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文化外宣形态

其他文化外宣形态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援外“民心工程”在外交和外宣的手段中,对外援助是较为容易“走出去”的一大形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援助也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

第六节 其他文化外宣形态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文化外宣方式和内容均灵活多变,体现了高度的外交灵活性。除影视、书刊、网络、体育等文化外宣形式外,我国的文化外宣形式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1.全球兴起学汉语热潮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汉语文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关注,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以日本和韩国为例,韩国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一些著名的企业出于战略考虑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员工的汉语能力。在日本,汉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学习汉语的人数多达200万左右。仅日本五大主要中文培训学校,2004年的入校生已突破5 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

在法国,学习汉语的热潮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说:汉语学习人数在法国增长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 4%,汉语则高达38%。

在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由2004年的2万多人激增到2006年的5万多人。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到2006年已增长3倍。美国大学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愿意把汉语列入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有2500所。同时,美国有40多个州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要求。

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04年,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派出1 000名志愿者和1 000名教师;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已超过3 000万人。

2.孔子学院的兴办

近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国家专门成立了由11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2004年开始,中国在全球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提案提出时,已有48所“孔子学院”在27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启动,另外还有32个国家的72个机构提出了建设“孔子学院”的申请。国家汉办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汉语远程学院(www.hanyu.com.cn)”,提供网上免费学习,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5 500人。2002年至2005年,国家汉办共培训了48个国家的8 159名汉语教师,向70多个国家累计派出406名汉语教师。2003年至2005年,中国为20多个国家的90位年轻汉语研究者提供了来华进修的资助。[35]

孔子学院是我国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从2004年开始,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了一批“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2004年6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2007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与来访的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了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此时,在全球落户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128 所,其中亚洲46所、欧洲46所、北美洲26所、非洲6所、大洋洲4所。国内51所高校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国外承办院校和机构达126所。2006年,全世界平均每4天就诞生一所孔子学院。至2010年,中国预计将在全球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自孔子学院开办以来,国际舆论的主流充分肯定了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对推动文化交流沟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2006年1月11日刊登了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品:汉语》的评论,引用专家的话说:“中国当局正在利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华尔街日报》2006年9月1日发表的《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指出,“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这个主意真的很高明!”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孔子学院的推广,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

孔子学院的兴起,有利于从根本上使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因为语言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学习汉语,将促使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实现母语传播,在文化外宣中处于有利地位。受中国孔子学院推广模式的启发和促进,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文化外宣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象征,纷纷加快了推广本民族语言的步伐。

二、援外“民心工程

在外交和外宣的手段中,对外援助是较为容易“走出去”的一大形式,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等援助也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

2006年,中国政府同9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援助协议共229个,在广泛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技术合作。在援款项下,在37个国家新承担了51个成套项目,主要有:巴基斯坦中巴友谊中心、蒙古乌兰巴托体育馆、汤加首都中学、塞内加尔国家剧院、埃及投资服务大楼、几内亚比绍政府办公大楼、非盟会议中心等。新开工项目23个,主要有:柬埔寨政府办公楼、塔吉克斯坦沙尔-沙尔隧道、也门外交部办公楼、布隆迪高等示范学校、马达加斯加国际会议中心、萨摩亚阿皮亚公园体育设施维修扩建等。竣工项目18个,主要有: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一期、加纳公路改扩建、佛得角水坝、科特迪瓦议员之家、圭亚那国际会议中心等。在23个国家新承担了34个技术合作项目。向45个国家提供了80批一般物资援助。中国进出口银行实际批贷了11个优惠贷款项目,主要有:老挝电子政务系统、菲律宾集装箱检测、老挝新舟60飞机、苏丹喀土穆变电站、博茨瓦纳公路二期、津巴布韦农机设备、斐济电子政务等项目。

在近年的对外援助中,我国更加注重向“民心工程”扩展。援助重点向医院、学校、抗疟中心、农技示范中心等社会公益和文化项目侧重,实现了援外项目从传统的“楼堂馆所”向“民心工程”的扩展。

在对外援助的工作方式上,也逐步向“开放”转变。为科学制订援助措施,有关部门邀请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并广泛协商,加强援外政策的学术性和科学性,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共同做好援外工作

对外援助的开展,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负责任心理,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善”的思想、勤劳善良的民族品质和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使受援国政府和民众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政府的深情厚谊,对我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我国文化逐渐深入受援国家的人心。

三、表演文化外宣

中国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杂技、功夫、民俗茶艺等传统艺术方面均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推行表演文化“走出去”的政策。

以杂技文化的传播为例。根据日本坂本种芳的《奇术的世界》一书记载,中国的杂技与幻术早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就开始传入日本,当时在日本朝廷宫宴时演出的节目就有吞刀、吐火、植树、走索等。

在近代传统艺术中,杂技艺术是我国走向世界最早的项目。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戏法大师朱莲奎就带领杂技班子远渡重洋,到美国纽约进行演出,并把三国时(公元220—280年)左慈曾在曹操面前表演的“堂下钓鱼”,传授给美国魔术家维廉·罗宾逊。

1949年以后,我国政府开始把杂技艺术作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关注组建中国国家杂技团的事宜。

1953年,中国杂技团正式建团。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杂技团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14个国家,通过这些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杂技节目,我们成功向这些国家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智慧、乐观和文明。

50多年来,中国杂技演员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艺术风姿。甚至有一些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都热烈欢迎中国杂技团的演出,并在他们的艺术文化表演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中国以和平为主题的文化,促进了我国与这些国家友好交往的进程。

在其他演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该舞蹈的首次亮相是在2004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代表全国6000万残疾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轰动雅典奥运会会场,得到很多世界友人的赞扬。

总的来说,中国的表演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在文化外宣中往往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在谈到中国文化走向海外时谈到:从高雅的音乐艺术和文艺表演,到地道的北京庙会的踩高跷、杂技、杂耍、武术、硬气功、变戏法等极具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绝活,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表现形式在海外亮相,也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增加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36]

四、展览文化外宣

展览文化是文化对外宣传中的一种具有很好传播效果的外宣形式,这一形式具有参与人数多、艺术性和趣味性强、受众面广、喜闻乐见等特点。近年来,我国的展览文化外宣通过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利契机,积极在国外推广宣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001年12月11日至2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圣玛丽大教堂举办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是恰逢特殊时机、特殊场地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对外宣传活动。展览的举办正值日本偷袭珍珠港60周年,“南京大屠杀”64周年,日美《旧金山和约》签署50周年,继教科书事件之后日本首相小泉再度参拜靖国神社的特殊背景下。整个活动将历史的浩劫与现实的灾难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录,向民众重现历史真相。实践证明,展览这种独特的文化外宣方式,能够淡化政治色彩,达到良好的宣传和沟通目的。

2002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借《中美联合公报》发表30年之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历史的记忆”展览。此次展览以“二战”期间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而建立起的友谊为主要内容,共展出了700多张图片和50余件珍贵实物。此次活动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抓住西方受众的特点,利用“飞虎队”,中国人民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历史事实,集中突出二战期间中美两国患难与共的形象,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11月,作为“感知中国”系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在素有“拉美艺术之都”盛誉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开帷幕。此次共展出青铜器100件,其中有20件是从未出国展出过的极品,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兵器、乐器和生活器具等。这是中国首次在拉美国家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青铜器展,也是中国首次以真品青铜器在拉美国家举办展览。这一展览有助于阿根廷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展览活动深受好评。

2004年中法文化年在法举办期间,很多会展门前排起长队,展厅里观众与主办方热烈讨论,实现了两国民众间的“零距离接触”。在法国形成了“看中国文化展,说中国文化年”的新时尚。

在地方的文化外宣活动中,展览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 1999年至2002年举办的115项地方境外文化外宣活动中,除45项在活动形式上属于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外,有24项以表演为主,22项考察,16项展览,7项新闻发布和推广。展览占其中的16%,并逐步得到更多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