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访瓷都()

重访瓷都()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3年我去过景德镇,最近又去了一次。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一直是靠手工和自然动力的,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给我的另一个新印象是瓷器的质与量都显著提高了。以一个小城镇而闻名世界,声誉历七八百年而不衰,景德镇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我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从景德镇的一斑中也窥见它的全豹。

1953年我去过景德镇,最近又去了一次。一到那里,就看到市郊新建了许多厂房,其中有国营的瓷器工厂,也有集体合营的瓷器合作社。我曾访问了第二生产合作社,它有1 100名社员,设备与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工厂,年产量是3万8千担。熟悉景德镇的人都知道,过去那些小巷里面三五步一个作坊,一个作坊里只有七八个人,碗呀瓶呀什么都做,完全是家庭式的;我头一次去的时候也还只有一小部分开始走向合作化。现在,小作坊都已集合成大生产单位,力量比过去充实得多了。

这次我还看到了制作瓷胎的电动辘磨和粉碎瓷土的球磨机。它们都是普通的机械,但在这里出现却不寻常。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一直是靠手工和自然动力的,效率低,成本高,限制了瓷业的发展。虽然瓷器生产要全部机械化目前还不可能,但这种条件已使生产面貌大大改观。还有煤窑,也是过去所没有的。以前的窑全是烧松柴,但周围300里内已没有可采的松林,窑温也受到限制;煤窑不仅能解决这些问题,还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各30%,为发展细瓷和高级艺术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景德镇给我的另一个新印象是瓷器的质与量都显著提高了。1953年它的瓷器产量还只有42万5千担,去年已经达到84万担,瓷器的白度已超过国际标准,有些彩绘和颜色釉也已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我这次正碰上他们筹备瓷器展览会,搜集了几百件新产品,有的典雅,有的华贵,设计都有改进,并且还有多种久已失传和新创造的颜色釉,烂缦纷披,目不暇接。

兴奋之余,我探究了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发现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几年来曾依靠集体力量不断组织写生、报告、观摩等活动,还成立了陶瓷博物馆、陶瓷技艺学校和陶瓷研究所——研究所为景德镇千余年的细瓷、色釉、窑炉等做了总结。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以煤窑代替柴窑、恢复和创新62种颜色釉等许多成就。

现在,景德镇每年出口的瓷器在13万箱以上,销售网遍及欧、亚、非三洲的40多个国家。这里曾经接待了许多兄弟国家的考察人员,为朝鲜和阿尔巴尼亚培养了一批实习生,朝鲜和越南还从这里请去了专家。以一个小城镇而闻名世界,声誉历七八百年而不衰,景德镇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我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从景德镇的一斑中也窥见它的全豹。镇旁的昌江林立的桅影中静静地流着,景德镇依旧是景德镇,然而它变了,在我意料之中,又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变了。

1.被称为景德镇“八大家”之一的王大凡和其他许多名艺人都在陶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2.直径53公分、高49公分的大龙缸。烧制这种大缸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技术异常复杂。

3.新颖、典雅的天青云鹤茶具。

4.富有民族风格的大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