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用说服宣传法改变个体态度

运用说服宣传法改变个体态度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和方式中崭露头面,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信息每天都通过它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它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说服宣传法改变网民个体态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理论”。说服宣传要注意频度适度,防止过度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和方式中崭露头面,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信息每天都通过它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它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改变态度的技术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众媒介在说服宣传方面的优势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因为它可以使千百万人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同一信息,它已经成为社会刺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说服宣传法改变网民个体态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理论”。说服宣传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使人们接受新的信息,从而改变人们的态度。说服宣传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

要有针对性地说服宣传。即说服者要根据被说服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说服方式。把握态度改变目标对象的特点,除了要了解目标对象原有的态度以外,还应了解目标对象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动机方面的人格倾向性特点,二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方面的特点。人格特征会影响目标对象对劝导者发出的信息的感受性。这里以人的需要动机方面的人格倾向性特点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动机。而在不同的时间中,每个人又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主导动机。正因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差别很大,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需要动机,所以这种差异性,决定着人们对同一信息的接受方面方向和程度的差异性,从而对劝导者改变态度的方法和技巧提出了因人而异的要求。因此,劝导者在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目标对象的需要状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信息的内容和传递的方法,做有针对性的工作。

要有针对性地阐明弊端。即说服宣传除了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外,还要充分说明事物的利害关系。让被说服者明白,如果不改变态度,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从而使被说服者内心感受到压力或威胁,进而听从劝告改变态度。如果说服者需要人们立刻改变态度,则说服应该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激发人们迅速改变态度。相反,如果说服者不需要人们立刻改变态度,则不必过分强调危险,因为恐惧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2.说服宣传要注意步骤和频度

说服宣传要有步骤地进行。当说服者要让被说服者改变态度时,不能操之过急、追求一步到位。如果要求过高,容易使被说服者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改变其态度。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要说服一个人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必须对其原来的态度有所了解,并估计其原有态度与新态度的差距。如果差距过大,就要分步骤分阶段地提出要求,逐步缩小差距,最后改变人们的态度;如果差距较小,可以直接提出要求,改变其原有的态度。

说服宣传要注意频度适度,防止过度传播。宣传要适度,否则极易引起受众的反感。但是,对于传播者来说,过度传播却是一种极易采取的方式,因为总想引起受众的最大注意,因而就反反复复、全方位地进行传播。这种情形在对受众的宣传过程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电视新闻频道有时一个劲地报道巴以冲突中的爆炸事件,反反复复,以致我们一看到类似信息,就赶紧换频道。如果报纸总是报道一样的新闻,每个报纸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看完一种报纸后,谁还会去阅读另一种报纸?试验发现,反复的次数与态度改变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字形的函数关系,一开始,态度随反复次数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趋势,而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一定程度上的反复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反复所造成的熟悉能增加受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利思考。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引起了受众的逆反心理,那就没有任何效果了。这种反复的次数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目前仍不清楚,它可能是决定于所宣传的方针政策受喜欢的程度及新奇的程度,以及每一次反复所呈现的时间间隔。

3.说服宣传要重视劝导者的权威性

劝导者有无权威性构成了个人社会态度转变与否的客观条件,劝导者本身威信高则其宣传效果好,劝导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劝导者的威信由两个因素构成,即专业性与可信性。

所谓专业性,又称为专家身份,是指劝导者的身份具有使人信服的权威性。使劝导者具有权威性的因素很多,诸如劝导者所受的教育、专业训练、社会经验、年龄、职业、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使劝导者在目标对象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社会心理学家阿朗森·特纳(Aronson Tumer)和卡尔·史密斯(Carl Smith)等人的实验证明:劝导者的威望,极大地影响着目标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一般而言,沟通来源即劝导者的权威性越大,目标对象中改变自己态度的人就越多。威信高的劝导者,比起威信低的劝导者来说,其意见引起态度的变化要更大。正因为劝导者的权威性对改变态度的效果影响很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变网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偏见及一些不恰当的信念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可以请一些有权威身份的人,诸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技术专家等,来参加我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劝导者的专业性。

所谓可信性,是指使对象相信劝导者的言论真伪的程度。与劝导者可信性直接有关的因素,就是劝导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的信心、态度等技巧。社会心理学家诺尔曼(Norman)的实验已经证明:喜欢一个人,能够导致对这个人的态度改变。由于人们试图认同、愿意接近一位很喜欢的人,进而往往采取那个人的态度、爱好、行为方式和服装样式,所以喜欢能引起态度的变化。另一个影响可信性的因素是劝导者的隐藏动机,即态度改变的目标对象对劝导者动机的理解。如果目标对象知道劝导者发出某种信息是出自某种高尚的目的,就会愈加信服;反之,如果他们发现这种劝导是为了个人从中获得好处,那就会使可信性大为降低。因而,对于一个劝导者而言,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目标对象相信他是一个公正、客观而无偏见的人,如何让目标对象了解他提出这种主张完全是为了大众,即出于高尚的动机,而不是别有用心、贪图私利。

总而言之,作为改变他人态度的主体——劝导者,在转变人们消极的或不正确的态度的工作过程中,必须使人感到他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说得中肯(不是别有用心),说得动听(具有高度的吸引力),这样才会增强劝导的效力。

4.说服宣传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晓以利害

宣传的实事求是,就是对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因为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焦虑感和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向人们介绍改革开放措施的优缺点以及这些措施在实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能使人获得信任,从而容易接受宣传的内容,端正其对改革开放的态度。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就是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转变人们的态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困惑和疑虑,这就需要运用大众传媒宣传和说服教育的方法予以正确的解答。针对群众的困惑和疑虑以及可能产生的消极的不正确的社会态度,在确定改革开放思路、制订改革开放措施、出台改革开放方案时,应当原原本本向群众交底,实事求是地讲清存在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前景,使群众对每项改革开放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准备,以缓解人们的紧张心态,消除和转变不良的社会态度,促进改革顺利进行。当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的社会态度,决不能听之任之,应当用宣传说服教育等方法引导群众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