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品牌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广告案例分析报告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版前言2002年岁末的某一天,厦门大学的陈培爱教授通过林升栋博士找到了我,约请我在他牵头组织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写一本广告案例教材。这正是《广告案例教程》新版的使命,试图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对此作出基本回答。

第二版前言

2002年岁末的某一天,厦门大学的陈培爱教授通过林升栋博士找到了我,约请我在他牵头组织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写一本广告案例教材。当时我有些犹豫,主要原因是我编著的《广告案例教程》(第1版)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要着手再写一本同类教材,是否一定能有新的突破,确实不敢肯定。但顾及陈教授对我的信任和赏识,我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一晃近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我的学术重心放在了做创新性的实证研究(positive study)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时不时地想着广告案例教材如何“与时俱进”。我关心着广告界和工商界发生的新案例和新动态——这要感谢那些定期向我赠送样刊的十多家报纸杂志。同时,我也思考和体悟着广告活动的趋势——这是我在第1版(2002年)中就特别强调的重要问题。很显然,这些年大家对“品牌”问题异常热衷和追捧,已无须我再作说明。在四年前的第1版中,我把“品牌主义”作为中国广告四大趋势之一。如今,这个“趋势”已成“常态”。

然而,直至2003年,以“营销学圣经”Philip Kotler所著《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11版)为例,“品牌”的位置仍然与“产品”、“包装”处在一起,作为市场供应品决策的构成,尽管Kotler在前言中指出该版的重点之一是“品牌建设和品牌资产管理”。以我的看法,“品牌”仍然没有进入营销战略的层面。这使我在营销学课程教学安排中怀有一种为难的心态:一方面是理论权威的最新界定,在学生面前不作轻易“曲解”才是;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界对品牌的呼声似乎要加大品牌问题的课时,品牌内容的位置应该更前移才对。幸亏在MBA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比较大的自由度,于是我的做法是把品牌战略与市场细分与定位、竞争战略并列,作为营销战略的三大方面,然后再讲传统的4P(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在2003年12月的一次企业培训中,我开始尝试这样的架构(东昌企业集团,上海),之后一直沿用并完善这样的体系。我相信,对于我的这个“为难”心态,还有更多的学者体会到,只是仰望权威不宜“轻举妄动”而已。

一个星期前,我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罗雯小姐为我送来了最新的《Marketing Management》12版(2006年)复印本。我期望的改变终于看到了。在该版中,Kotler引入了一位新作者,那就是被誉为“品牌圣经”《战略品牌管理》一书的作者Kevin Lane Keller。综观全书,不但“建设强势品牌”独立成篇(三章),置于“塑造市场供应品”之前,而且品牌管理的知识渗透于相关章节。可以说,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品牌资产(brand equity)研究追求和成果,终于改写了营销管理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营销管理的看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品牌资产概念那么重要?广告与品牌资产的关系又如何?这正是《广告案例教程》新版的使命,试图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对此作出基本回答。

品牌资产与品牌价值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广告和市场研究服务商就开始强调品牌资产的重要性(Baldinger 1990,1992;Blackston 1992,1995)。“品牌资产”概念对传统广告理论和运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国内广告界要深刻理解个中奥妙。这正是本书想强调和表达的。

“从品牌资产的观点看,每年花费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所有营销资金,应该被看作是对消费者品牌知识(brand knowledge)的投资。在超过最低限度的数目后,未必就是数量,对品牌建设的投资质量是关键的因素。”Kotler和Keller在《Marketing Management》12版(p.278)指出了品牌资产的桥梁作用。营销活动是为了创建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感觉、印象、体验、信念等,这些在消费者心智中有价值的、持续的记忆痕迹,相应地支配着品牌的未来方向。对此情形,Keller和Lehmann(2003)曾提出“品牌价值链”(Brand Value Chain,BVC)模型加以表达,见图1。

img2

图1 品牌价值链

来源:Keller and Lehmann(2003)

这个模型以一个全面的、整合的途径表达品牌价值的产生过程。根据这个模型,品牌价值的产生开始于公司的营销活动,它影响顾客,转而影响市场上的品牌表现,最终被金融市场确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三个重要的“乘数器”调适了这些价值阶段的传递程度。这三个“乘数器”分别是项目质量、市场情形和投资者情感,它们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品牌资产——赋予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在BVC模型中就像一座桥梁,发挥着连锁传递效应。BVC模型强调了高质量营销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可以说,一个成功品牌的本质是:一项伟大的产品或服务,得到了创造性营销设计和执行的支持。

特别要注意BVC模型中的“顾客心智集合”魔方。从广告的角度看,它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广告作用的机理,进而影响我们如何测量广告效果。Ambler(1998)指出,广告要通过中间效应(intermediate effects)来运作,也就是说,在广告暴露(exposure)和购买之间存在一个不可规避的缺口,这需要设置合适的记忆痕迹,让消费者在购买时容易被搜寻到。这个缺口是复杂的,也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Keller(1993)对之提出“消费者品牌知识”的概念,是其“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CBBE)理论的核心构念。

从国际上已有研究成果看,BVC模型的每个部分都已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证明(何佳讯,2006)。其中,广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是一项常规性研究课题,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eg.,Cramphorn 2006;Romaniuk and Nicholls 2006),丰富并深化我们的理解。本书的目的是以案例的形式阐述这种影响作用。在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很多读者可能记得,David Aaker写于1991年的第一本品牌资产专著《Managing Brand Equity》(国内有翻译版),即是用案例的形式分章介绍他的品牌资产模型。这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本书一半以上的案例来自中国市场,期望读者有良好的接受度和近距离体验效果。

广告与品牌资产的关系

广告与品牌的关系问题得到了西方学界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最起码我在十年前就读到过David Aaker和Alexander Biel主编的论文集《Brand Equity and Advertising:Advertising摧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1993年版)一书,那真是一本经典著作,其中的一些论文有很高的被引率,是我从事品牌科学(branding science)研究的最早启蒙文献之一。

广告界人士恐怕都熟知,100多年来,广告层级效果模型(hierarchy-of-effects models)起到了主导作用,最早的是AIDA(注意-兴趣-期望-行动)。这些模型对广告作用的理解是“推销品牌”,最直白的观点是,好的广告就是说服顾客购买品牌X,或从品牌Y转购品牌Z。事实上,这些模型过于粗糙简单,易于引起误导和错误(White,1999)。最近的一项研究就表明(Cramphorn,2006),AIDA层级模型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交互作用模型和引入品牌体验(以“当前使用”进行测量)这个外生变量后的整合模型。

是的,广告和品牌的关系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这里,借用White(1999)的观点略加说明。品牌可看作是平衡理性和感性要素的具体化形式。从营销者的观点看,它是由整体营销组合所构建并明确表达。其中,广告常是最大的资金花费项目。无论如何,没有消费者,品牌就难以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它包括认知、情感和体验等三大方面。每个方面都以双向的关系运作:既是品牌价值的接受者,又是品牌价值的创造力所在。见图2。广告策划者的任务就是理解这些关系,学会如何为品牌在特定市场中的利益而最佳地影响它们,完美地操纵它们。在本书中,图2的每个要素和关系都得到了实际案例的精彩演绎。在第三章第三节中,笔者还特别介绍了品牌关系质量模型的中西对比,期望读者理解文化的普适性和差异性,这是把握和吸收西方成果的必要的方法论前提。

img3

图2 品牌和消费者

来源:White(1999)

关于本版的特点和使用

基本特点

本版的重点在于广告如何创建品牌资产。同时本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并确立了兼顾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等)和管理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教学背景的交叉定位。如果算上第1版的前身《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后历经了8年的探索、调研和不断改版调整。

与其他案例书相比,本书坚持贯彻如下的基本特点:

●实战性导向:通过成功案例操作细节的阐述,剖析其来龙去脉,启发决策思考。既适合广告公司服务技能的知识需要,同样也满足广告主的利益要求。

●知识点聚焦:高度浓缩广告与品牌管理的核心知识和工具,与案例搭配组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关系。

●结构性安排:本书不是成功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按照课程体系设计完整的知识架构。读者需要注意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前沿性追求:本书始终坚持国际视野,特别汲取了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对传播学背景的人士来说,有些可能是陌生的,但确实是重要的。

新的变化

本版的鲜明特点是抓住了广告运动的新范式,即面向创建品牌资产思考广告操作的有效性。为此,本书重新设计篇章结构,引入新概念和新案例。

在结构上,本版新增“广告与品牌资产”篇,共有三章内容,涵盖了新主题的基本脉络。广告如何创建品牌资产?品牌传播策划如何实际操作?长期品牌管理应该考虑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得到了重点阐述。另外,第1版中的第2章“整合营销传播”调整至“营销战略与传播”篇中,并重新组织了有关内容。

在案例上,本版作了较大规模的补充和调整。删去了鄂尔多斯、中国电信、科龙等三个案例,重写扩充了通用别克案例,新增了复地、李宁、麦当劳、戴比尔斯、王老吉动感地带蒙牛酸酸乳等七个案例。这些案例都是近年在中国市场上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力,具有标杆价值和借鉴意义。总体篇幅有所增加。

在知识点上,本版新增了很多理论成果,例如:品牌资产、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品牌活化、品牌关系质量、关系营销范式等。同时也新增了若干跨国咨询服务公司的管理工具,如罗兰·贝格的消费者价值元素分析工具、达彼斯的品牌轮/品牌精髓、精信的“品牌性格”与“品牌未来”、达美高的“领导品牌”模式、智威汤逊的策划循环圈等。

使用对象

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教程适合多种教学场合和教学层次。大致有如下4种情况:

(1)可以作为广告学专业“广告经典案例”课程的首选教材,“广告与品牌管理”课程的指定教材,每周3课时为宜,总教学课时在54课时左右。或作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等课程的配套案例教材,其中“广告学概论”的案例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4,“广告策划”的案例课时宜占总课时的1/3至1/2之间。

(2)可以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广告与品牌管理”课程的首选教材,“广告管理”课程的配套案例教材。既可以在各章教学后的案例讨论课上使用,也可以在理论部分讲完后集中讲解案例。一般以前者为宜。案例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3。

(3)可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战略营销沟通”课程的指定教材或配套案例教材;可作为企业管理专业、MBA、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层次)“广告与品牌管理”或“战略营销沟通”课程的指定教材。

(4)可以作为企业培训的参考用书,培训公司可根据本书内容开发专题项目和课程。

致谢!

在前后8年时间里,笔者所编著的广告案例教材得到了数万用户的支持。作者感谢选用本教材广大新老教师用户,你们的信任和鼓励是本书长盛不衰的源动力;感谢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对本书的喜爱,感谢你们的来信反馈,你们中的一些因本书而改变人生(职业)选择,或进入广告业,或考上了研究生,或自己创业。同样感谢更广泛的社会读者,你们在大量的同类书中选择本书是明智的。

特别感谢下面的当事人:

(1)把本书列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书(精编版)”,参见:http://www.bbs.ha.cn/dispbbs.asp?boardid=88&id=4200,是“广告和公共关系研究”的十本代表作之一。这个书目在网上被广为转载。

(2)把本书列为“研究大众文化(传媒与文化)的必读书目”,参见:http://mediasky.blogchina.com/4934932.html;“青年传媒必读书目”,参见http://www.kaoyansky.cn/viewthread.php?tid=17585。

(3)选定本书为考研的参考书目,参见:http://www.exambook.net/fud-ao/xinwen.htm;http://lorrycn.blogchina.com/。

(4)把本书作为《消费者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山大学申报)主要参考教材,参见:http://202.116.65.193/jpkc/xfzxw/cankaojiaocai.html。

(5)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江汉大学等近百所大学的任课教师,把本书选为教学用书。

img4

2006年7月20日

E-mail:hjxwx@163.com

参考文献

Aaker,David A.(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Capitalizing on the V alue of a Brand Name,New York:The Free Press.

Ambler,T(1998),“Myths about the mind:time to end popular beliefs about how advertising 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 dvertising,17,501—509.

Baldinger,Allen L.(1990),“Defining and Applying the Brand Equity Concept:Why the Researcher Should Care,”Journal of A dvertising Research,30(June-July),RC2—RC5.

Baldinger,Allen L.(1992),“What CEOs Are Saying About Brand Equity:A Call to Action for Researchers,”Journal of A dvertising Research,32(July-August),RC6—RC12.

Blackston,Max(1992),“Observations: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the Brand摧s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A dvertising Research,32(May-June),79—83.

Blackston,Max(1995),“The Qualitative Dimension of Brand Equity,”Journal o f A dvertising Research,35(July-August),RC2—RC7.

Cramphorn,S.(2006),“How to use advertising to build bran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 f Market Research,48(3),255—276.

Keller,Kevin Lane and Donald R.Lehmann(2003),“How Do Brands Create Value?”Marketing Management,(May-June),26—31.

Keller,Kevin Lane(1993),“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ournal of Marketing,57(January),1—22.

Koter,P.and K.L.Keller(2006),Marketing Management(12th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Romaniuk,J.and Emma Nicholls(2006),“Evaluating advertising effects on brand perceptions:incorporating prior knowled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48(2),179—192.

White,H.(1999),“What can advertising really do for bran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 dvertis-ing,18,3—17.

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2003),《营销管理》(1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佳讯(2006),“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研究进展——量表开发、效度验证与跨文化方法,”《商业经济与管理》,(4),53—58。

何佳讯,罗雯(2003),“西方营销学体系的新变化,”《国际商务研究》,(6),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