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书籍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书籍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3 研究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节目分类研究成果和分类方法的分析总结,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构建起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相对系统全面、适应我国国情、适用于节目生产、市场交易、教学科研实践、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型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建立起一个新坐标。

1.4.3 研究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节目分类研究成果和分类方法的分析总结,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构建起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相对系统全面、适应我国国情、适用于节目生产、市场交易、教学科研实践、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型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建立起一个新坐标。

总之,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电视内容产业中的基础性问题,是在中外电视业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研究对当前中国电视业的节目生产、节目交易、教学科研实践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8月,第3页。

[2]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8月,第3页。

[3]中国电视的繁荣兴旺和数字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两个发展阶段是本文作者划分的。前者以中国电视业发展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走入市场、电视繁荣为标志;后者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把2004年定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以及CCTV-4、CCTV-9、CCTV西法语频道、中国“长城平台”在世界各国大幅度落地为标志。

[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第3页。

[5]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5-2004年)。

[6]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华夏出版社, 2005 年6月,第88页。

[7]《中国受众研究2003》,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第65页。

[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第527页。

[9]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第527页。

[10]Gill Branston, Roy Stafford, The Media Student's Book,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1996, p59.

[11]《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12]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著:《中国电视栏目成长报告—2004》,第1页。

[13]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著:《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4]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第782页。

[15]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第644页。

[16]Daniel Chandler, An Introduction to Genre Theory, http://www.aber.ac.uk/ media/Documents/intgenre/intgenre1.html.

[17]Joseph Straubhaar, Robert LaRose, Media Now: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Second Edition).Wadsworth.2000.pp.225-230.

[18]John Ellis, Seeing Things: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London:I.B.Tauris Publishers.2002.pp.102-128.

[19]资料来源:Joseph Straubhaar, Robert LaRose, Media Now: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Second Edition).Wadsworth.2000.pp.225-230.

[20]资料来源:John Ellis.Seeing Things: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London:I.B.Tauris Publishers.2002.pp.102-128.

[21]Arthur Asa Berger.Genre.http://www.museum.tv/archives/etv/G/htmlG/ genre/genre.htm.

[22]Dyer.Richard, Entertainment and Utopia:in Only Entertainment, London:Routledge.1973.p153.

[23]Kirsch, Arthur D.,Seymour Banks, Program Types Refined by Factor Analysi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September 1962), pp.29-32.

[24]Swanson, Charles E., The Frequency Structure of Television and Magazin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7(June 1967), pp.8-14.

[25]Ehrenberg, A.S.C.The Factor Analytic Search for Program Typ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8(March 1968), pp.55-63.

[26]William Wells, The Rise and Fall of Television Program Typ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September 1969),21-7.

[27]Dennis H.Gensch, B.Banganathan, Evalua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 Content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onal Segementation, Jounarl of Marketing Research.4(November 1974), 390-8.

[28]一云:《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新论》,《电视艺术》, 2002年第1期。

[29]周鸿铎:《电视节目经营策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0]童宁:《电视传播形态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叶家铮等:《“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2001年7月。

[32]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130页。

[33]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著:《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34]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著:《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35]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著:《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36]刘燕南、夏征宇、李颖、杨振荣:《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http://www.zhangpj.com/haiwai_sd/news_view.asp? id= 1865.

[37]刘燕南、夏征宇、李颖、杨振荣:《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http://www.zhangpj.com/haiwai_sd/news_view.asp? id= 1865。

[38]徐舫州:《电视节目分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Jans I.L,& Feshbach.S(1953), Effects, of fear arousing Communic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gy, p48, pp.78-92.

[4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2页。

[4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