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给农民更多的实惠

给农民更多的实惠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给农民更多的实惠盛玉红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3月5日,中国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在北京开始举行。给农民以实惠,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农民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焦点。给农民以实惠,也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切切实实的努力。“给农民多少实惠确实都不算多”,这些实惠一点点累加起来,总有一天会让中国农民们梦想成真。

给农民更多的实惠

盛玉红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

3月5日,中国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在北京开始举行。当天晚上,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西南地区村民自强不息、逆境求生的电视剧《绝地逢生》开始在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映。剧中的贵州省盘山村村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20年后,终于在“绝地”中走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温家宝总理在当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较大篇幅谈到了农民问题。这之前,平民出身的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更是动情地发出感叹:“给农民多少实惠都不算多。”

“三农”,一如既往地成为“两会”的焦点议题。

给农民以实惠,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语言表述中,“三农”是指代农业、农村、农民。在最近几年的两会上,“三农”一直是使用较多的一个词汇,今年更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多半,“三农”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却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软肋”。其中,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可以说,在中国,农民是最辛苦的一个群体,也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或在家种地,辛勤劳作,超市货架上充足的粮食、鲜亮的蔬菜,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他们或进城打工,盖楼、修鞋、端盘子刷碗,为城市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繁荣。没有农民的贡献,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难以想象。但时至今日,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却仍然很大。去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5,000元人民币,而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700元,还不到城镇的三分之一;至于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也都未能得到根本地解决。全球金融风暴的来袭,使中国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温总理动情地发出了感叹。农民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焦点。“困难时期更要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要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百万乡医培训计划”……“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为“三农”工作献策献言。

给农民以实惠,也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切切实实的努力。

说到给农民实惠,中国政府近年来作出了很多努力。2004年投入2,626亿,到2008年提高到5,625亿,2009年则达到创纪录的7,161亿,中国政府六年来对“三农”的投入一路走高。数字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政府的良苦用心,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让他们“家中有粮、手里有钱”,和城里人共享改革成果。

从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具体的数字和表述:比如,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 1元和0.13元,今年的农业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200亿元等,这相当于给种粮的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而强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赋予农民包括离乡农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则给农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些,都是给农民的实惠。

过去环境恶劣,今日山清水秀;过去贫穷落后,今日幸福和谐。这是电视剧《绝地逢生》讲述发生地盘山村的今昔对比——那个曾被联合国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小山村,如今已是青山绿水,瓜果飘香。这番情景正是8亿中国农民的共同梦想。

“给农民多少实惠确实都不算多”,这些实惠一点点累加起来,总有一天会让中国农民们梦想成真。

发表日期:2009年3月8日

点评:

本文作为2009年两会系列评论之一,重点在于分析解读政府对三农问题采取的举措。事实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被政府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近几年两会的热点议题。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召开的2009年两会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对中国经济发展更具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此,本文以温家宝总理在会前所说的一句话“给农民多少实惠都不算多”为论点,从两个层面来评述政府近年来在三农问题上作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最新举措。

应该说,本文开头非常巧妙,以一部电视剧为引子,描述了中国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紧接着,本文从人文关怀层面,评述了农民为中国经济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城乡间的巨大差距,说明“三农”问题备受两会关注的原因;接下来,本文从实际操作层面,评述了中国政府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展,特别是20 09年将要采取的新举措将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最后,本文又回到开头,以电视剧的美好结局为喻,对8亿农民的美好生活进行了展望,可说是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本文论点鲜明、新颖,论据生动,论证活泼而不失深度;议论的题材虽较硬,但读来轻松,是一篇较为出彩的评述性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