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19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澳门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19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开始在广州纷纷创刊,办报人不仅有英国人,还出现了美国人。该报创刊后积极鼓吹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东印度公司和为美国利益辩护,并同《广州纪录报》展开激烈的争论。5月,英文《中国丛报》自广州迁至澳门出版,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销数顿减。

二、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19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澳门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这些英文报刊,虽然也是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之间进行信息与意见交流的工具,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则远远大于在澳门出版的葡文报刊。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一译《广东纪事报》)在广州创刊,自第2期起改名为“The Canton Register”,但中文译名不变,1834年后改为周刊,逢星期四出版。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James Matheson,1796—1878)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William W.Wood)为第一任主编,马礼逊、施赖德(John Slade)等为主要撰稿人。不久后,伍德因与马地臣意见不合而离去,改由马地臣和马礼逊主持编务。《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1833年还出版过广告商情附刊《广州行情周报》(Canton General Price Current,一译《广州市价表》)。同时,该报还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广州纪录报》对中国问题十分关心,有关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内容大多是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无视外商利益及对外国人傲慢无礼等,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认为经过斗争自由贸易就会实现,西方文化也会被中国所接受。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起还开始接受华人订户。

1833年,《澳门杂文编》(The Evangelist and Misellanea Sinica)在澳门创刊,是我国继《广州纪录报》后的第二份英文报刊。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宗教性英文周刊,每期还刊有一篇中英文对照的短稿,以外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读者对象。《澳门杂文编》由亚本印刷厂用刚从英国运来的平版印刷机承印,但仅出4期即因含有反对葡萄牙国教天主教的成分而被查封。

19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开始在广州纷纷创刊,办报人不仅有英国人,还出现了美国人。

英国人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广州杂志》(The Canton Miscellany)、《广州周报》(Canton Press)等。《广州杂志》创刊于1831年,月刊,东印度公司主办,由该公司澳门印刷厂承印,仅出版了5期即告停刊。《广州周报》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周刊,每星期六发行,篇幅较《广州纪录报》为多,为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该刊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主办,在经济上受到颠地洋行的支持,弗兰克林(W.H.Franklyn)为首任编辑,1836年2月后由普鲁士人摩勒(Edmund Moller)继任编辑。《广州周报》作为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政策,曾同亲东印度公司的《广州纪录报》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该报对中国问题十分关注,大量介绍中国情况,但在鸦片贸易和为拓展对华贸易不惜采取严厉措施等方面,该报与《广州纪录报》等英商报纸完全一致。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

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Chinese Courierand Canton Gazette)、《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一译《中国文库》)等。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 年7月28日创刊,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创刊后积极鼓吹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东印度公司和为美国利益辩护,并同《广州纪录报》展开激烈的争论。1832年4月14日,该报进行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The Chinese Courier,一译《中国导报》)出版。1833 年10月,《中国差报》因编辑伍德离华而停刊。

《中国丛报》创刊于1832年5月31日,英文月刊,每期约50页,销数最高时为1000册以上。该刊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美国人巴驾(Peter Park)、卫三畏(S.W.Williams)以及郭士立、马礼逊等参与编辑和撰稿工作。美国巨商奥立芬(D.W.C.Olyphant,?—1851)、“广州基督教联合会”等曾予以资助。尽管美国公理会指示裨治文须以在中国人中推广福音为首要任务,但《中国丛报》有关宗教的文章很少,以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内容“多为英人在华的商务报告,对于中国文字及华人生活有极精密之研究”[7],大量而又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甚至连中国官员贪赃枉法的手法、道光皇帝懦弱的性格也都在其报道与评述之列。此外,该报还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甚至提供奖金。为了引起讨论,该刊也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但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鼓吹武力侵华则是其基本舆论导向。《中国丛报》的撰稿人大多是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对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影响。由于该刊所刊载的资料十分丰富,因而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所高度重视。

1839年中英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报纸全部迁移到澳门出版。5月,英文《中国丛报》自广州迁至澳门出版,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销数顿减。接着,《广州纪录报》和《广州周报》也在英国商务监督义律(C.Ellot)拒绝缴烟、下令所有英商撤离广州声中先后迁至澳门出版。《广州周报》还增出商情附刊《商品市价表》(Commercial Price Current),出版到1844年3月在澳门停刊。

综上所述,这些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在政治上完全是西方国家侵华的舆论工具,但大多采用商业性报纸的办报模式,在内容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在新闻业务上采、写、编、评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达到当时出版的近代报刊应具有的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