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外广播的播音方式
海外对华广播应当采用何种播音方式才能吸引中国听众,这是许多媒体都在考虑的问题。通常,人们用大众传播学的接近理论来指导播音,认为在发音和表达方式上应当尽可能接近对象国的目标群体,因此,海外电台多使用目标国纯正发音作为标准,使用国外雇员似乎是各国国际广播的习惯做法。实际上,过于接近目的国广播风格的播音方式,并不一定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因为收听海外广播的听众心理与收听国内广播的听众心理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收听国内广播和收听海外广播时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收听国内广播时,他希望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他身边熟悉的朋友,它希望对方能和自己一样,他希望能与对方有心理上的交流。在收听海外广播时,听众往往怀着对异国的好奇心,在心理上本能地产生一种期待,认为对方应当是与我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也包括了发音和表达方式。一旦听众发现对方与自己相同,会由于心理预期的落空而失去新奇感,失去兴趣。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独特表达方式实际上起着一种声音标记的作用,听众会根据这种标记去判断和认识这个电台,一旦这种声音标记不明显,听众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得出“不像国外电台”的简单结论,影响收听兴趣。海外华语电台,在对国内广播时,应当选择与自己“海外”身份相当,与国内播音有所不同的播讲方式。
对海外媒体来说,适当的播音风格可以接近听众,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因此,尽管他们不像商业电台那样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去吸引目标听众,但他们也在追求能吸引更多听众的播音风格。中国国内收听海外广播的听众过去多是获取新闻信息,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他们的第一需要,对播音的要求并不高,没有人像要求国内广播那样要求海外广播的播音员。但发音良好,表达清晰生动,具有专业素质的播音员可以从侧面显示该台较高的专业要求,透露出追求质量的严肃态度,从而增加听众的信任感,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
既要有专业素质,又要有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海外广播的风格定位,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现在的情况是,许多海外华语广播播音风格或者与中国国内广播过于接近,虽然具有专业素质,但缺乏个性特征;或者专业素质太差,不具备职业播音员的基本素质,距离中国听众的预期距离过大。
海外对中国的华语广播与海外本地的华语广播最大的区别是听众的不同。本地华语广播在当地就可以听到,电台很容易获得听众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地根据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节目,改进和调整播音风格。播音员也可以自己在当地收听到自己的播音,对自己的节目作出准确判断。针对海外听众的电台就不那么简单了,目标听众距离遥远,分属不同国家,在过去通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及时获得听众的反馈,只能依靠听众来信获得收听的反馈信息。如果对方国家对于收听外台有限制规定,听众即使收听之后,也不会写信反馈自己的意见,在得不到反馈的情况下,电台无法有针对性地了解听众需求,改进自己的工作,甚至连自己的广播信号能被哪些地方收听到都一无所知。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海外广播无法根据听众要求调整自己的播音风格。针对中国的西方主要华语广播都经历过这样情况不明的“黑暗”时代。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年代,美国之音的华语广播甚至多年都不曾有一封来自中国内地的反馈信件。
正因为如此,当国家关系解冻时,到对方国家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的听众,成为华语电台的迫切要求。这些电台的政府背景,也使这种愿望能够实现。当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恢复后,美国之音就借助中美文化协议,派出由播音员组成的考察小组来到中国,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进行交流。前苏联也在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恢复的20世纪90年代初,派遣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来华,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为了改进工作,一些海外电台还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定期考察机会,了解对象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海外的对华广播需要与中国听众建立反馈关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收听习惯。
海外广播可以提供自己独特的节目内容,可以保持自己的播音风格,具有自己的语言标记,这些都是使自己与其他电台区分必不可少的条件。除此之外,他们的播音应当在语言词汇和发音上与中国内地的普通话标准保持一致,避免各种方言和港台腔调的影响。词汇是听众最敏感的语言,海外华语广播的对象是国内的非特定听众,不宜使用带有方言和地方色彩的词汇,尤其要避免带有台湾国语特点的词汇。在两岸还处于分裂状态下,过多的台湾词汇可能会使人联想到与台湾的关系,使一些大陆听众产生误解。一些海外华语广播媒体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更多使用大陆背景播音员,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要削弱台湾国语对节目的影响。
除了词汇之外,一般听众对海外广播的语音的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但规范的发音可以提升电台的形象。由于国际广播的内容以文稿播读的信息类节目为主,在播讲方式上与口语有所区别,应当以规范的普通话为标准,即使在节目中使用即兴表达的对话方式,也应当使用较为规范的正式语体,不适合使用带有地方方言味道的普通话。国际广播的对象是超出某一地区的人群,无法用某一地的地方乡音去迎合各地听众,这与国内广播在谈话类节目中用尽可能接近本地人的发音方式去迎合对方的做法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