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操控对关系产生威胁的治疗情境

操控对关系产生威胁的治疗情境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操控对关系产生威胁的治疗情境在著名医生伯恩海姆那里发生的某种暗示情境我们举一个上世纪初发生在著名医生伯恩海姆诊所里的故事为例:我们回到男病人厅。伯恩海姆先生为他做了简单检查,发现他感冒并犯了鼻炎。伯恩海姆的第一个指令并没能让病人信服。伯恩海姆提醒人们注意这个定位,尤其是让似乎不记得这一点的鞋匠注意到这一点。

5.操控对关系产生威胁的治疗情境

在著名医生伯恩海姆那里发生的某种暗示情境

我们举一个上世纪初发生在著名医生伯恩海姆诊所里的故事为例:

我们回到男病人厅。前一天晚上,一个19岁的鞋匠来到这儿。伯恩海姆先生为他做了简单检查,发现他感冒并犯了鼻炎。病人说他头疼得厉害。他听医生说到了磁疗:

———您在开玩笑吧?什么呀?

———您马上就会睡着了,头也不再疼了。您已经困了。

病人只是笑。

———啊!您笑吧,再也不疼了!您越来越困了!

医生转向我们:

———除了我的声音,他什么也听不到了。他进入状态了!

病人笑得更厉害了,一副完全不相信的样子。

———好吧,朋友,睡觉吧。我可不是逗着玩,也不是在这儿浪费时间。睡吧!现在,睡觉。我抬起您的手臂;您试着垂下手臂。您做不到。我让您转动手臂,如果您试图停下来,您的手臂只会转得越来越快。

的确如此。鞋匠变得神情严肃,他飞快地转动着胳膊。

———您什么都感觉不到了。我扎您一下,您毫无感觉。

———是这样。

———拿着!这是一杯啤酒。喝下去!

病人做出喝的动作。

———您的头不疼了。

病人承认不疼了。然后,经过心理暗示,他醒过来了。完全忘了刚才发生的事情,头不再疼了。

德尔波夫对这个魔术般的情境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突然间这个人就从不相信转变成相信了?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真是个谜。”

故事讲述的重点放在伯恩海姆所说的话上面。这反映了故事讲述者的理论姿态。和同时代的人一样,他相信从根本上来说,暗示来自“语言的力量”,其次才是主体的受暗示性。讲故事的人告诉我们:伯恩海姆展示了语言的随行性(说话者在说话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随即完成),也许语调和声音的变化也产生了作用———如果我们相信德尔波夫所描述的,伯恩海姆的声音“温和、低沉而富有感染性”。但是我们对这个情境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因素上。分析的范围要扩大———这也是帕洛·阿尔托学派的著名教义,尽管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供观察的元素。

伯恩海姆的第一个指令并没能让病人信服。于是,伯恩海姆“转向我们”(也就是和他一起探望病人的助手们),说道:“除了我的声音,他什么也听不到了。他进入状态了!”伯恩海姆说出第一个指令时,助手们和医院所有人都在场,而伯恩海姆是医院的“老大”,这个语境似乎还没有深入到鞋匠的意识中。伯恩海姆通过转身向助手说话(一个类语言的动作,隐含式传通),提示了这个语境,这表示出他是被学生们簇拥的老大,作为在这所医院扬名的重要当事者,他正在为学生做示范。伯恩海姆提醒人们注意这个定位,尤其是让似乎不记得这一点的鞋匠注意到这一点。他对助手们说话这种类语言的传通活动强调了前面的信息。这对鞋匠意味着———“他和观察者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语境下,他只是大医生伯恩海姆诊所里的一个病人,和以往的病人一样,他要在这里接受暗示治疗。”在伯恩海姆大医生面前,他不该表现出普通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而应该像那些配合名医做常规示范的病人一样做。

伯恩海姆转向助手们说:“除了我的声音,他什么也听不到了。他进入状态了!”规定了一个包含他、助手们和病人在内的社会小组内的关系。他暗示在场的其他人和他一样,都知道鞋匠被催眠了。病人是唯一不接受构建出的、合法化的社会现实的人。他不能这样待在“常规”以外,他感受到压力,必须接受伯恩海姆对当前情境的定义。

伯恩海姆所操控的资源其实是一种定位的资源。他想构建出他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关系。但是他不能明说,说得太明白会让他的行动显得不合情理。确实,从道理上来讲,人们很容易推翻这样的论断:为什么要听从一个医生的命令?难道单单是为了成就一个名医在学生面前的威望吗(正常来说,医生的命令和教授的地位之间并没有科学的关联)?这就是为什么伯恩海姆的话只能是暗示性的。由此我们可以确认,鲁斯唐(F. Roustang)的基本思想———影响力是隐含的、非形象的、类语言的———是正确的。

———您马上就会睡着了,头也不再疼了。您已经困了。

———再也不疼了!您越来越困了!

首先,伯恩海姆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论断,强化了当时的关系模式。既然这一切发生在医院里的医生和病人之间,他暗示着:“我是为您带来真理的人。”

由此得出结论:“在当前的情况下,您应该相信我。”尽管如此,病人还是笑得更厉害了,还是不相信。

———好吧,朋友,睡觉吧。我可不是逗着玩,也不是在这儿浪费时间。睡吧!现在,睡觉。我抬起您的手臂;您试着垂下手臂。您做不到。我让您转动手臂,如果您试图停下来,您的手臂只会转得越来越快。

他的语气不容反驳:“我可不是逗着玩……”,言外之意:“您尽可以玩(我宁愿相信您不是当真来治病)”。严肃点!回到现实情境中来!“在我面前”您就该和其他病人一样。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看成他为把病人变成他应该是的样子而作的努力。伯恩海姆这次干预透露出的信息还不只如此,这还显示出他的身份:面对一个胆敢违抗他的人(尤其是这个人还是他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个“不跟人逗着玩,会发脾气”的大医生。所以,这些话语在表示出他的身份以外,还暗含着威胁的信息。那句“不是在这儿浪费时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如果伯恩海姆认为自己是在和一个难缠的病人浪费时间,他可能会不再管他。这个信息里包含了一个建立规范的互动性建议:“您要么成为一个正常的病人,要么您尽管胡闹,我就不管您了。”规范是“我有权不管您”。断绝关系的威胁肯定了伯恩海姆把赌注下在,病人应该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也就是说病人应该听从他的命令。这个威胁击中了病人的要害———病人就是来看病的、是来让医生诊断的,也就是说应该像医生眼中的病人那样。如果名医都发话了,说不该再管他,他还在这个医院里干什么?主治医生都不管的病人,医院又怎么能给他治病?他能找个理由从这里走出去吗?那他到这儿来又是为了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