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雪堂追两位

苏轼:雪堂追两位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_转眼又是元丰六年,春节刚过,故人巢谷便冒着风雪前来投奔。醒来之后,诗句和对话依然历历在目,苏轼便以《记参寥诗》为题,将这个有趣的梦境记了下来。现在,雪堂之中,可说是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一个多才多艺的道士,一个清诗绝俗的僧人,一个行伍多年的逃犯,一个飘逸闲雅的琴师,三教九流,有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_

转眼又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春节刚过,故人巢谷便冒着风雪前来投奔。巢谷现已五十六岁,年轻时曾读书应举,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时,结识了一帮应试武举的朋友,大觉气味相投,于是干脆放弃旧学,改习骑马射箭,后来投入熙河名将韩存宝军中做幕僚,存宝教他兵书。元丰四年,在征讨西南少数民族的战役中,韩存宝因逗留无功得罪被诛,巢谷受他生前嘱托,将数百两积蓄的银两送交他的妻儿,此后便更名改姓,逃亡江湖。此番前来,潦倒不堪。尽管苏轼经济上也极不宽裕,但他仍热情地收留了这位落魄的朋友,让他在雪堂住下,顺便教苏迨、苏过读书。他在写给堂兄子安的信中说:

巢三见在东坡安下,依旧似虎,风节愈坚,师授某两小儿极严。

安顿好朋友的衣食住行,苏轼还常常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开导巢谷,他说:

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www.guayunfan.com)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

——《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当时雪堂久住的远客,除了杨世昌、巢谷,还有一位来自庐山的琴师崔闲。他于前一年年底来到黄州拜见苏轼,便长住下来,苏轼闲时常和他探讨琴艺,获益匪浅。苏轼曾自谦平生三不如人:下棋、喝酒、唱曲。其实,这里所谓的“不如人”并不是不会,而是不能像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一样独步当世,达到最高水平。其实,棋、酒、曲都是他平生所好,他是深得其趣的个中人。他深谙乐律,常常倚声作歌,不少词作都是在歌筵酒席上即兴写成,而歌辞音调与内容、音律吻合无间。乐器中,苏轼最喜欢的是古琴,他家旧藏雷琴一张,还是唐代开元年间所制。到黄州后,又有彦正判官送古琴一张。他自己虽不善弹,但极爱听人演奏,他说: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

——《与彦正判官》

琴声雅韵常能启发他的灵心慧思,那首脍炙人口的《琴诗》,即是听琴时的佳构: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通俗浅易,富于哲理意味,读者自可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迪。

一天,苏轼与几位朋友闲坐,偶然谈及欧阳文忠公(修)生前旧事,不想却由此引出一段蜚声琴界的佳话。原来,四十年前,欧阳修遭人诬陷而谪居滁州,为排遣内心的苦闷,公余之暇陶情山水。滁州四面环山,坐落于西南方向的琅邪山景色尤为奇丽,泉鸣空谷,声若环佩。欧阳修时常漫步山间,把酒临听,欣然忘归。他自称醉翁,并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为时人所传颂。其后十年,一位担任太常博士的音乐家沈遵,被《醉翁亭记》所展示的意境和情韵深深吸引,他跋涉千里,从京城来到滁州,在琅邪谷中徘徊终日,细听鸣泉飞瀑,乐思如潮,于是便在泉边席地而坐,信手弹琴,谱成《醉翁操》(又名《醉翁吟三叠》)一曲,“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醉翁操引》)。但是“有其声无其辞”,只是一首器乐曲,欧阳修虽曾为这首乐曲填词,却与琴声不合,成为琴界憾事。如今,苏轼与崔闲,一个是欧门弟子,一个是沈氏琴友,相聚雪堂,追怀两位过世多年的先贤,崔闲情不自禁轻抚琴弦,弹起了这首著名的《醉翁操》。他写下曲谱,请苏轼倚声填词。在崔闲的琴声中,苏轼似乎已置身于琅邪幽谷,听到了叮咚的山泉,黄州四年来苦闷、挣扎、解脱的全部思想历程,使他终于深深地理解了欧阳修,理解了《醉翁亭记》这篇苦难中诞生的华美之章。于是,他不假思索,执笔顷刻而就: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

唯翁醉中和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徵外三两弦。

全词短句多,韵位密,多用平韵,间有拗句,吟诵一过,琴音的清圆婉和,泉声的铮琮叮咚,仿佛依稀可闻。一经写出,即被广为传唱,称为琴中佳构。苏轼自己也颇为自得,在写给沈遵的儿子本觉法真禅师的信中说:

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手,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作词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

能够顷刻之间一字不改地写出与琴曲音乐“真同”的词,又为当时和后世争传不绝,既见出苏轼对音乐有一定的造诣,又说明这首词与乐曲音律的融合无间。

三月寒食刚过,参寥从杭州于潜天目山不远数千里来到黄州,寓居雪堂整整一年,直到第二年(元丰七年)四月,才和苏轼一道离开。从此,苏轼有了唱和的对手,两人同游山水,同题赋诗,坐忘人世,乐趣无穷,令远方的朋友羡慕不已。有人写信给苏轼说:

闻公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

将苏轼比作出仕前隐居东山,优游林下的东晋名相谢安。苏轼将这封信拿给参寥看,并朗诵参寥的名句:“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笑着说:

“此是师傅十四字法号。”

一天晚上,苏轼梦见参寥拿来一卷诗,上有《饮茶诗》一首,其中两句为:

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唐宋旧俗,寒食节照例禁火三日,到清明节时钻榆柳取火,称为新火。苏轼梦中读诗,觉得词清意美,却稍许有些不解,他说:

“火固新矣,泉何故新?”

参寥回答道:“民间风俗,清明节要淘井,所以说泉水一时新了。”

醒来之后,诗句和对话依然历历在目,苏轼便以《记参寥诗》为题,将这个有趣的梦境记了下来。

现在,雪堂之中,可说是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一个多才多艺的道士,一个清诗绝俗的僧人,一个行伍多年的逃犯,一个飘逸闲雅的琴师,三教九流,有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再有远客来时,还得另找住处。好在五月间,在临皋亭附近的高坡上,苏轼又有一处新居落成。这座新屋的修建得力于与他同年进士及第的蔡景繁。景繁现任淮南转运副使,黄州是他所辖范围,元丰五年十月,他巡视属邑,来到黄州,专程到临皋亭看望苏轼,见他住处狭窄,便出资替他盖了三间瓦房,苏轼将这处新居取名为南堂。

南堂俯临大江,坐北朝南,清风送爽,最宜消夏。苏轼在那里读书作文,习字绘画,练气养丹,迎宾待客,再也不用担心连绵的春雨穿过破漏的屋顶淋湿床铺,再也不必发愁朋友来访没有合适的住房接待。晴朗的日子斜靠床头,窗下落帆点点,构成天然清丽的图画;新雨的晚上挑灯夜读,屋上雨声沙沙,恰似美妙动人的音乐。无限欢欣感激之余,他一连写了五首绝句: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时夜雨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