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日宣传的杰出贡献

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日宣传的杰出贡献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日宣传的杰出贡献抗战爆发前后,更多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与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宣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外文著作还大多被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鼓舞、激励与鞭策作用。这些做法,当然引起了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们的强烈不满。对中外记者采访延安一事,国民党当局作了一系列严密的策划,一

二、外国记者对中国抗日宣传的杰出贡献

抗战爆发前后,更多的外国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与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宣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少人还不畏艰险,来到抗战的前线、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写下了许多杰出的通讯报道和著作,及时、详细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主张,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生活与战斗情况。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贝特兰的《华北前线》、卡尔逊的《中国的双星》、福尔曼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斯特朗的《中国人征服中国》、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等。这些外文著作还大多被译成中文出版,在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鼓舞、激励与鞭策作用。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是当时来华采访与报道的外国记者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北部贫困的农业区,父亲是矿工,母亲则靠为人洗衣以维持生计。史沫特莱长大后当过女佣、烟厂工人和书报推销员,并在忍饥挨饿的环境下经过勤奋不懈的努力而自学成才。1921年,史沫特莱离开美国,来到德国柏林攻读印度史博士学位,同时还教授英语和美国研究等课程。1927年,史沫特莱写成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

1928年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先至东北、华北,后来到上海,开始了她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1929年12月27日,史沫特莱与鲁迅见面,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12月,她来到西安,报道了西安事变。1937年3月1日,她采访延安,会见仰慕已久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访问工农红军将领彭德怀、贺龙和妇女领袖人物邓颖超、康克清等,将延安的真实情况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史沫特莱还前往山西抗日前线采访,1938年1月后离开山西抗日前线前往武汉采访,10月武汉沦陷后又来到新四军部队进行采访。1940年初,史沫特莱来到重庆,9月因病取道香港回美国就医。此后,她一面写作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一面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革命作宣传,并因此而受到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

除了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外,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1970)和汉斯·希伯(Hans Shippe,1897—1941)也是值得一书的外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边陲小镇,家庭环境优裕,父亲是牧师,母亲受过高等教育。斯特朗毕业于奥柏林大学,190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19年,西雅图爆发了大罢工,斯特朗积极投身于这场斗争,并成为一家工会报纸的编辑。1921年后,她旅居苏联近30年,一直把莫斯科作为常住之地,创办和主编苏联第一家英文报《莫斯科新闻》。1925年,斯特朗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广州,她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省港大罢工。1927年,她第二次来到中国,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37年,她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时,抗日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她经香港到武汉,于年末到山西南部的八路军总部采访,报道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末,她第四次来到中国,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也采访了周恩来。1946年,她第五次来到中国,采访解放区,最后到达延安并在那里度过冬天。在她采访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汉斯·希伯是德国籍反法西斯著名作家、记者,曾任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他出生于原属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属于波兰的克拉科夫,青年时期在德国上过大学,在莱比锡及斯图加特等地参加过德国工人运动。1925至1927年间的大革命时期,汉斯·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并为上海的《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1932年,汉斯·希伯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同《大美晚报》编辑巴林博士(英国人)一起建立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其成员有美国作家及记者史沫特莱、美国医生马海德、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等。同时,他还常用“亚细亚人”为笔名,在美国《太平洋杂志》、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上发表关于远东和中国问题的报道及评论。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除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长篇政论文章外,还筹募医药用品,冒险送到新四军中。1938年春,他从武汉转往延安,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1939年初,希伯采访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见到周恩来和叶挺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于当年5月与夫人秋迪一起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并在苏北解放区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同年9月,他从苏北进入山东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1941年10月30日,汉斯·希伯所在的部队与日本侵略军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他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此外,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延安的采访活动,也值得在此写上一笔。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当局开始采取消极抗日、保存实力、积极反共的政策,自1939年至1943年的5年中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动员大批的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及解放区,同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新闻封锁。在重庆及国统区,国民党政府对有关延安真实情况的报道和作品,一律严厉查禁;对在华外国记者有关解放区的报道和评论,或责令重写,或不准发稿,严重的甚至吊销执照。这些做法,当然引起了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们的强烈不满。至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盟军反攻日军的时机已迫近,国际人士十分关心中国战场的情况,特别是敌后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各方的努力争取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答应一批中外记者赴延安采访的要求。对中外记者采访延安一事,国民党当局作了一系列严密的策划,一方面由军令部、中宣部、外交部、军委办公厅拟定了《外籍记者请发采访证审定办法》,并经蒋介石批准,严格规定了审核手续和确定外籍记者的名单;另一方面又由中宣部国际宣传处拟定《招待外籍记者赴延安参观计划》,由外事局选派“引导人员”,“在中统局或军统局人员中选用”;由中宣部部长邀集外国记者训话,嘱其进入共产党区域中应注意各点,“不使外记者受其诱惑”;在采访日程安排上,增加参观西安青年劳动营以及绥远、宁夏等国民党统治区,务使外国记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于“中共党区域”。

最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21人组成。其中外籍记者有6位:斯坦因(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爱泼斯坦(美国《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同盟劳工新闻》记者)、福尔曼(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记者)、武道(路透社、《多伦多明星周刊》、《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夏南汉神甫(美国《天主教信号杂志》、《中国通讯》记者)、普金科(塔斯社记者);中国记者有9位:孔昭恺(《大公报》记者)、张文伯(《中央日报》记者)、谢爽秋(《扫荡报》记者)、周本渊(《国民公报》记者)、赵炳琅(《时事新报》记者)、赵超构(《新民报》主笔)、金东平(《商务日报》记者)、徐兆镛(中央社记者)、杨嘉勇(中央社记者)。另外还有国民党官才指派的2位领队和4位“随员”。

5月18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重庆出发;5月30日,记者团进入陕甘宁边区,参观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军事训练和生产建设。6 月9日,记者团抵达延安,至7月12日清晨告别延安,采访延安的时间整整一个月。中外记者们回到重庆后,纷纷把采访的材料撰写成专文发表,或写成专著出版。自7月底起,重庆各报开始陆续发表有关访问延安的见闻。除《中央日报》、《商务日报》个别记者作了歪曲、攻击性报道外,大多数记者撰写的报道都比较客观。《新民报》主笔赵超构撰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在该报上整版连载达一个多月,后汇集成书出版。在外国记者中,美国记者福尔曼撰写了《中国边区的报告》一书出版,斯坦因在英国《时事新闻报》上发表《毛泽东朱德会见记》。爱泼斯坦在印度《政治家日报》上发表《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还撰写了20多篇出色的通讯,分别发表在《纽约时报》等美、英著名大报刊上。中外记者对延安客观、真实而又生动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全世界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由此改观。

【注释】

[1]引自《大公报》,1929年12月29日。

[2]《与国人共信共守》,载《实报》,1932年10月4日。

[3]邵力子:《十年来的中国新闻事业》,载《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上海的望平街,为现在的山东路之一段,当时有大小数十家报馆分列两侧,被称为报馆街。

[5]引自《患难余生记》,载《韬奋全集》第1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3页。

[6]引自马荫良:《报纸革新要抓“头”和“尾”———回忆1931年〈申报〉的改革》,载《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