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二)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水土保持事关国计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我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_湖南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

(一)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要求

1.科学发展观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新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所有这些,都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新任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出现了新的特点,原有的治理形式已开始显露出不少弊端,实施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在产业发展上仅限于种植业,在生产要素投入上仅限于工程、植物和耕作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重点上突出治理,其开发也主要是围绕治理来进行,致使综合治理效益远远低于农村其他生产活动,并与农民的要求和劳力的投向相距甚远。近几年来,国家又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对小流域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虽然仍是山区整治和建设的有效形式,但是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加以深化和完善。

3.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新目标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期待居住环境优美,对水土流失、荒山秃岭和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的愿望迫切。山丘区群众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交通便利、饮用水安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远离洪水与地质灾害;城镇居民不仅希望居住环境好,生活便利,空气质量好,有清洁的饮用水,也希望休闲度假有个好的去处。这一切都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流域治理目标由早期的着重治理水土流失提升为促使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型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现流域安全、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目标。

4.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要求水土流失治理有新举措

生态安全是保障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大约用50年时间,使我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预防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须千方百计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减轻由于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必须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在生态与环境可持续维护中的支撑作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生态与环境的改善。

(二)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土保持事关国计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珍贵而近于不可再生的土壤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 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从《水土保持法》颁布后的1991年到2002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万平方千米,全省开展重点治理的903条小流域,有426条达到了部颁标准,通过了验收。其中有5个示范县、91条示范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水利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城市、100个县、1000条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工程),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表彰。凡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均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20%~40%,缓洪拦沙效益达6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区农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省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的各类水利水保工程的总拦洪蓄水能力达3.6亿立方米,每年平均拦沙保土1亿吨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我省大部分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雨量充沛,河系发育,小流域众多。因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气象条件复杂等原因,尚有许多小流域存在堤防防洪标准低、防洪抗灾能力弱、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等情况,小流域生态治理任务艰巨。由于所需治理面积大、资金缺乏,治理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我省仍有高达4.04万平方千米的面积需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我省21世纪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尽管我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加快,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人为水土流失仍有加剧的可能,我省水土流失状况仍不容乐观。全省自然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全面治理,以目前投资速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完成我省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需要将近200年,需要投入资金160亿元以上,资金缺口巨大;同时公民水土保持意识还不够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加大资金投入,全面系统治理我省水土流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