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财经频道的发展历程

电视财经频道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专业财经报刊蓬勃发展的市场相适应,电视财经频道和电视财经节目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如今,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为代表的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以及各级地方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转型,逐步改善了原有的单一格局,基本完成了立体多维的财经新闻场域的建构。《东视财经》成为一些经济部门必看的信息源。

与专业财经报刊蓬勃发展的市场相适应,电视财经频道和电视财经节目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从1973年开播以来,CCTV-2经过多次改版,不断调整自身的受众定位和新闻理念,为国内电视媒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也展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媒体产业理论的发展变迁以及转型期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今,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为代表的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以及各级地方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转型,逐步改善了原有的单一格局,基本完成了立体多维的财经新闻场域的建构。

一、社会转型与经济启蒙

自1978年始,我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开始转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得以生成和发展。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社会步入一个“原子化”状态,个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弱化,“经济”成为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经济新闻的出现,一方面扮演着对社会群体的经济启蒙角色;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的劳动者群体、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和雇工群体的出现,经济新闻也逐步开始了专业化尝试。

(一)经济新闻功能的转变

无论是改革开放前政治导向的社会,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化思潮风行的社会,整个社会结构都处于单一的话语形态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后也开始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但是80年代精英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依然色彩鲜明。无论是1973年5月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开播,还是198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向全国推出第一个介绍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态的栏目《经济生活》,经济新闻始终处于附属地位,主要还是担当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正如1986年12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在青岛召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向全国传送会议时所指出的:“经济信息节目的任务是宣传党和政府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经济信息的商业行情,沟通城乡和国内外产销渠道,当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参谋,为四化建设、为人民生活服务。”[16]

不过,中央电视台也试图改革这种经济新闻的模式,经济类节目开始从政策解读转向经济信息提供、经济知识传播。1987年《综合经济信息》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其中的《经济新闻》、《经济博览》、《周末热门话题》备受赞誉。《北京沙子口货场哄抢西瓜》和《首都海关货物积压严重》等新闻报道更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于1989年12月18日推出全新栏目——《经济半小时》。该栏目又分为《经济信息》、《看市场》、《桥》、《72行》、《新书架》、《开眼界》、《消费者之友》、《世界经济窗口》、《经济博览》、《经济透视》和《祝您致富》等十多个自由组合的子栏目。由于《经济半小时》注意抓取与人民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强调节目的服务性,并采取两名主持人对播串讲的活泼方式,成为当时经济新闻的成功范式。

同时,我国各个地方台也开始进入了对经济栏目的摸索阶段。1981年,上海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辟出《市场掠影》栏目,周六播出,每次两三分钟。到了1985年,更名为《经济之窗》,每周一播出,时间增加到了20分钟,其中10分钟是经常性的经济新闻,其他的时间则设置了经济专题、评论、人物报道等。1987年6月15日,上海电视台设立电视二台,经济类栏目全面铺开,报道领域进一步拓展,每天经济节目播出时间达到50分钟。到了80年代末期,我国各地电视台普遍设立经济栏目,如北京台设立了《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福建台设立了《每周一富路》和《市场信息》,广东台设立《市场漫步》,山东台设立了《经济与生活》,新疆台设立了《科技与信息》等节目。

(二)东视财经的出现

与此同时,上海东方电视台1993年1月成立伊始就开播了《东视经济传真》栏目;上海有线电视台信息频道1993年7月开播,开设了《经济要闻》、《企业风云》、《牵线搭桥》、《金融行情》等栏目。天津经济电视台也于1993年10月开播,设立了《经济信息》、《经济透视》栏目。据《中国新闻年鉴》统计,1993年全国省级电视台新增经济栏目15个,地市级电视台新开经济栏目30多个,一时间,电视经济类节目遍地开花,为电视财经趋向成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东视财经的出现。199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了我国第一档电视财经节目——《东视财经》,其口号为“今日全球财经,东视最先放送”。上海东方电视台报道部可以说自1993年起已开始酝酿电视财经节目。随着大环境条件的不断成熟和外部竞争的推动,报道部主任陈梁和朱咏雷三次部署,并将境外节目制作样式作为蓝本,结合上海未来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的地位,提出东视争取第一个推出我国自己的财经新闻的设想,作为东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行电视新闻业务改革的一部分。在最初开播的一段时间,财经记者每天要与各个渠道联系,外出采访。东视财经的股市期货与世界各主要市场行情的报道,为上海和周边地区每天提供以往只有国外才有的快节奏全球财经动态。《东视财经》成为一些经济部门必看的信息源。财经一下子成了热门词汇。财经的概念已经以全新的内涵取代了以往计划经济下的财经二字。[17]

(三)频道专业化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结构的分化成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社会结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18]。总体性社会的消解导致了分众化的群体,频道的专业化就成为当时电视频道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经济生活日益渗透进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国民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央视经济频道正式成立。这种以经济为自身特色来建设频道的定位,真正标志着经济新闻有了相对独立的话语,形成了以经济为主题内容的综合频道格局:在整体框架上,它包括深度报道(如《经济半小时》)、经济新闻节目(如《中国财经报道》、《世界经济报道》)、服务类节目(如《生活》、《商务电视》)、专业对象节目(如《金土地》、《经营有道》)四个结构单位。

社会阶层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也导致不同阶层受众对经济类资讯服务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期满足自己阶层的需要。新开播的栏目《商务电视》开始有意识地将受众定位为工商界人士,将大市场的信息进行专业化分类,划分成金融、市场、交通、旅游、拍卖、商务调查等各类商务信息板块,迅速客观地发布国民经济信息,为专业人士的商务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生活》栏目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选择主题,并辅之精巧时尚和个性化的包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这使得它在经济信息服务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引导生活潮流的权威节目。

二、大众化群体与“大经济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成为调节社会结构的新型关系。在其作用下,我国社会的消费文化甚嚣尘上,娱乐成为社会主要的文化形态,真正关注经济问题的群众相对较少。据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90%以上的电视观众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中国证券市场上经常交易的人群数量是37万,而经常交易的定义是“一个月交易一次”。[19]这样一个窄众群体对央视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不足以给央视带来高收视率和高额利润。因此,大众化的群体必然要求降低经济新闻的门槛。

(一)央视经济频道的“大经济”节目观

2000年,央视经济频道进行了第二次改版,确立“经济·生活·服务”的口号,表明自身向大众迎合的态度。为准确把握受众市场,央视为这次改版做了专门调查,以观众对经济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为标准将全体观众归为四类:第一类为“成熟经济节目观众”,占13%,他们总是自觉主动地获取经济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第二类为“次成熟经济节目观众”,占25%,他们正处于普遍吸收、逐步消化经济知识和信息的阶段,是经济节目培养和争取的潜在受众;第三类是那些会受外部环境影响被动接受经济信息和经济知识的观众,占44%;第四类是对经济节目收看处于无目的状态的观众,占18%。[20]针对观众的不同收视特性,央视经济频道将经济节目进行调整,不仅对原有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中国财经报道》等知名栏目进行改版、深化,更针对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汽车消费等财经、时尚类信息开辟新的栏目,如《证券市场》、《证券之夜》、《中国房产报道》、《清风车影》等,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也得到全面提升。

2003年10月,央视经济频道进行了第三次改版,全新定位为“经济频道”,提出了“大经济”观:“‘经济’,不再仅仅是政府官员视角的‘经世济国’,不再仅仅是商界或企业家视角的‘投资经营’,也不再仅仅是大学课堂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经济新闻不再仅仅是报道钢材的产量,外汇的储备;人们不仅关心肉菜的价格,或者银行的利率,或者一个假冒伪劣的窝点,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21]现实受众基础决定了当时我国的经济节目必须做到大众化,从而接近各种性质的受众。改版后的经济频道摒弃了原先混杂其中的影视及娱乐节目,改由资讯板块、服务板块、财经板块、深度资讯板块和益智娱乐板块五个板块组成。新版推出的经济频道并不是完全专业化的财经频道,而是以经济资讯为核心内容,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频道。可以说,“大经济”节目观的提出,实际上表明它们自动退出了原有的精英主义市场和专业化道路,让经济新闻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大经济”观念的指导下,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报道、资讯报道的泛财经化风格逐步形成。在内容选择和播报方式上,除《经济半小时》等晚间栏目延续传统的经济事件深度报道外,新开辟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和午间节目《全球资讯榜》都采用轻松的方式,打造泛财经化的资讯报道模式。《第一时间》是经济频道全天的第一档资讯节目,以“资讯唤醒每一天”为节目口号,在两个小时内,向人们播报每日凌晨以后发生的最新国内、国际新闻,轻松阅读纸质媒体中多家关注的重点,对当日重要新闻事件进行预测,并介绍时尚的文化科技生活方式,期间穿插天气预报和超短新闻。由于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早晨,节目定位于早间社会经济生活新闻,在选题上,摒弃专业的财经新闻和宏观经济信息,追求与百姓利益相关的新锐题材;午间《全球资讯榜》力图对电视新闻的选择和报道样式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它采用排行榜的样式来发布新闻,参考全球主流新闻机构及网站的新闻排行,选择其中的“交叉点”,融通国内外热点经济,分为要闻、财经、人物、公司、科技几大类别,更有好看好玩颇有奇趣的新鲜事拼成“今日看点”,给人带来轻松、悬念和动感。在内容编排的视角上,《全球资讯榜》对要闻选择采用经济的视角,报道关注度最高的时政要闻和突发新闻排行;对财经的选择,以百姓的视角,发布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排行,整个节目以国际视野传播全球资讯,大气、轻松、有趣。

虽然改版后的央视经济频道并不是完全专业化的财经频道,但并不是说它的经济新闻不专业,只不过是以大众为主要受众群体,增强频道的服务性、大众性和娱乐性。但是在经济新闻上,无论是改版前还是改版后,都始终强调新闻的专业品质。新改版后频道领导一直强调:“我们要坚持专业的品质,也要增强社会影响力。”[22]

2000年,《经济半小时》在央视经济频道改版同时进行改版,以“追逐新闻,捕捉热点,揭示内幕,力求独到”为方向,以“质疑的精神,研究的态度”为宗旨,争取给新闻更多的理解,给事实更多的背景。2001年7月9日,《经济半小时》又做出重大调整,将维持了12年之久的30分钟的节目长度延长至35分钟。节目的形态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不仅为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进行全面的组合报道和深入的连续报道,还对当日的新闻进行独到的信息筛选,为观众提供最有价值的关键新闻。如《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核心竞争力》、《入世元年经济观察》、《人在单位》、《中国实录:省部长访谈录》等大型系列节目,从这些系列节目中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新闻专业化方面的努力。

(二)地方财经频道的专业化发展

2002年成立的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也是以财经资讯栏目和证券节目为主干、以深度经济报道和理财服务性栏目为主体的专业化频道,主要节目有《天下财经》、《财经五连发》、《天天理财》、《首都经济报道》等栏目。2003年,济南电视台商务频道正式开播,定位于关注商人、商事、商机、商情,立足本土,服务消费,力求逐步突破地域性,搭建一个真正具备电视特性的专业化商务频道。同年,第一财经在上海揭牌。第一财经频道一开始定位于专业的财经电视频道,致力于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的、严谨的、高质量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频道做出了像《中国经营者》、《亚洲经营者》、《会见财经界》、《财富人生》、《决策》、《头脑风暴》等一大批特色明显且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财经栏目。

2006年是财经频道发展达到高潮的一年。根据对我国51家省级及以上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进行信息检索的结果,当时以“财经”、“经济”、“商务”或“资讯”命名的电视频道共有23个,包括16个经济频道、3个财经频道、3个资讯频道,以及1个商务信息频道。除以“专业财经”定位的上海第一财经、全部由购物节目组成的HNTV-7和不少挂“财经”之名而行“生活服务”或“娱乐”之实的财经频道(如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宁夏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经视综合频道和江西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外,其他全部为泛财经频道,包括以“民生财经”定位的浙江经视、采取“大经济”、“大资讯”定位的CCTV-2、以博彩作为自己特色的陕西电视台三套、以时尚消费类节目为主的云南电视台四套和福建电视台七套、偏重“民生新闻”的南方经视、号称“专业财经”但财经节目还未超过1/2的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以及影响有限的广西电视台七套、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河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甘肃电视台经济频道、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等。[23]

三、多元话语博弈与经济新闻场域形成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一个全面再调整的时期,各种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多元话语并存的社会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进行了多次改版,充分实现了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和全球话语等各种形态的互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经济新闻场域。

(一)主流话语的重塑

在以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社会,电视的首要文化内涵必然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话语,体现国家形象,融入民族精神,尽量突出和张扬主流文化价值观。《相信中国制造》、《保增长、控通胀》、《开学第一课》等系列节目,都成为主流话语的独特表达模式。同时,经济频道还先后制作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重要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告诉我们:我们国家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巨变,使人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国际重要的会议、活动和事件也给予了充分的参与和报道,表达和凸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2008年9月,国际金融风暴刚刚爆发,经济频道就打破节目单常态编排,推出了长达101天的“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成为对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最全面、最持久的报道;2009年财经频道对达沃斯的报道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报道模式:首次在达沃斯搭建“中国之家”,设置“围炉夜话”,设立直播演播室、新闻制作间,并且邀请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各国政商要人、企业领袖参观“中国之家”,并接受采访。此外,有关G20会议、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中新经济合作对话等一系列重大财经事件,财经频道都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时刻做到重要事件在场的表达、凸显报道的中国视角,坚持以“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传递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

(二)精英话语色彩的加强

近年来,财经频道的收视群体也进一步走向集中化、高端化和精英化。与此同时,财经频道也进一步强化了节目的精英色彩。2006年8月改版的《中国财经报道》在追求经济特色和可视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评论特色,成为一档致力于为“对社会经济最具影响力”的观众群提供高度提纯的财经报道与分析的节目。改版后的《中国财经报道》借助多年来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交往过程中所积累的优势资源,依托与众多业界顶级专家和精英拥有的良好联系,倾全力创立国内顶尖的财经评论型节目。经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晚间黄金时间”来讲,社会经济精英的晚间开机高峰明显推后。《中国财经报道》晚间10点的播出时间恰恰越过“大众黄金时间”,专注锁定“精英黄金时间”,充分而有效地抓住精英的关注目光。[24]2009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再次改版,全力打造在财经领域的影响力,节目内容的专业性、贴近性不断增强,受众结构明显优化,特别是对高学历、高收入、高影响力的“三高”人群的吸引力提升明显。2009年8月24日至12月12日与8月1日至8月23日相比,大学以上学历观众的集中度提升幅度达13%;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观众群体集中度增幅达13%;管理层观众集中度提升幅度达32%,公务员/雇员观众集中度增幅达5%。[25]

(三)民生空间的建构

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包括权力、资本和知识)相对集中,导致公众在媒体上的话语缺席。近几年来,民生话语在我国新闻界蓬勃兴起,成为一股新闻潮流,其价值取向接近民众、传播形态平民可亲、传播模式注重公众互动。民生话语自然也成为经济新闻话语的拓展空间。在央视诸多同类型的节目中,《今日观察》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特别注重网民朋友声音的传递,每期节目都会有3到4分钟的内容是由网民朋友参与进来表达他们对这个题目的看法,网民朋友还可以作为网络观察员通过上传视频参与到节目的评论之中。《环球财经连线》(午间版)充分连线新闻当事人、媒体记者、市场分析师、财经评论员,对新闻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点评、分析,以民生的视角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建构。北京电视台财经中心有一档30分钟的周播节目——《财经联线》。2004年7月《财经联线》再次调整选题,放弃“小老板”,把节目定位在“对热点进行财经角度的分析和批判”,从民生的视角看“国计”,关注老百姓利益在大的经济形势背景下的变化。此后做的选题有医疗费过高、物业服务、电价上涨、房价波动等。不难发现,这些选题都具备“大家关心多维角度、深入调查、理性分析财经解读通俗表达”这几个特征。对这些牵涉多数人利益、影响每个人经济生活的民生热点进行财经角度的分析,深度观点,深度解读深度背景大幅拉升了《财经联线》的收视率。其中一期关于物业的节目尼尔森调查的收视率是2.0。[26]经济新闻民生场域的建构,缓解了转型期社会公众的焦虑心理,满足了公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这也为经济新闻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范式。

(四)国际化视野的全球话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媒体之间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逐渐成为竞争的新内容。2009年8月改版后的央视财经频道在理念和实践上突出了频道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市场、全球视野、全球资源、全球智慧”就是改版后财经频道运作的全新理念。改版后首推的全新节目《环球财经连线》,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全球,选取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新闻,有中国关注的国际新闻。全新的《环球财经连线》和改版后的《第一时间》、《经济信息联播》三档节目每天都与美洲中心记者站、沪深证券交易所以及国内、国际嘉宾进行全球连线,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实现连线的直播化、常态化,财经频道在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例如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东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标准的直播点,及时地对这些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有关资讯进行播报,并请专家进行现场点评。这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运作理念,不仅使得财经频道及时关注国际财经动态,而且能够结合本土情况对财经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的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财经频道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