时工商业的小小见证,仅表示它们存在过,并不能作为全面的反映。

这似乎也够了。

img150

化妆品之一(大连)

这是我收集的关于化妆品的广告最美的几张之一,想必是当时花了不少钱请人画的。广告画中的产品是地方国营大连化妆品厂出品的生发油、爽身粉、香粉、牙粉、胭脂等,包括了当时人们所用的化妆品的大部分。

所谓生发油,就是现在所说的头油。在旧时的电影或者照片中,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头发会闪着光泽,就是生发油的作用。牙粉,就是牙膏发明之前人们用来洗牙的。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就有牙膏生产了,但牙粉和牙膏一直并行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如此。

化妆品之二(安东)

这是一张安东日用化学厂出品的、鸭绿江牌香脂、曙光牌牙膏、双蝶牌香粉等广告。这张广告和上面大连化妆品一样,是花费了心思制作出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产品主要是供演员及少数上层人士所用。这些漂亮的产品,我们小时候不要说能用上,就是能有一个包装盒或者瓶子都会高兴很久,并且一定会珍藏起来。那是上世纪80年代,更不用说以前了。我喜欢收集这些有意思的图片,我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对它们的向往。

img151

牙刷、香皂(锦州、沈阳)

这是上世纪50年代锦州化工厂生产的牙刷和沈阳新生香皂厂生产的香皂广告,它来源于一本拆散的商品目录。香皂的牌子有:新中国、飞天、好孩子,都是当时社会的“关键词”。牙刷的广告词是:永不拔毛,坚固耐久。图中牙刷柄是有机玻璃和赛璐珞。

img152

在这一张图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牙刷大多有专门的套子,这一点也值得现在的牙刷生产厂家学习借鉴。

为什么锦州和沈阳这两个地方的产品会在一张广告上?因为1956年以后,工商部门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当时的工商部门分工是:工业部门负责按计划生产商品,商业部门(百货公司)负责采购、销售,产品广告由商业部门来做,因此他们可以将不同工厂生产的产品在一起做广告宣传。

img153

搪瓷盆(哈尔滨)

这是一张用彩色照片制作的搪瓷盆广告,时间是1963年。

搪瓷盆曾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而在使用搪瓷盆之前,人们多使用沉重的木盆。

热水瓶(旅大)

img154

这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旅大产的热水瓶广告。当年的旅大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大连和旅顺地区。广告画面设置了一个时尚的外出旅游场景,能有一个方便实用的热水瓶带着,也算是一件开心的事。

罐头(哈尔滨)

img155

玻璃罐头问世不久,英国人彼得·杜兰特发明了马口铁罐头。但当年的铁质容器粗糙,而且由于技术不高,封口困难,产量不多,价格昂贵,销路只限于上层有钱人士。1849年,美国人亨利·埃文斯改革了罐头的加工和密封技术,产量大增,成本下降,价格也随之降低,由此罐头成了广大民众的消费品。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此后罐头工厂采用了蒸汽杀菌技术,使罐头达到无菌的水准,提高了质量,延长了保存时间,罐头进一步普及。

广告中的蕃茄罐头是1963年哈尔滨生产的,包装很精美,主要是“畅销国外”。

啤酒(哈尔滨)

哈尔滨啤酒诞生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它的前身是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哈尔滨啤酒以纯正、清爽的口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张广告所展示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哈尔滨啤酒及其生产车间。

img156

汽水(哈尔滨)

汽水其实只是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把大约2至3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就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汽水给人的那种刺激味道就是因为碳酸的缘故)。喝汽水时,二氧化碳随汽水进入肠胃,但肠胃不能吸收二氧化碳,肚子里的温度又比汽水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便从口腔中涌出来。又因为二氧化碳气从体内排出时,可以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喝汽水能解热消渴。另外,二氧化碳对胃壁也有刺激作用,能加快胃液分泌,帮助消化,但不能喝得太多,否则作用就会相反,可能引起腹痛,甚至诱发肠胃炎。

这张广告中不仅有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酒精厂出品的各种汽水,而且还有人们在斯大林公园露天饮食部享受汽水的场景。

img157

味素(哈尔滨)

味素也就是味精。人类使用味精的历史其实不长,1908年,一名日本科学家吃晚餐时,发现加了海藻的汤味道很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使汤面变得美味的原因是来自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很易溶于水中,水里只要含有万分之几的谷氨酸钠,我们就能尝到鲜味。味精所以能够使食物变得美味,是因为它能增强味蕾的敏感度,使人更容易感觉到食物的味道。味精在160℃时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鲜味,反而有微毒,因此,在炒菜时使用味精,最好在出锅之前加入。

这张广告表现的是哈尔滨食品化学厂在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玻璃瓶装味素。

img158

img159

自行车(哈尔滨)

自行车的生产在我国有曲折的历程。清同治七年(1868),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娱乐代步工具,也称自行车,人坐车上,两脚踢地引车。几年后,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入上海,这就是后来的“东洋车”,因其色黄又叫“黄包车”,成为代步工具。清光绪十一年(1885)后,一些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光绪二十三年(1897)同昌车行在南京路开办,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民国时,有大兴车行进口钢管接头,聘请2名日本技工,生产车架并组装“红马”及“白马”牌自行车,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

我们享受自行车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了,此前见到的自行车多是邮递员的绿色自行车。与最早的国产自行车不同,后来的自行车都以能“飞”为品牌,凤凰、飞鸽、孔雀等就是明证,当然永久牌自行车也深入人心。

这张广告图中所反映的是1963哈尔滨生产的孔雀牌轻便自行车。

img160

金笔之一(旅大、安东)

这是旅大生产的新文化牌金笔和安东生产的金龙牌金笔的广告,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金龙牌金笔的笔尖处还用红字标着:50%赤金。建国初期的金笔生产都是由国家拨给黄金,从1964年起,由于国家对黄金供应严格控制,金笔生产任务逐年减少。

金笔之二(哈尔滨)

这是1963年哈尔滨生产的友联牌金笔广告。从它的广告语里可以看出,它的笔尖也有50%的黄金,只是不久之后金笔就慢慢消失了。现在有人专门收藏过去的金笔、钢笔,价钱还真不客气,有的好几千元一支。

img161

铅笔(哈尔滨)

这是一张上世纪60年代初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包装车间生产的天坛牌铅笔广告。广告中还有一张专门拍摄的彩色工作照,漂亮,也难得一见。

img162

人丹(哈尔滨)

民国时,上海的黄楚九创制了人丹,很畅销,此后各地似乎都有人丹生产。这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初期哈尔滨制药厂生产的铃兰牌人丹。广告画面是两位地质勘测人员在野外工作时的情形,而人丹则不离手,可谓是当时“建设祖国”的一张标准画片。广告词是:改进操作配方,提高药效质量;改变包装式样,图案新颖大方。

img163

img164

猎枪(哈尔滨)

这是哈尔滨体育器械厂出品的猎枪广告,时间是1963年。当然,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眼光去“要求”过去,但我们要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反过来说,传统的农耕渔猎,并没有使野生动物大规模灭绝。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印刷之一(哈尔滨)

这是哈尔滨印刷一厂的广告,时间是1963年。广告画中的主体就是他们印制的一张彩色少女照片,这本身就是广告。另外,这张广告在当时还更具“广告”因素,一是因为列举了营业范围:“承制平印彩色照相制版和铅印铜锌版;承印各种精致彩色宣传画报、商标、教育挂图、证券及图纸等;承制各种精装手册、影集、刷光和蜡纸等”;二是留下了厂长室、产销股、秘书股、收发室(夜间)等电话号码,这可与一般的广告只留一个不知所以的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从广告来看,这个厂的承印能力是很强的,要不然也不会排成“一厂”。

印刷之二(哈尔滨)

这是哈尔滨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的一张广告。画面的主体是“大力支援农业”的宣传画,下面还有几种书的封面,《红岩》特别显眼。

img165

肥皂(杭州)

img166

这是杭州市公私合营东南化工厂出品的船牌、西湖牌肥皂广告,画法较为简单,单线平涂。广告中还标明由“中国百货公司浙江省公司包销”。

img167

牙刷之一(杭州)

这是一张地方国营杭州大众牙刷厂生产的产品广告,由浙江省百货公司包销。“大众”商标也设计得朴素美观,广告词是:各种规格,应有尽有;式样美观,经久耐用。

这里展开一点谈谈牙刷。确切地说,牙刷是舶来品。在使用牙刷、牙膏之前,国人是用什么方式清洁牙齿的,我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以经验来看,可能就是漱口而已。19世纪中叶,随着广州、上海等地开埠,外国人使用的机制牙刷开始输入,国人开始使用牙刷、牙膏。此后不久,国人开始研制机制牙刷。

制作牙刷材料,较早用牛骨为柄,从国外进口。但一头牛的大腿骨只能做刷柄30多只,制约了发展。后一度仿效日本使用竹柄,刷毛使用猪鬃。建国初,刷柄使用有机玻璃和赛璐珞, 60年代开始采用聚苯乙烯塑料),刷毛改用尼龙丝,少量用白猪鬃。聚苯乙烯和尼龙丝开始依靠进口,后随着国内化工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采用国产材料,产品档次有所提高。

img168

牙刷之二(温州)

这是温州牙刷厂生产的和平牌牙刷,厂址在温州大南门花柳塘,虽然说当时的产品由中国百贷公司浙江省公司包销(很多产品没有厂址就是这个原因),但它还是标上了厂址,恐怕是地方不易找到,或者也是为了方便外地客商自行采购?

牙刷之三(宁波张新记)

img169

宁波张新记牙刷厂显然是一家私营企业,还没有并入到国营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的企业有三种存在方式,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宁波张新记属私营企业,但其产品也必须通过商业部门采购销售,还是没有销售的自主权,最终要么关闭,要么并入国营企业。

有意思的是,宁波张新记一个牙刷厂,居然有10多个商标或者说是品牌,除了主体广告的“双轮”外,下面还列着一长排,这些商标大都与当时的时代结合起来,比如劳动、儿童、工农、光荣等。

说起“双轮”品牌,在1920年,上海就有双轮牙刷厂,连同当时的一心牙刷厂和同江湾模范工厂牙刷部,成为国内早期全能机制牙刷厂,所以用“双轮”还是有影响的。

img170

化妆品(杭州孔凤春)

查阅到一段关于“孔凤春”的资料,称:同治元年,杭城清河坊,萧山人孔传鸿梦见孔雀、凤凰凌空飞来,翩翩起舞,祝贺店号开张。店主醒后,急找名家写下“孔凤春”三个字。“孔凤春”是杭州化妆品业的老字号,其生产的化妆品蕴含天然花粉,经多道工序精炼,使人喜欢。从广告画中可以看出,在50年代“孔凤春”的产品也不少,有:纸盒顶上鹅蛋粉、甲级莲花霜、大号发的友、天鹅蛋扑粉、檀香粉等化妆品。

img171

火柴(温州)

这是公私合营温州光明厂的产品广告,有顺风牌、温州牌、美丽牌火柴,还有明胶片。

小时候,火柴是重要物品,晚上点煤油灯时要用,生火做饭时要用,如果没有了,就得拿着一把松毛到邻居家去“借火”,或者借几根火柴也可以。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漂亮的火花弄下来,是珍藏品。后来才知道,喜欢火花的人多了,还包括成年人,还有人专门成了火花收藏家,可见,对图片的爱好,不仅是小孩子的事。我收集的这些广告画,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人们因为喜欢而有意收藏起来的,要不然,今天哪里去找?

img172

珐琅(杭州)

img173

搪瓷口杯是国内搪瓷业最早出现的产品,因国外输入少,制作简单,成为各搪瓷厂的主要品种。早期的口杯多为手工敲制,也称“接口杯”,规格仅9厘米一种,均为素色。直到1925年才发展为机器轧制的机制杯。50年代,搪瓷杯因为政府的大量订货、农村市场的扩大以及慰问大批抗美援朝志愿军而发展起来。此后,一个实用的搪瓷杯,就成为了奖品、纪念品、礼品,极大地发挥了作用。80年代,这些杯子在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淡去。

这一张是由杭州广大珐琅厂出品的面盆、痰盂、口杯、饭碗的广告。

电池(浙江嘉兴)

没读书前,为了拥有一只笔,找到几只废弃的大号电池,将电池芯取出来,它像铅笔粗那么短短的一段,用力在石头上将其中的一头磨成笔头状,我的第一支笔产生了。后来,读到相关志书,才知道电池“芯”专业上称为“炭棒”,还知道1922年创办于上海的自新炭棒厂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炭棒的企业。

这是浙江嘉兴同源福电池厂出品的牛牌干电池广告,广告词是“电力充足,经久耐用”。

img174

皮箱、皮鞋(温州)

清末时,中国的鞋匠开始仿照西方款式,制作新式皮鞋,并且深受人们的欢迎。这些制作皮鞋的小工场,一般是前店后场。解放前最热闹的皮鞋业在上海,当时的鹤鸣鞋帽商店、大不同皮鞋店和蓝棠皮鞋店等名牌鞋店均自设工场,自产自销。皮鞋的制作均采用缝线工艺。除了制鞋,也制皮箱、皮包,而我们传统的制革业在容器上主要是包或者袋子。

这张图片是地方国营温州制革厂生产的各种产品广告。

img175

雨伞(温州)

据说伞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的传统用伞是油纸伞,有大小两种。大伞在集市上摆摊设点,一把油纸伞就是一个摊点,即可遮阳也可挡雨。阳光透过,温和柔润,雨点打在上面嘭嘭地响,显得很有韵味。小的油纸伞是为了个人使用,那些多愁善感的少男少女们,总设想有那么一把伞在自己的手中或者在下雨时头顶上出现一把这样的伞。油纸伞的做工要细,要有专业的功夫,不过原理和现代的伞是一样的,只不过伞骨更多些,而且是用竹条做的。

最早的阳伞,也就是钢骨晴雨伞,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后涌入中国市场的。早期晴雨伞以英国、美国和德国货居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货居垄断地位。中国最早制造晴雨伞的是1915年开设在上海的民生伞厂。建国后,随着国营商业扩大收购,国产原料逐渐替代进口,促进了晴雨伞生产的发展。我们小时候接触的这些新式伞,主要在伞杆上来分类,一般是木杆、长铁杆和短伞杆三种。70年代,随着铁杆晴雨伞需求大幅度上升,木杆伞渐被淘汰。

这是地方国营温州雨伞厂出品的欧阳伞、大小天津伞、各种花伞广告。

img176

img177

缝纫机(浙江)

广告中反映的是50年代杭州市各装配店所装配的品牌缝纫机,计有王丰记的丰收牌、永新号的鹰熊牌、德树厂的钱江大桥牌,还有王胜昌号的产品。这些商号应当都是当时的老字号,如果能生存到现在就更是老字号了。

都锦生丝织品(杭州)

杭州公私合营都锦生丝织厂是老字号,现在仍在。西湖绸伞是很有名的品牌,最初即由都锦生创始。1932年,当时的都锦生丝织厂老板都锦生到日本学习时带回几把日本绢伞,并以其为样试制绸伞。日本绢伞粗糙发白,没有图案花样。都锦生四处寻找制伞艺人,先后请温州、富阳制伞艺人解决伞骨的制作问题,又以西湖风景为图案采用刷花工艺装饰伞面,制伞获得成功。因其伞面用杭州丝绸,并以西湖风景为图案,所以称为“西湖绸伞”。其后,不少厂家都参与了绸伞的制作,比如振记竹氏、王志鑫等,至解放前夕,西湖绸伞作坊共有6家。后来又几经变迁,但始终还是保留下来了。

这张广告反映了公私合营都锦生丝织厂在50年代生产的主要产品,“五彩锦绣,丝织风景,美丽绸伞,台毯坐垫”,里面比较显眼的是那柄漂亮的绸伞。

img178

背心、衫裤(杭州)

img179

背心、衫裤都是日常服装,各地都会有生产。这张广告的内容是杭州市的公私合营六一制造厂生产的几种款式,品牌为漂亮的“双鱼”。

袜子之一(宁波)

img180

这是50年代宁波针织业生产合作社袜子加工组生产的产品,共有12种品牌。

袜子之二(浙江海宁)

这是50年代浙江海宁硖石生产的袜子广告。

img181

毛巾(杭州)

在现代毛巾出现之前,人们多用布来洗脸。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国内有毛巾进口,主要由土耳其、日本等国输入。因其具有柔软、吸水性好等优点,很快就替代了传统的布巾。广告中的“红花牌”毛巾是50年代杭州生产的。

img182

笔记本(浙江嘉兴)

这是浙江省嘉兴市烈军属生产工艺社制本厂生产的笔记本广告。当时的烈军属往往被组织起来形成独特的生产组织。

img183

img184

蜡纸之一(温州)

蜡纸,简单一点说就是用蜡浸过的纸,目的是刻写或打字后用来做油印底板的。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温州公私合营大明蜡纸厂生产的警钟牌、三角牌蜡纸广告。蜡纸业在温州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建国初期温州蜡纸占全国总量的40%,全国四大名牌温州占其三,其中就包括本广告中的两种。

温州最早的蜡纸厂是1939年由陈仲毓、杨德樵等人创办的中国蜡纸厂,商标为“三角牌”。1942年大明蜡纸厂在西山塔下创办,生产“警钟牌”蜡纸,规模比中国蜡纸厂更大。后来,中国蜡纸厂并入大明蜡纸厂。还有一家建国后合并组建的温州蜡纸厂生产的“灯塔牌”蜡纸也很著名。这些广告我都有幸收集到了。

img185

蜡纸之二(杭州)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杭州地方国营新华蜡纸厂生产的“新华牌”蜡纸广告。浙江是中国蜡纸生产的集中地区, 50年代上规模的企业就有温州蜡纸厂、大明蜡纸厂、中国蜡纸厂、遂昌皮纸厂、衢州蜡纸厂、新华蜡纸厂等。随着时代进步,铁笔蜡纸逐渐为打字蜡纸所代替,现在则由于电脑和打印机的普及,蜡纸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img186

蜡纸之三(浙江衢县)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浙江衢县公私合营勤业蜡纸厂生产的“风筝牌”铁笔蜡纸广告。从广告来看,它是历史悠久的名牌,因为早在1922年就在新加坡的展览会上获得奖状。

咖啡因等(杭州)

咖啡因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使用能祛除疲劳、兴奋神经,临床上也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但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

这是上世纪50年代地方国营浙江制药厂生产的药品广告,药品共有4种,分别是:葡萄糖注射液、红溴汞、米他芬、咖啡因。

img187

民生药厂(杭州)

这是一张1950年代公私合营民生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广告,药品都较为普通。

img188

电池之一(武汉)

这是武汉市汉口电工器材业第一合营工厂的电池产品广告中的一张,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借助月份牌画来“广告”电池。画中,三个孩子在看新中国的地图,周边是就是广告内容,涉及的电池有“黄河牌”、“日光牌”、“花旗牌”、“野猪牌”等多种。

这组广告有11张,都是关于电池的,都是新月份牌广告。它们是16开的画片,色彩尚可,品相尚可,但纸张粗糙。当初它们在网上出现,标价太贵,每张要200元,打电话协商,对方减到150元。还是高,放弃。两个月后,再看,还在,再打电话,最后11张以1000元左右的样子成交。

img189

电池之二(武汉)

这是武汉市汉口电工器材业第一合营工厂的电池产品广告中的另一张,画中人们在插秧。

img190

电池之三(武汉)

这是武汉产鹰球牌、新月光牌、铁猫牌电池广告,它们“最可靠,最经用”。画面的主体是一个孩子在独自玩耍。

img191

img192

脑乐静(武汉)

从广告来看,脑乐静是治疗精神、神经类的药品,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这张广告以及后面的几张,都来源于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武汉中联制药厂制作的,时间是1964年,前面的10多页都是产品广告,每一页面之间都有一张半透明的纸隔着,就像当年的集邮册,可见厂家是下了成本和心思来做这个笔记本的。

银翘解毒片(武汉)

银翘解毒片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药物,每个人可能都与它产生过联系,只不过厂家不一样而已。广告图上的此类药物包装看上去也很漂亮,小时候在乡村生活,漂亮的药物包装也是我们收集玩乐的重要物品。这幅广告本身设计得也较为雅致,上端还有一张扇形的画,画上有此药中一味重要的成分——蝉。

img193

保赤散(武汉)

这是小儿用药保赤散的广告,图画里是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广告画家为了更好地表现药物的作用,将这个小家伙画得眼红脸赤。

img194

虎骨酒(武汉)

我一直以为虎骨酒只在民间的地摊上出现,而且也一直怀疑它有什么具体的功效,想不到还有正式的药厂生产,那是上世纪60年代,可能老虎还很容易见到,现在,哪能见到老虎?

现在的乡间集市上仍有卖虎骨酒的江湖人士,光着上身,“瞧一瞧、看一看”,正吆喝着,有人上前来试用了,用嘴含一口褐色的虎骨酒喷上去,连连问着:“怎么样?效果很好吧?没骗您吧?”

img195

云南白药(云南)

有一段时间专门收集云南白药的文字资料,了解之后感叹它的不平凡,正好那时热播《大宅门》,就想如果有人将云南白药拍成电视连续剧,也会给人无限沧桑之感。而这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云南白药广告,明确说明云南白药在此前叫“曲焕章百宝丹”。广告画面精美,实属难得。它能得以留存下来,是因为当时有人用它来包书,书留下来了,这张广告也留下来了,仔细看,包书的折印还很明显。

img196

img197

化虫散、上清丸等(云南)

这是一张8开的药品广告,显然是为了张贴而印制的,时间应当是上世纪50年代。广告的内容有五项,分别是:化虫散、痧气丸、银翘散、上清丸、神粬,都是当时治常见病的药物。

收购野生动物(云南)

img198

这是中国畜产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编印的收购广告,时间是1957年,收购的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的皮。很显然,广告具有鼓励人们捕捉野生动物、剥皮卖给国家的性质,目的是出口换回工农业建设器材。广告中还有如何有效割皮的方法。如果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真是很不环保的行为,但那是什么时代啊?

收购猪羊小肠(云南)

这是1957年中国畜产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编印的“猪羊小肠莫浪费,卖给国家出口换机器”的广告。广告把猪肠衣、羊肠衣的用处和交换价值都列举了出来,那些能够交换到的产品如火柴、肥田粉(化肥)等等,确实是当时的人们迫切所需。

img199

img200

皮鞋、便鞋(太原)

这是1951年太原工业局太原人民鞋厂生产的五星牌皮鞋及便鞋广告。

新式皮鞋起源于皮翻鞋和钉鞋,是从外面学来的。我们在80年代才见到新式皮鞋,以棕色的三接头为档次高。当时的时尚青年除了穿皮鞋,有的手里面还提着一台录音机,最好是双卡的,里面传出邓丽君的《甜蜜蜜》,很有意思的景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尽管劣质皮鞋在那时也很便宜,但也要好几十元一双,穿的人也不多。至于便鞋,也就是一般的布鞋,在生活中样式也较多。

香烟(太原)

在解放之前,关于香烟的广告很多,也容易见到。但解放初期的香烟广告却少见,而这一张,就是1951年太原烟草公司出品的烟草广告。广告里有五种香烟,分别是禹门、五台山、顺风、胜利、晋华青,广告词是:“原料纯洁,经久耐吸;烟味醇厚,价格公道。”

img201

鸡蛋(太原)

这是山西省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告,时间是1951年。这样的广告比较少见,所以在这里选取一张。

img202

拖拉机(太原)

这是1951年山西省机器公司的拖拉机广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拖拉机一直是“农业图画”的重要象征,我们从小就喜欢画冒着烟的拖拉机,更不用说更早年代的人了。这款拖拉机还有一个特别的“品牌”,就是在拖拉机前面用木板写着的“抗美援朝号”,这也算是颇具时代特点。但新中国的国产拖拉机直到1958年才生产出第一台,图中的拖拉机是苏联产的?

img203

保温瓶(西安)

这是西安生产的秦岭牌保温瓶广告,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主要有铁壳和竹壳两种产品。

img204

img205

化工产品(江西)

这是一张年历画广告,内容是江西化学工业厂的产品,时间是1958年。年历画广告直到现在仍然存在,逢年过节,一些厂家或商家就制作带有年历的广告,四处送人。

img206

电池(河南)

这是一张新月份牌广告,主体是几个孩子在玩战斗游戏,广告的内容是河南新乡产的金猫牌、五四牌电池。

img207

一得阁墨汁(北京)

北京“一得阁”墨汁是老字号,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传说清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叫谢松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失意,感到研墨太浪费时间,耽误了答卷,于是他多次试验,终于用油烟加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并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后来,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

此广告是1957年一得阁生产的各种产品。

《苏中友好》征订(云南)

这是《苏中友好》周刊的征订广告,主体是一张代表中苏人民的两位男子握手的宣传画,制作发行者是云南省中苏友好协会,时间是1959年。当时各地都有“苏中”或者“中苏”友好协会,我还见过几种这类协会的证书,是中苏关系变化的民间见证。

img208

文艺信息

这张广告来自1957年6月23日的 《文艺报》。当时的 《文艺报》是文艺界的重要刊物,每周出版一期,一般为8开8版,第8版多为广告,1957年还刊登了不少,以后就没有了。从这张广告版面看,当时关于文艺生活的电影、书刊、戏剧、舞蹈等都有刊载。

img209

img210

书籍(新文艺出版社)

关于新文艺出版社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书籍广告见过几种,而这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周年——介绍一批描写祖国各方面建设成就的书籍”更典型一些。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书籍现在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了。

img211

戏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7年5月在首都剧场轮换演出的剧目广告,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虎符》、《风雪夜归人》、《北京人》、《日出》、《是谁之过》、《雷雨》等,都是有名的剧目,一些人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如郭沫若、曹禺、蕉菊隐、吴祖光等。曾看过一本《新中国戏剧史》,我们的戏剧在60年的历史中起伏变化真大,历史上的哪一个“60年”有这么丰富的“戏剧性”内涵?

img212

电影、戏剧

这张广告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电影,有《铁道游击队》和《国庆十点钟》两部,都很有名。《铁道游击队》的广告词是:“飞车歼鬼子,惊天动地;游击灭敌人,威名远扬。”另一部分是中央试验歌剧院1957年4月至5月演出广告,主要剧目有《小牛》、《草原之歌》、《刘胡兰》、《茶花女》等。

img213

幻灯片

这份幻灯片新片介绍,主要是几部连环画,有《穆桂英挂帅》、《红毛狼》、《杨排凤》、《新楼房》。幻灯片已渐渐淡出历史,淡出我们的记忆。在一些旧书店里还不时能见到一些幻灯片,也有人在专门收集,为的也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img214

漫画、连环画

这是一张刊登在《美术》杂志上的几种关于批判胡风的漫画、连环画书籍广告,时间是1955年。想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看到过张广告会引发出许多感慨来。

《儿童时代》征文启事

这是《儿童时代》杂志的“征文启事”,时间是1957年。这份征稿广告和现在的征稿广告大同小异,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一点还是不一样的,就是关于奖金,“一等奖若干名,奖金500元”,这可是一个大数字,当时的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10多元。

img215

img216

征求连环画脚本启事

连环画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它曾经带给人们的快乐是无法说尽的,现在有很多人在收集连环画,就是想保存一些关于连环画的记忆。这则征求连环画脚本的启事,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朝花美术出版社刊发的。引人注意的还是高额的稿酬,创作的脚本每幅5元,也就100字不到,千字就是50多元,比现在的稿费还高,但现在的50元与当时的50元差别有多大?难怪看到一些资料说当时的一些作家生活很“奢侈”。

《文学报》改版启事

这是《文艺报》的“改版启事”,从周刊改为半月刊,从8开改为16开。改刊的目的是:“明年度(1958年)的本刊是在反右派的基础上,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刊物的战斗性和思想性。”改版后的主要内容是:“展开文艺思想辩论,评介现代文学作品,评论近期出版的文艺期刊,刊载政论、杂文和美术作品,报道国际文艺情况。”

img217

img218

“感谢苏联文学对我的帮助”征文启事

这是1957年《文艺报》举办的“感谢苏联文学对我的帮助”征文启事。苏联文学以及电影、戏剧等各方面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文艺影响确实深远,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能见到我们模仿的影子,文学作品就更是如此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文艺报》的这个征文,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img219

唱片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88年德国人贝里纳改进了留声机,推出了圆盘唱片,由于是水平播放,针压能保持稳定,提高了音质,而且生产工艺有利于工业化大规模复制,算是宣告了唱片工业的诞生。

圆盘唱片和留声机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法商乐浜生于1908年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销售唱片和唱机,1915年建唱片厂,开始生产唱片。在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以及少有收音机的时代,唱机与唱片是时尚生活的最好体现。这里选取的是一份“中国唱片”的新片介绍,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销售地点有点特别:各地百货公司、人民电台服务部、新华书店、唱片唱机商店均有出售。能买的地方还不少。

img220

广告(《文艺报》)

这是关于广告的广告,选自1957年的《文艺报》。从广告的内容可以看出,《文艺报》在当时可以刊登众多与文艺有关的广告,报刊、书籍、电影、戏剧、文体活动等。而且里面还详细地标明了以“一栏一行为标准”的详细价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