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意欲”就是“我必须”

“我意欲”就是“我必须”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融合不但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也必将赋予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以活力和激情。我们看看杨锦麟自己是怎样说的:记者:天天如此刻不容缓地阅读百来份报纸,累吗?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弘扬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人文性内涵。

三、理想的情形:“我意欲”就是“我必须”

被动的接受和勉强的协调使主体失去主动性,并会影响到主体的创作自由,大大限制和削弱着主体的生命活力。责任的作用本身是为主体找到创作的依据和目标,找到自我价值实现之途,从而减少彷徨、迷茫,节省精力,提高效率,直达目标。如果主体时时感到责任带来的是束缚和不自由,责任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意义。主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追求的完美结合是解决这种割裂的最佳路径。自觉与自愿只有结合起来才会在主体的身心中导致和谐;传播意识、责任意识只有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习惯和近乎自然的程度,才能防止可能出现的割裂和对立。

因此,只有当“外在的要求”成为主体“内在的需求”,只有当责任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只有主体的所有生活形态融合而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时,主体才能把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融合起来,把社会生存与自我意愿联系起来,把个体的生存意义与社会价值内在统一起来。

张越是这么谈论生命活力的:

……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什么的我一直都有。我认为特别是人过中年以后,能否保持活力和热情取决于是否对生活还有念想;取决于除了日常生活的兴趣和要求之外,你还有没有更多和更远的兴趣;也取决于除了自我满足之外,对他人、对生活还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让自己了解得更多,体会得更多,再往前走一走的愿望。这是生命活力的原动力。庆幸的是,我自己总有兴趣了解这一切。

相比而言,我们做节目的方式比较辛苦。我访谈的对象多是平头百姓、小人物,藏在偏远的乡村或城镇里,而我总是到他们的家里采访,常常东跑西颠,风尘仆仆。干工作,当然是为了生存,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但其实我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做做其他类型的节目,不那么吃力、不那么费劲的,比这个享福、比这个体面的,但选择这个,是因为对它有兴趣。我喜欢总在异地他乡收获不同人生的过程。做了那么多节目,去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人,看了好多你永远都想象不到的人的活法,我心满意足。[34]

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来自于日常生活满足基础上的“更远的念想”,来自于主体对世界、对社会、对与他人的交流的“好奇”,植根于在关怀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的内在兴趣。这种融合不但能够保持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也必将赋予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以活力和激情。

当然,“外在的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的结合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且是就总体而言的,落实到主体传播活动的具体时空,并不会处处完美地融合。为内在的需求所付出的努力,会最终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但实现的过程常常是痛苦或疲惫的。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天凌晨甚至上午才能睡着一会儿,在严重的时候,拿他自己的话来说,“连跳楼的心都有了”,但他还是坚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观众,把最好的节目奉献给观众。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主持人杨锦麟,每天一期节目,加上他只有两个人来做,非常辛苦,但他却甘之如饴。我们看看杨锦麟自己是怎样说的:

记者:天天如此刻不容缓地阅读百来份报纸,累吗?

杨锦麟:很辛苦,但很过瘾。难得的是,读报既是一份工作,又是兴趣所在,而且可以和那么多人一起分享。做这个读报节目,可以喜形于色地宣泄,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尽一份多少读书人可遇不可求的言责,很好。[35]

他还说:

中国的知识分子图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在香港的日子过得辛苦紧张,但能够看到很多的东西,可以写一点东西,尽一点言责,感觉幸福极了。[36]

正是出于内在的需求,正是合理的外在的要求,正是二者的融合,也治疗和抚慰着主体的身心之累,为他们的传播活动提供动力和支持,推动主体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总之,同样是传播,认识不同、态度不同、追求不同,效果就不同。传播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把对外在环境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调控不但深入联系起来,而且消弭其中的割裂,进行有机的整合,主动传播、积极传播、自愿传播、乐于传播,才能保证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的顺利激活和长期维持。

具体到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认识上来说,以下几点须得坚持:

1.在看待大众传播的性质上,要明确大众传播不同于人际传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弘扬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人文性内涵。

2.在对待自我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自我与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传播主体既要坚持真实的自我,又要坚守自我的传播身份,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过程中强化和美化节目所需要的那一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节目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

3.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在坚持传播社会价值的主导性、主流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传播理念的普遍性和长远性与传播的具象性、即时性、情景性有机统一起来,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创作状态中去。

4.总体上,一切从主体出发,把外在的要求和具体创作涵化和纳入到主体性实现的轨道上,始终使自己处于驾驭者的位置。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尽管意识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尽管主体意识首先建立在个体的觉醒上,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使得主体意识超越了个体层面,反映着社会,适应着社会,也作用于社会。对于传播主体来说,主体意识的自觉更不只是个体对自然自我的觉醒,也不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客观的认识,而是主体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大众传播、与接受主体、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关联,意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有声语言传播工作对自我的重要性、对他人的重要性、对社会的重要性。秉承、坚持、贯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传播主体主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所在。传播主体应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在传播实践中始终贯穿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自我的传播行为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地融合起来,代表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使有声语言大众传播不但作用于而且有益于他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认识到这一点并有力地做到这一点,不但将使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工作富有成效,并且会让传播主体实现更大的价值。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8页。

[2]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

[3]转引自李沂:《苏联心理学中以鲁宾斯坦观点为中心的意识问题》,载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73页。

[4][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5]李沂:《苏联心理学中以鲁宾斯坦观点为中心的意识问题》,载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78页。

[6][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7]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8]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9][美]罗杰斯:《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128页。

[10]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11]转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12][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13]参见南方网2003年10月22日《2003中国电视榜》。

[14]翁佳:《活出丰盛的生命——张越访谈录》,《媒介研究》总第5期。

[15]翁佳:《活出丰盛的生命——张越访谈录》,《媒介研究》总第5期。

[16]见南方网2003年10月22日《2003中国电视榜》。

[17]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18]乔舒亚·梅罗维茨:《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页。

[19]李沂:《苏联心理学中以鲁宾斯坦观点为中心的意识问题》,载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88页。

[20]陈会昌:《苏联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问题》,载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44页。

[21]朱力、陈韬文:《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1992年出版,第28页。

[22]胡智锋:《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05页。

[23]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24]以上部分可参见张颂:《话语心态简论》,《中国广播》2001年第2期。

[25][德]雨果·闵斯特伯格:《基础与应用心理学》,邵志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26][英]C.D.布劳德:《五种伦理学理论》,田永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27]这里的言说是广义上的,学说、文学、言谈都包含其中。

[28]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23~424页。

[2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页。

[30][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217页。

[31]不同层面的责任见本章第三节。

[32][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33][美]马斯洛:《超越性动机——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34]翁佳:《活出丰盛的生命——张越访谈录》,《媒介研究》总第5期。

[35]《“老杨读报”一天的流水账》,凤凰网,2004年7月14日。

[36]千龙网,2004年3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