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_张耒在《齐安行》一诗中写道:最愁三伏热如甑,北客十人九人病。而现在,又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等诸种因素的促迫,更将他对养生延年的兴趣推向了极致。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_

张耒在《齐安行》一诗中写道:

最愁三伏热如甑,北客十人九人病。

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

苏轼一家初到黄州,正当盛夏,千里跋涉之后,逢此湿热气候,一家人都水土不服,纷纷病倒。到八月间,年已七十二岁的乳母任采莲终于未能打熬过去,一病身亡。任氏自十四岁到苏家,侍奉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三十五年,哺养了苏轼和他已经亡故的姐姐八娘。以后,跟随苏轼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悉心照看苏家的第三代苏迈、苏迨、苏过。对于这位慈爱仁厚、工巧勤俭的老人,苏轼怀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尽管经济窘迫,依然不遗余力营办丧葬,并亲自撰写《乳母任氏墓志铭》。哀悼未衰,不幸的消息又接连传来:苏辙到达筠州不久,一个十二岁的女儿染病夭亡,与此同时,堂兄子正也在成都任上病逝,“异乡罹此,触物凄感”(《与王定国》)。这一连串的变故,使苏轼倍感生命的脆弱,油然引发出许多深沉的感慨与思考。(www.guayunfan.com)苏轼人生思想的特点是“杂”:既表现为儒佛道思想因素同时贯穿他的一生,又表现为这三种思想因素的经常互相自我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内儒外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就像白居易晚年所倡导的那样: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在宋代三教合一日益成为思想界一般潮流的情势下,苏轼对此濡染甚深,并且具体化为以下形式: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两件思想武器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这又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旨趣相同。黄州时期,苏轼以佛老思想作为主要的处世哲学,但是,他对于佛老思想的吸取,是有所选择和保留的。他这时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有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答毕仲举书》

意思是“静而达”是可取的,流于懒散和放纵就不好了。他还说,他对“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答毕仲举书》)。他并不沉溺于玄奥的佛学教理,只是取其所需以保持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而已。

在这种为我所用的取舍态度的指引下,尽管“归诚佛僧”,坚持每隔一二天前往安国寺参禅,苏轼却并没有接受佛教大小乘视人生为苦海、身体为腐囊的厌世主义。他执著地热爱生命,珍惜人生。在他看来,道家的重生正好匡救佛教之失,道家养生延年与佛教开悟智慧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因此,长期以来,他一直都对道家养生之术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乌台诗案之后,犹如死而复生,生死问题陡然而至,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导致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珍视,这种切身的感受,不是安居适意时的纯粹哲思可以比拟的。人生大事,莫过于死生,苏轼经此巨变,平居之中,事无巨细,常以死为参照,对于生命倍加爱重。而现在,又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等诸种因素的促迫,更将他对养生延年的兴趣推向了极致。他说: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答秦太虚》

谪居无事,苏轼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钻研,经常在书信中与知己好友交流心得,并于元丰三年借得黄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闭关修炼四十九天,“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它事”(同上)。巨大的精神打击,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三管齐下,苏轼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倒下,或许正是得益于他对道家养生术的研习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