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的实质及创新的内涵

创造的实质及创新的内涵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创造的实质及创新的内涵创造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这就意味着创造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感兴式的创新是一种情境式创新,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创新,它需要的更多是情感、意向。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创新在外在表现上是一种感兴式的创新,其根本目的则是实现一种规划式的创新,即生命活力的实现。

二、创造的实质及创新的内涵

创造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这就意味着创造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被超越的现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在事物。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以有利于个体和族群的生存发展。二是自我。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我,不但使自己具备了更加强大的身心素质,也从中确证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提升了生存的境界。马斯洛就将创造力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个层面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即不断实现与更新着的生命活力,这一层面是从价值规定角度而言的,即人在创造活动中体验到幸福、欣喜、兴奋等高峰体验。可见,创造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超越已有的事物,超越现在的自我。

“创新”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与“创造”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创,始造之也”(颜师古语),在这一点上,创新和创造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创新中也包含着原创性的内涵。但是,相较而言,创新的意涵更加广泛,所谓“修旧曰新”(郑玄语),它并不过分强调成果的首创,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式或新的效益,也属于创新。

鉴于创新在习惯上似乎比创造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更经常被人们使用,而且日常生活中人们建设性的生产活动也更多的是通过对已有事物的组合和发展进行的,不可能总是首创,也不可能总是影响深远,同时在实质上创新和人的创造性相通,是人的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显现,因此,我们这里说到人的创造活动时往往使用“创新”,以扩大其适用范围,而在说到创造活动背后所体现的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内涵时,则使用“创造”或“创造性”,以凸现其实质。

创新的基本内涵如下:

创新的当下性内涵。任何创新都要立足于现在,去应对此时此地的情境。此时此地的特殊性使得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照搬过去的经验,也不可能在当下的情景中运用过去的技术,而是要求我们能够灵活、恰当、有效地去应对突然呈现的此时此地的情景。在创新中,过去的经验和技术成为一种积淀和资源,已有的成例和范式成为一种参照和起点,而当下问题的有效应对和解决则是重心。

创新的突破性内涵。创新在实践活动上表现为开拓性,它不是重复过去的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旧的传统、旧的习惯、旧的观念和旧的作法,其核心是“新”,它或者表现为事物的结构、性能的重构,或者是形式和手段的革新,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完善,或者是同一方式、手段在不同领域内实现的效益转化、增值。在现实实践中,创新并不是处处着力,往往是某一点的突破产生创新效应,进而带动事物的全面提升。

创新的批判性内涵。创新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语),不满是创新的动力,有时甚至是必要条件,创新其实是一个不满、质疑(提出问题)、解答(解决问题)、推进的过程。所谓“不破不立”,不发现问题就无从进步,不试图解决问题就没有创新。批判既存在于对当下情境中事物的现存性状、格局、样态的不满之中,表现为对外部环境的改造欲求,也存在于对自我的当前境况、心态、行为的不满之中,表现为超越自我的愿望。批判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它要求创造者既要敢于直面环境,也要敢于反省自我。

创新的相对性内涵。我们已经说过,创新的意涵相对广阔,既包括“哥白尼式”的革命性创造,这种创造常常有着“石破天惊”般的影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包括“欣欣然有所得”式的新意展示和感受,如同王羲之所说的“万物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时的创新则表现为一种惊奇、兴趣和发现。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既存在着规划式的创新,也存在着“感兴式”的创新。规划式的创新侧重于观念的、概念的创新或重大事物的创造,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需要行为主体对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对创新目标有明确的方向,自身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并需要缜密的思考、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方能实现;“感者,动人心也”(许慎:《说文解字》),“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文章流别论》),感兴式的创新指的是行为主体处于敏感状态,感于情境(见闻),有所触动(思与议)而行于言。感兴式的创新是一种情境式创新,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创新,它需要的更多是情感、意向。在这种创新中,行为主体要善于感受环境,善于把握自我及相关主体的情感、情绪,追求言语行为与环境的协调性和与目的的一致性。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创新在外在表现上是一种感兴式的创新,其根本目的则是实现一种规划式的创新,即生命活力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