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个时期,三个人物

三个时期,三个人物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时期,三个人物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二、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三个时期,三个人物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三个时期、三个人物的历史。他们被称为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对经济加以干预。人们公认的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评论了重商和重农主义,相当于经济学说史。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相当于财政学。

二、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三个时期,三个人物

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三个时期、三个人物的历史

从源流看,经济学源于哲学之中。古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前430~355)曾经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经济一词,写了《经济论》一书。当然,该书主要是论述奴隶主的家庭经济。古罗马时期的瓦罗也曾经写过一本《论农业》,谈庄园管理。Economy这个词,就是从希腊“家庭管理”一词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关于经济的书,例如《管子》、《吕氏春秋》等等。但是,这些著作都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关于经济的片断记载。

1614年,法国学者蒙克莱田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他曾向法国国王上书谈论经济。1615年其上书以《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为名发表了,经济学与政治连在了一起,经济的家庭管理变成了与政事治理有关的事情,当时自然经济也在瓦解之中,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看作是经济学的萌芽。

1614年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可以看作是经济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分为两派:一派以英国为中心,以配第(1623~1678)、托马斯·孟(1571~1641)、洛克(1632~1704)、休谟(1711~1776)等人为代表。他们被称为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对经济加以干预。另一派以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魁奈(1694~1774)、杜尔哥(1727~1781)等人为代表,他们被称为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来源于农业,这些人在商品、价格、赋税、贸易、货币、利息国民收入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不过这些人只是经济学孕育期的学者,并没有提出关于经济学的完整理论。

1.道德学与经济学联姻的亚当·斯密: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哪里?

人们公认的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我们称之为斯密革命。这一年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这是世界历史的巧合,一个鼓吹自由经济的学说与一个实践自由经济的国家同时出现了。

亚当·斯密(1723~1790)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出生于苏格兰,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后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任教。

我们说经济学源自哲学,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是哲学家。斯密也不例外。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斯密在1759年曾出版过一本《道德情感论》,在他生前再版了六次,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那么他的道德学是如何与经济学结合的呢?

斯密讲道德学时分四部分:自然神学、伦理学、正义、非正义的权宜原则及其行政法令。在此基础上,他考察了商业、财政、宗教、军事等制度,并出版了《国富论》。《国富论》是他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心思想是政府的机能应不断缩小,后人把他演变为经济自由主义的首创者了。应当说他的经济自由是相对于封建政府束缚而言的,并不是鼓励人们无限制地追求个人私利,而是追求自然的秩序,由道德秩序来加以约束。在斯密这里,经济行为的动机是利己心(Self—interest或Self—love),并不是自私(Selfishness)。利己心等于自爱心,这是平民社会的伦理学,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形成利他心和社会公益。他的主要思想是,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力量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或者说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人都是理性的,利益的最大化将导致所有事情的最好结果,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一样。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一章开篇就引用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这是斯密的道德哲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核心理念。

对《国富论》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就曾翻译过,1901年出版,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斯密的主要贡献是:否定了重商主义,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产领域,又扬弃了重农主义,指出一切物质部门都创造财富。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条件下,创立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国富论》全书五篇:第一篇,论劳动力增进原因和产品分配顺序,论述了分工、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第二篇,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这两篇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研究各国发展产业的经济政策,相当于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评论了重商和重农主义,相当于经济学说史。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相当于财政学。可以看出这一体系相当完整。斯密创造的这个体系,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对经济自由的要求,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亚当·斯密之后,许多学者继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进行探讨。例如英国的马尔萨斯(1766~1834)出版了《人口原理》(1798),开创了人口经济学;英国的大卫·李嘉图(1772~1823)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重点研究发展生产,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分配的规律;法国的萨伊(1767~1832)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1823),首创了经济学生产、分配、消费的三分法,提出了使之扬名的萨伊定律,后来的研究又转向了交换。1819年,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莱第在其《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声称,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的幸福,分为两大部分,高级政治学研究人的精神幸福,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的物质幸福。

可见这时对经济学的认识还比较笼统,但是现代经济学的出现为时不远了。

经济学产生之后,沿着两条道路前进: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提供了两个基石,资本和剩余价值论,以后在计划经济的国家发展。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之后,又有几位经济学家作出了贡献。例如英国的西尼尔(1790~1864)的《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论述了财富观,德国的李斯特(1786 ~1846)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在生产力方面有创造,罗雪尔(1817~1894)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1843)引进了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方法,而英国的穆勒(1806~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综合了各种经济学的新思想,该书成为了最早的经济学畅销教科书。

2.折衷主义的集大成者马歇尔: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终成微观经济学鼻祖

在斯密革命之后,到19世纪下半期,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革命,这一次我们称之为边际革命。边际革命的后果,就是促进了微观经济学的诞生。

边际革命的主将有三个人,一是英国的杰文斯(1835~1882),其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一是奥地利的门格尔(1840~1921),主要著作是《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另一个是德国的瓦尔拉(1834~1910),主要著作是《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他们认为,斯密、李嘉图等人对经济研究的定位不对,经济学不应该仅研究“生产”,而应该研究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应该由商品的“效用”和个人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满足程度而决定。边际就是额外,边际效用就是个人从消费中得到的某种额外或追加的满足。这不仅仅是咬文嚼字,他们就是从这些概念出发,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消费、需求、交换和效用,创立了经济人的概念和均衡分析理论,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合理使用和最优配置的范围内,并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了心理分析和数理方法,从而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边际革命之后,一个堪与斯密比肩的最大的综合经济学家出现了,他就是英国学者阿·马歇尔。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顶峰,而且在剑桥大学执教40年,创立了一个剑桥学派(又称新古典学派),其知名的学生有庇古(1877~1959)、凯恩斯(1883~1946)、罗宾逊夫人(1903~1983)等。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斯在其《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一书中甚至说“一切都来自马歇尔”(All in Marshall)这样的话。

马歇尔最著名的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全书分六篇: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二、界定了许多经济学的术语,如财富、生产、消费、劳动、收入、资本等;三、叙述消费和需求理论;四、阐述生产和供给学说;五、均衡价格论;六、分配理论。有人认为,马歇尔是折衷主义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是三重综合的反映:世界观的综合,价值论的综合和研究方法的综合。在世界观方面对资本主义采取了人道主义的改良主义,价值观采取了客观的成本价值论和主观的需求价值论,在研究方法上既重理论又重历史,从而融诸家精华为一炉,建立了一个面面俱到、精巧中允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全面考察了个人的经济行为与单个市场、单个产业的经济活动,创立了许多反映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术语与分析工具,阐述了一些有关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和思想,最终确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马歇尔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与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认定它可以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该书印了八版,是一本在西方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权威教科书,被称为经济学上的里程碑,至今仍未过时,当代的微观经济学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正和发展。例如当代最有名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就直接将其学说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马歇尔之后有名的经济学家还有很多,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开创了理论学派,凡勃伦(1857~1929)、康芒斯(1862~1945)创立了制度学派,张伯伦(1899~1967)和罗宾逊夫人专门研究垄断和竞争,瑞典的经济学家魏克塞尔(1851 ~1926)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合二为一,米尔达尔(1898~1987)深入研究研究货币均衡论,俄林(1899~1979)研究了区域贸易,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1877~1959)是福利经济学的开创者。但是马歇尔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则是凯恩斯(1883~1946)。尽管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学生,但是这对师生却有许多不同,如果说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凯恩斯则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如果说马歇尔是经济学中最大的折衷者,凯恩斯则是最大的反叛者。相同之处是二者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都很大,谈论当代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谈论这两个人。

3.为国家垄断奠定基础的凯恩斯革命:从思想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方向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以前从未采取过的“新政”,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这两件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从制度和思想两方面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方向。

凯恩斯革命既简单又复杂,既容易理解又不好理解。说其简单,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凯恩斯通过建立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垄断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里有三重含义,理论核心是需求管理,方法论是宏观经济学,影响是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提供了理论。说其复杂,是指凯恩斯的理论极为庞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逊称它不是一本“让人们安下心来躺在床上阅读的好读物”。自其理论产生之日起,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既存在支持者内部的争论,也存在反对者与凯恩斯主义者的争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从这个理论体系中寻找根据。如萨缪尔森就一面讲“通论”“是一部天才著作”,一面又讲此书“组织低劣,写作粗糙”。加尔布雷思也认为凯恩斯理论足够的“模糊性”是赢得众多归依者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自创立之后风行西方半个多世纪,他本人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为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与“斯密革命”(经济学建立)、“边际革命”(微观经济学建立)一同称为经济学史上的三大革命。

在凯恩斯理论诞生之后,围绕其理论的解释和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由此而来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诸流派。大体说来主要有下述一些有影响的派别: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保守主义、激进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等。可以说,当代经济学是各派林立、多元竞争的时代。

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还开始了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经过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等人的努力,国际经济学开始逐步的建立。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配置和政策,在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成为显学。

另外,许多西方学者也开始对介于微观和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现象投入了越来越大的注意,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行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