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这里,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

这里,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在全国许多城市里,都有这样一些人:按规定,他们享受不到“低保”,但实际上他们因有种种特殊情况比“低保户”还困难,成为被人忽视的“边缘户”;还有许多农民工,哪里有脏活、累活、险活,人们总要找他们来干;但他们的艰难困苦、基本权益、子女教育、生病遭灾等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

这里,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

在全国许多城市里,都有这样一些人:按规定,他们享受不到“低保”,但实际上他们因有种种特殊情况比“低保户”还困难,成为被人忽视的“边缘户”;还有许多农民工,哪里有脏活、累活、险活,人们总要找他们来干;但他们的艰难困苦、基本权益、子女教育、生病遭灾等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也是城市低保的“边缘户”。

而生活在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桂林街道的“边缘户”却是幸运的:他们得到的社会关爱,不仅不比其他人群少,而且比其他人群还多,他们已不再是得不到阳光的“边缘户”。在那里,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越是渴望得到关爱的人,就越能得到关爱。

“爱心超市”献爱心

低保“边缘户”的发现,带有点偶然性。那是2002年,一个叫尤连利的中年人来到街道要求办“低保”。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母亲瘫痪卧床10多年,弟弟有残疾,为了照顾母亲和弟弟,尤连利无法参加工作,直到47岁还是孤身一人。但他母亲每月享受遗属补贴和肉价补贴,比市政府规定的人均最低标准超过2元。按规定,这个“低保”是不能办的。这个个例引起当地有关人员的注意:像他这样享受不到“低保”、但实际比“低保户”更困难的“边缘户”,在辖区到底有多少?街道党工委决定:组织机关和社区干部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走访。基本情况很快摸清了:家庭人均收入不足260元的,常住人口有400多户,外来人口有3000多人。为此,街道两次开会专题研究“边缘户”问题。“政策不能更改,扶助措施必须配套!”他们决定:将“边缘户”纳入社区保障体系,建立“边缘户”救助机制,为民解困,为党分忧,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于是,这里迅速形成了“三助合一”: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家庭互助的格局。

“爱心超市”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爱心超市”的规模有限,但却容纳了无限的爱心。这里摆放的物品极为丰富,可分为食品、衣帽、被褥、家电、日用百货五大类。这些东西,“边缘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领取。但这里的东西似乎取之不尽,因为“爱心超市”的物品有三个来源:社区居民、机关干部的捐赠;部队、团体、院校的捐赠;政府救济的款物。所有物品,随时都可以补充。超市设自选区、储备区、接待区三个区,有接受捐赠、储存爱心、发放款物三大功能。它常年“营业”。“爱心超市”成立9个月来,已接受大量捐赠,有200多个“边缘户”到此领取过款物。失业在家的王蕴青从“超市”领到2斤毛线,十分高兴。她准备给没有新衣服的女儿织件新毛衣。老党员邹本财领了一件小皮衣,逢人便说:“我孙女有新衣穿了!”

实物救助,只是爱心超市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服务救助和网上救助两种形式。“边缘户”需要医疗、理发、修理、家政等项服务,只需打个电话,志愿者或公共服务社社员就会上门服务。“边缘户”家中出现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之类的难题,“爱心超市”就通过自己开设的爱心救助网站发布信息,很快就可以引来救助者。75岁的李守业因病双目失明,生活很痛苦。爱心超市就安排社区“银发读报组”的志愿者每天去上门给他读报,老人的情绪因此好转了。

在这里,有专门针对“边缘户”的工作制度:登记制度,居民小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分别对“边缘户”登记造册,达到情况清、底数明。走访制度,街道和社区定期对“边缘户”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情况,沟通信息,积极引导。

外来务工者不再被当成“外人”

在桂林街道的一幢高楼下,有个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可同时容纳50人入住。任何一个外来人员都可以在这里住很便宜的房、吃很便宜的饭,并且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用工信息,进而找到工作。记者在大连采访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个公寓。公寓虽然设在地下室内,但十分清洁、明亮。据介绍,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已有两个月了。2003年1月成立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也设在这里,而且就在公寓的上面。“中心”的主任是宋波,2716544,是“宋大姐热线”。这条专门为外来务工者服务的“热线”,真的成了“热线”:从早到晚,很少有闲的时候。因为碰到难事,外来人员总要打这个电话求助,他们也总能在这里得到满意的帮助。

2003年6月,有位从沈阳地区来的张姓妇女,一路上被骗得一文不名,情绪十分低落。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她找到这里。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热心地安排她住下,而且给她买了午饭,随后又帮她找到了工作。这位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没有人这么对待过我!”有位来自黑龙江的打工人员,在大连火车站下车后买了一张报纸,从上面知道服务中心的电话,在打了电话之后就一路找来。当天就落下了脚。当他拿到中心免费赠送的《简明第二故乡生活手册》时,一股暖流顿时流遍全身。这个手册虽然不大,却包含居住政策、劳动法规、计生条例、诚信守则、援助热线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堪称“进入城市的一把钥匙”。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就在中心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头一个月就挣了500元。他感叹道:“我的命太好了!”

服务中心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妇幼保健、卫生防病、法律服务、维护正当权益都在他们的服务范围之内。在很多方面,外来人员都可以得到与当地市民基本相同的待遇。各种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这里的外来人员居住有定所、培训有渠道、就业有途径、急难有人帮、发展有空间。外来人员也很快融入城市,适应了城市的生活。

有位外来人员在工作20天后生了病,老板送去80元钱了事,不肯再付工资。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出面协调,终于使这个老板如数付了工资。

来自江苏的修鞋匠杜群福被一个大公司的保安无端打伤,但对方竟蛮横无理,拒不负责。街道干部挺身而出,使打人者被依法处理,被打者也得到了3000元赔偿。

“大龄青年不用愁,鹊桥为你抛绣球。”每个月末的“周六”,社区都要为未婚青年举行聚会。每到重要节日,服务中心还要举行“外来工联谊会”“相聚在第二故乡联欢会”等活动,让那些为举目无亲而担忧的人倍感温暖。

街道、社区不拿外来务工人员当外人,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也找到了家的感觉。既把这里当家,就会尽力回报家的抚育。社区有什么公益事业,他们都抢着作奉献,甚至无偿为居民服务。许多社区居民与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好朋友。在这里,就业率达到98%,计划生育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刑事案件发案率也降到最低,其中外来人口犯罪率连续两年为零。

“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在大连桂林街道,几乎没有“边缘户”了:人人都可以得到关爱,人人也在关爱他人。

(原载2003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四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