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专题分类

电视专题分类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专题分类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第一级分类,有报道类和栏目类,其中报道类应视为狭义上的电视专题,俗称专题片。这说明,在实际创作中电视专题片作为明显区隔于电视纪录片和电视栏目的节目形态,确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表2-2 电视专题分类一、电视专题的内容分类以内容作为电视专题的分类依据,是与中国三大支柱电视节目相对应划分的,在电视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第一节 电视专题分类

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第一级分类,有报道类和栏目类,其中报道类应视为狭义上的电视专题,俗称专题片。电视开创时期,习惯把较长的、较深入的新闻报道叫作电视专题片,而把专门就某一方面内容或对象而设立的节目(栏目)叫做电视专题节目(栏目)。现在看来,这种称谓不科学,容易造成混淆。故而,本书将电视专题视为一种完整、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即采用无虚构的艺术手法,对事实进行系统分析报道的电视节目———电视专题片(2),以此与电视栏目相区别。教育部关于广播电视专业主干课程《电视专题与栏目》在名录上也是将二者明显区别开来。在实际操作中,电视台往往将那些难以入栏的临时性节目,总是以专题片的类型安排播出,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抗击雪灾的《雪战》、汶川抗震救灾的《震撼》。

电视专题片的称谓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5年中央电视台社教部推出了几个专栏,将专栏里播出的片子称为专题片,1976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此名称得到与会人员的认同,将此名称正式确定下来。之所以称为专题“片”,是因为当时的专题节目由于摄影(像)技术所限,基本上是用胶片摄制而成的,因此借用电影片称谓,而将电视专题叫做电视专题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组织部分专家界定中国电视专题节目时,由于其“涵盖面过宽,已经(接近)到了一个大部类专题节目的总称”,因此,“在这次成文的界定中,没有重复列入。不可否认,各地电视台已经习惯于把新闻性较强的专题报道采用专题片报道的名称,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接受这些界定的分类方法,尚待实践证明”(3)。纵观这次“界定”后的十几年实践,不论是在实际制作中,还是学术研究中,电视专题片的称谓从未消失过,即便是中央电视台在近年来的节目播出中,也频频出现“专题片”的字样。就是在2004年中国最后一次广播影视年度大奖(此后每两年评选一次)中,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优秀电视社教节目评比类别中,仍有电视专题片的评奖类别。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4年度社教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还专门收录了“2004年度优秀专题片评奖综述”一文。这说明,在实际创作中电视专题片作为明显区隔于电视纪录片和电视栏目的节目形态,确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但为避免概念上的多义性,本文还是将电视专题片与狭义上的电视专题视为同一概念分类,这也符合业界创作实际和学界理论惯例。

由中央电视台主持完成的“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对第一级“报道类”的条目又细分为第二、三级分类条目,如表2-1。

表2-1 电视报道类分类条目

img5

上述报道类的第二、三级分类与电视专题分类最为接近,因此,本书借鉴这一分类法,再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电视专题节目形态进行简约化的归纳,整理出以下两种分类,见表2-2。

表2-2 电视专题分类

img6

一、电视专题的内容分类

以内容作为电视专题的分类依据,是与中国三大支柱电视节目相对应划分的,在电视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由于文艺类专题属于电视艺术学讨论范畴,因此,这里重点探讨新闻类与社教类专题。

1.新闻性专题

新闻性专题即电视专题报道,是专题类新闻中侧重于进行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报道对象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并有深度报道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和社会现象。新闻专题往往是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有关的新闻事实和相关背景材料,从中说明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分析其现象与本质、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为加深对新闻性专题节目的印象,我们将近20年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专题特等(别)奖和一等奖名录列表如下(见表2-3)。

表2-3 我国历年获奖新闻专题统计表

img7

(续 表)

img8

(续 表)

img9

表2-3是根据我国历年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专题节目整理出来的。1986—2003年,除注明特等(别)奖外,其余均为一等奖。从2004年开始,评奖不设等级,只设优秀电视专题奖。从2005年开始,由于评奖制度的改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合并到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评选,每两年一次。由于此前从未有人对历年获奖专题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加之资料的搜集与完善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表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从中还可追寻到电视专题发展的历史轨迹,触摸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2.社教性专题

社教性专题重在社会教育,是以思想和社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题节目,其与新闻性专题的区别在于不强调时效性,而强调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虽然有时也采用现场录制的音像,但那只是用来阐明某一观点的论点和论据。社教专题主要融知识性、服务性、欣赏性为一体,突出在教、科、文、卫、法制、民族等社会领域中选题,制作出服务性和知识性见长的专题节目。下面以历年中国广播电视获奖社教专题节目为例,加深对社教节目的理解(见表2-4)。

表2-4 中国广播电视获奖社教专题节目统计表

img10

(续 表)

img11

表2-4的获奖电视社教专题节目统计是从1998年开始的,其原因是中国广播电视社教节目评奖是从这一年才开始按专题短片和长片评奖,而此前基本上是按栏目专题内容分类评奖,如社政类、文化类、人物类等。从2003年开始,又推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专题片评奖类别,以此与首次推出的纪录片评奖类别相区分。2005—2006年度再次改革,将电视新闻专题与社教专题节目评奖合并为“优秀专题”。从以上历年中国广播电视奖评奖类别的频繁变化看,说明了电视节目形态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其科学地界定与分类,还有赖于媒体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理性的深化研究。

二、电视专题的形式分类

电视专题,就其功能来说,同时具备着提供信息、普及知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任务,其容量较大,需要多种手法并用,这样,就产生多种表现形态。从表现形式上划分,可以区分为纪实型、写意型、政论型和调查型。

1.纪实型专题

纪实型专题节目是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它具有较明显的纪实风格特征,特别注重采用采访拍摄的方法,保持被摄对象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并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来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这种纪实型的专题节目,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专题节目中的主要节目样式,适用于任何一种形态。如《潜伏行动》(表23)的跟踪纪录、《生命如歌》(表24)的人物抒情、《大国崛起》的鲜明政论(表23)、《天价住院费》(表23)的事实调查等。因电视纪录片的广泛适用性和国际通用性,加上其与电影同时诞生的悠久历史,使其早已成为一种独立形态,本书也将在第四章专门论述,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2.写意型专题

写意型专题节目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着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的电视节目。它注重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意念,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感受”(4)

写意型专题发端于我国电视创办初期的祖国风貌专题,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衰落于90年代。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得以充分地阐发出来,一大批寄情于山水、洋溢着哲理的文化专题片纷纷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初期的《长白山四季》、《泰山》,到80年代中期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80年代后期的《西藏的诱惑》等,都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长白山四季》以长白山地区自然界四季的景色为表现内容,分别以《春赞》、《夏赏》、《秋颂》和《冬吟》四篇,来歌颂长白山春天的美好、夏天的清秀、秋天的绚丽、冬天的纯清。专题节目以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长白山四季,“春天,在积雪中。……像一双双细嫩的小手,抚摸着长白山冻僵的身体。”“春天,在冰层下。……像一个个飘游的音符,奏出了长白山的旋律。”

《话说长江》于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后,很快就在观众中掀起了收视狂潮,这既有特定的媒介社会语境原因,也有该节目创作本身成功的因素。《话说长江》从长江源头说到长江入海口,按照长江的流向,串接起沿岸的风俗人情,抒写了一曲祖国山河与民族历史的华章。

《西藏的诱惑》更是大胆地以诗画(像)配,直接抒发了创作者主体的情感。专题节目中虽然也引入了四位不同身份到西藏考察的艺术家,但作品无意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是将他们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说明了西藏对人的诱惑,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不可遏止,就“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巨大,那样难以摆脱”。对于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走向西藏的高天大地,走向苍凉与奔放。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风尘,走向西藏的山魄,走向神秘与辉煌”。该片编导刘郎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部生活作了艺术的观照,将当代人的思考融汇于西部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中,着力抒发了对西藏的热爱,赞扬了西藏人民特有的朝圣精神。

这些写意型专题代表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更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虽说随着90年代初电视纪实热潮在中国的兴起,使一批擅长于“电视文学式”的专题节目编导淡出了荧屏,但社会对于电视节目多样性的需求,仍然给写意型的电视专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并仍有一定的受众市场,偶尔也会掀起一朵朵浪花。《西藏的诱惑》编导刘郎于多年的电视文学沉寂之后,偶尔也“纪实”了一部《傻子沉浮录》(六集,1996年),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不仅证明了其既能写意,也能“纪实”,于是转而在1999年又以精美的文辞、精深的思想、考究的画面,精心编导出一部文化品位极高的《苏园六纪》、一部颇具“风骚”之味的《苏州水》(五集,2001年)。在娱乐化的电视时代,这些作品仍然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一度成为抢手货。这说明,电视受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能动则以世俗的眼光来评价、引导电视制作趋向,更不能低估受众的审美品味。在一个个电视潮流热过之后,不定哪天在荧屏上又会劲吹电视文化风。

3.政论型专题

政论型的节目形态最早应追溯到电影纪录片的制作。在英语世界首次提出并使用“纪录电影”一词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在1929年发起了英国纪录电影潮流,成为纪录电影的第一大学派,并为纪录电影的新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格里尔逊十分强调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强调把电影用于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因此,当时的纪录电影主要被用来指“社会评论片”(film for socialcomment),这种传统被延续至今。2004年5月17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氏9·11》,就是一部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的政论式纪录片。该片编导迈克·摩尔曾毫不掩饰自己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他要“让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布什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真相”,揭露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意图,指出了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

纪录片的这种责任与功能,导致了一种政治纪录片形态的产生,并成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品性。阿兰·罗森萨尔(Alan Rosenthal)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The Documentary Conscience)的导言中说:“纪录片应该被当作是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5)

作为电影孪生兄弟的电视,自诞生以来完全继承了电影纪录片的传统,在电视新闻与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中发扬光大,从早期的政论性专题《观察思考》、《迎接挑战》、《河殇》到近年来播放的《大国崛起》、《复兴之路》,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论型专题节目多取材于重大的政治题材,运用纪实画面、解说和采访谈话,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意见和态度,在舆论引导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政论型专题节目一般有明确的主题,在思想见解、价值取向、情感态度、道德判断等方面,其主导的方向是明确的。它的思想与政治、情感与道德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它所提出、解答、阐释的问题更多以探索性、启迪性、思辨性为特征。有时政论型专题则是评述客观现象,反映不同看法,希冀做到使真理愈辩愈明(6)

政论型专题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是依据形式划分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因此,它不是仅限于“政论”字面的政治性评论题材的节目,只要具备评述性、思辨性和论证性的评论特征,就都应包含在政论型专题片之中。政论型电视专题在我国电视媒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每年一度的优秀电视新闻评奖中,均设有专门的新闻评论节目评奖类别,下面同样将我国历年获奖评论节目篇目整理如表2-5,以进一步加深对政论专题的理解。

表2-5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部分获奖评论节目统计表

img12

(续 表)

img13

(续 表)

img14

由于篇幅所限,表2-5只摘录了部分评论节目的篇目,将明显不属政论型专题的节目剔出,即便如此,上述篇目中,仍有一部分并不属于纯粹的评论片,倒是更接近电视调查报道。

政论型专题有“形象式政论”之称,它将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评价相结合,针对重要题材,诸如政法、社会、经济等问题,展开鲜明的叙事、说理,以最佳的判断,来表达时代精神和人民要求,体现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精神。

4.调查型专题

调查型专题来源于报纸的调查性报道,它起源于1906年美国关于腐败和大公司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报道,最著名的样本是《华盛顿邮报》记者撰写的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自此,这种用调查方法写作深度报道的做法开始流行起来,以致一些有影响的报社专门设有“调查记者”的职位,专门挖掘那些他不挖掘就有可能被藏起来的消息,或是针对那些身处公众信任职位的人的疏忽及错误行为的有关报道。这种报道不仅仅是揭露“坏人”,更重要的是解释一个人们已经有所认识的公共问题,或扩展公众对此的理解。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调查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也为电视媒体所运用,最为成功的案例当数美国CBS的《60分钟》。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节目,基本上是采用调查报道方法制作的。

调查报道本应属于新闻类专题的范畴,它是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对新闻性较强的事件作深入的专题报道。但由于这种体裁适用的广泛性、形态的突出性而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进行专门的研究。如表23获奖新闻专题中的《追沙溯源北行记》、《调查“神药”治癌》、《云南农村征地调查(一):规被谁破》、《“香醋”为什么这样涩?》、《天价住院费》;获奖电视评论节目《粮食满仓的真相》、《是谁让我坠入黑暗》、《下山扶贫扶了谁?》、《限价医疗:“限”掉了什么?》等都是运用调查报道的方式制作的。调查报道在西方国家,不仅是媒体的资深记者才能担当此任,就是在各类传媒专业书籍,或者传播课程设计中,都是单独设置的,因此,在本体例分类中,也将调查型专题与纪实型、写意型、政论型专题并列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