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是一个问题

是一个问题

时间:2022-04-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完美&效率:是一个问题如果一定要你在完美完成一件事情但需要较长时间与很快完成一件事情但损失细节之间选择,你会如何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尚完美的。不说作品质量和个人品质,单这一种发生在中国这个既保守又有些落寞单调的行业里的现象,就算得上是时代效率对完美传统的挑战了。我并不是莫扎特,而且,我生活在这个需要用高效率达成完美的时代。

完美&效率:是一个问题

如果一定要你在完美完成一件事情但需要较长时间与很快完成一件事情但损失细节之间选择,你会如何做?

我就经常陷入这样的选择困惑中,我觉得我的天性也是说我的内分泌(有个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一切的行为都由内分泌决定,我表示一定的认同)决定了我的行为模式是属于完美型的。要让我凑合着做一件事情或者不知所以然就快速完成一件事情比不做还要痛苦,慢工出细活,但是我发现时间和完美并没有成比例。

做一个很小的活,也会陷入这样的抉择痛苦。

一个PPT,每一页都希望它是完美的,但是肯定影响进度,做一页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要做完50页,岂不是很恐怖?弄到最后快交稿提案时,就很紧张很痛苦,回过头发现自己每天都显得很忙但是效率低下,难道我已经进入广告界所称的“老龄化创作阶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尚完美的。“大器晚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十年磨一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都是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心不能太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于浮躁,要沉得住气,就要放弃一定的效率,虽说中国古人的效率的确有一点低。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句也只有在危急存亡的时候才能够成为经典;传统文人崇尚田园文化,陶渊明归隐田园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被贬才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白居易落魄才有“江州司马”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绝唱;李白长期游历才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所以,中国古人有的是时间去创造完美、完成不朽,中国的诗歌、绘画、雕刻、音律都是从形式感上追求完美的文化,诗歌讲究平仄押韵,绘画追求神形兼备别具一格,雕刻追求美轮美奂、精美绝伦,音律讲究起承转合、规格律制,总之,中国的精英文化都不是强调效率、依靠效率达成完美的。

我想我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回头看看,会发现近代许多成功人士也并非依靠一时的效率达成完美的:

《麦田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他在写这一部小说之前做过火腿学徒、反间谍工作者、生意人,三个大学都没有毕业,在写出《麦田守望者》之前几乎很少有写作经验,但是他用他丰富又坎坷的经历体验写出了影响美国社会和文学界的伟大著作。没有追求完美的效率,何必要用那么多年去写一部只有10多万字的小说?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成名前的生活极其艰辛。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就到附近咖啡馆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但是现在,她创造了完美的神话。

广告大师奥格威年轻时候做过推销员、间谍、厨师(其实就是个切菜的但听他自己说切得很专业并且学到了做广告人应该有的品质),37岁才开始创业。但是他的经历的确为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个广告神话,如果当初他不去做推销员(推销将军牌灶具),就不会有“广告就是为了销售否则什么都不是”的单纯又伟大的论断。

追求完美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情结,细数历代名人有所作为也多在中年之后。“范进中举”那是讽刺古代八股文制度的,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在范进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算是中国人追求完美的一种极致体现。

我觉得我们经常听到“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的类似的话,其实包含三层含义:

完美是一种人的借口。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达到完美。事情太难做了!不如放弃。但是总要有个借口吧?!所以这话当然就成了最好的借口。

完美是一种人的天性。我觉得中国古代的“成功人士”认为完美是一种与生俱来要追求的目标,文官死谏,武官死战,都是古代“成功人士”追求忠孝文化的一种天性。天性从何而来?五千年的传承和浸淫融入了血液,成为了一个个微小的分子和细胞,代代相传、与生俱来、生生不息,纵然现代的快节奏效率,仍然淹没不了中国人身上追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完美的性格和渴望。

完美是一种人的命运。这也可以解释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塞林格、J.K.罗琳其实并没有料到自己会很“红”,这就是命运,完美却未必能够成功,是老天安排的命运让他们的完美被万众瞩目。

完美成为借口,往往会是许多人曾经有过或者未来会有的想法,完美和效率难道真的不能两全?

当然,这也未必。

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颠覆了一切,让完美和成功时间并没有太大关系:

杨致远创建雅虎的时候只有26岁,而28岁就因为雅虎上市成为了亿万富豪!根据《财富》统计,传统行业从创业到富翁需要27年多时间,而互联网完全颠覆了财富定律,中国的张朝阳、马云、马化腾等一批年轻的IT精英创造了财富的完美奇迹(马云甚至不是IT科班出身的),而且是高效率高速度的,效率和完美可以同时发生。

中国文化也在变化。韩寒、郭敬明等一批80后甚至90后的作家横空出世,颠覆了中国文坛一本正经的习气氛围。不说作品质量和个人品质,单这一种发生在中国这个既保守又有些落寞单调的行业里的现象,就算得上是时代效率对完美传统的挑战了。

莫扎特那样的绝世天才是要排除在外的,他是个效率和完美都可以打满分的人,六岁开始作曲,几分钟就可以写一支小曲子,无数完美的经典在他35岁离开前就都完成了(除了《安魂曲》),效率和完美并存,原来我以为只是属于莫扎特那样的天才的。

我并不是莫扎特,而且,我生活在这个需要用高效率达成完美的时代。

于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只能通过一些异于常人的逼迫手段或者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情。

这是可以找到佐证的,比如有广告说“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已经成为十大广告语了,我想肯定是因为有很多人认同;Intel的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我想他本来不是偏执狂,但是为了效率的完美成功,只有逐渐让自己变得偏执,虽然听着都有点悲壮,但是,所幸,他成功了。

到底是因为对自己狠了、偏执了以后才成功,还是成功以后对自己更狠了、更偏执了,可能,答案只在成功的人那里。

这些对自己狠的人和所谓的天生偏执狂,都会自认为是完美的高效率者,而我们该怎么做?我想,当今社会,我们能够做到不刻意追求完美的高效率就可以了,因为追求完美往往是我们推脱责任和工作的借口,也是中国人身上传承了千年的顽疾,这大大阻碍了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机会。

所谓的完美,是永远自己认为的百分百完美,别人怎么看,是个问题,而且完美是绝对的,绝对的事情不太容易做到,而效率是个相对的词汇,是可以通过调整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

对于你我普通人来说,要实现成功,做事情,效率在前,完美在后,事先做出来,后不断完善,慢慢完美。

我想,这可能也是现代社会以效率达成相对完美的最佳方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