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娱乐方式概况

农村娱乐方式概况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娱乐方式是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由此可见, 一方面, 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娱乐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娱乐方式的品味较低, 不能有意识的将休闲娱乐与发展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居民对这些文化娱乐及体育场所的各项服务指标中, 最不满意之处在于不能方便地找到上述场所, 并且认为上述文化场所的开放时间、服务和价格等不尽如人意。
农村娱乐方式概况_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与冲突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 农村传统文化的形态逐步得到转变。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的管理方式由人民公社体制转向村民自治, 农村的生产方式由生产队记工分转向个体自主寻找工作。 在这种实体的、 显像的变化之外还附带着农村精神娱乐层面的变化。 在呈像上来看, 这种变化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息息相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

说到娱乐, 少不得提一提电影这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村出现了大批的流动放映队, 这确实是给农村的娱乐注入了活力, 每当放映队进入村子, 这天的晚饭必是早早的吃完, 全村老少都聚集到选好的空地, 坐马扎的、 坐席子的、 随便捡块砖头瓦块的、席地而坐的; 银幕正面没有空地, 便挤到银幕反面一侧, 依然是看得津津有味, 直至放映结束, 人们还恋恋不舍, 在回家的路上还兴奋地谈论剧情。 有的还跑到放映员那里打探消息, 问明天到哪个村子去放电影, 什么时候再来我们村子等等。 有的甚至跟随放映队转战几个村庄, 一次一次观看的都是同一部或几部影片, 乐此不疲, 今天看来, 真是不可思议。

可见即使在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 农民对娱乐仍旧有极大的热情。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们用较少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样农民为满足生存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 个人拥有的 “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 而是用于娱乐和休闲, 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闲暇时间更多。 而这种闲暇时间提供休闲发生的机会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休闲的必要条件。 这才使得农民休闲成为可能”。[1]而农民只能在闲暇时间即农忙除外的时间才能进行娱乐活动

一、文化、娱乐观念及娱乐方式

西汉以后, “文” 与 “化” 方合成一个整词, 如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 “文化”, 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 或与无教化的 “质朴” “野蛮” 对举。 因此,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 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它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 品德的教养, 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 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如今, 说到农村文化,它的繁荣与发达程度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状况的重要标志, 农民是民间艺术的最大需求主体, 所以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搞好农村的文化建设, 保留传统的优秀文化, 才会有娱乐观念, 有了娱乐观念才谈得上娱乐方式。 目前农民的休闲娱乐总体上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农民的休闲娱乐意识还比较浅显,农民观念中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体现在节日的庆祝和日常的自娱自乐方面。

娱乐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利用闲暇的时间从事能够满足自身愉悦、 安逸等心理和生理需求活动的方法和形式。 娱乐方式是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二、农村娱乐休闲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许多农村新建了供人们消遣的休闲健身场所、农村书屋、棋牌室等设施, 农村居民的娱乐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是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 特别是与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活动质量不断提高的状况相比, 农村娱乐休闲还存在很大差距。[2]

(一)娱乐休闲意识淡薄,娱乐观念滞后

农民本身没有什么明确的娱乐意识, 在他们的口中说出来通俗易懂,那就是“玩”。 在农民眼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能解决温饱, 也就是物质条件能更好一些, 所以对平时的娱乐不太在乎。 但是他们不知道积极而有意义的娱乐休闲活动, 对提高农村生产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和物质支持,从而提高农民的娱乐休闲意识。

(二)娱乐方式单一、品味较低

农民的休闲娱乐时间主要在农闲。 就有关研究显示, 他们闲暇时间的娱乐方式主要用来聊天、 打牌、 看电视等, 这些活动基本都以传统的娱乐方式为主, 而以提高农民素质的学习型(看报、 读书)、 发展型(健身) 的娱乐方式今后应在农村大量开展。 由此可见, 一方面, 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娱乐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娱乐方式的品味较低, 不能有意识的将休闲娱乐与发展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实现娱乐造福于民,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的和谐长远健康发展, 则需要对农民进行娱乐休闲的教育和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休闲品味,增加娱乐方式。

(三)娱乐资源缺乏,娱乐渠道较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上网、看书报、健身广场等)。但这与满足群众“就近” “经常”参加休闲活动的需求相比, 还远远不够。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居民对 “业余娱乐生活” 的满意度评价很低。 农村居民对公共图书馆、 影院、 音乐厅、 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体育场所和设施的满意度水平均远低于城市及小城镇居民, 城乡差异显著。 农村居民对这些文化娱乐及体育场所的各项服务指标中, 最不满意之处在于不能方便地找到上述场所, 并且认为上述文化场所的开放时间、服务和价格等不尽如人意。

(四)收入水平较低,娱乐设施及空间不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其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3]可见在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努力下, 农村的经济水平正在稳步前进。 但是农村居民尝试着在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和刺激下享受生活的同时, 又感到无的放矢。 娱乐项目大多数时候还只能在近距离或就地进行, 而到县城看电影、 唱KTV、外地旅游等娱乐项目还是力不从心。

三、农民娱乐方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农村居民娱乐方式的因素很多, 下面就五个较为显著的方面稍作介绍:

(一)国家与农村娱乐

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娱乐方式及娱乐观念的变化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息息相关,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然而这种转变中隐含着一个关键角色 ——国家。

改革开放后, 全能型国家的角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娱乐活动处于暂时空白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农村公共娱乐空间中表现为一种 “不闻不问” 的态度。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指出: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相比, 与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投入不足、 设施简陋、 队伍不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励小捷,2006)。在90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西方文化的进入, 国家对农村娱乐活动逐渐开始重视。 进入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逐渐加大对农村的文化建设, 这种建设更多的表现为现代娱乐方式向农村转移。倡导文化下乡,在具体实践方面表现为书屋建设、电影下乡、 健身器材下乡等, 在各地具体文化下乡的政策中提出了“一村一屋”、 “一月一电影”、 “一村一广场”;在机构设置方面建立县乡一级文化站, 运用一切艺术手段, 对群众进行时政方针、 思想道德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农村文化生活向良性、 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乡村基层社会的社会治理和整合。

2007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目标。 主要内容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 农村电影放映、 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 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为建立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中, 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在以前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里很少见到。 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 村文化室、 农家书屋等乡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 可以形成乡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引导农村文化生活向良性、 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乡村基层社会的社会治理和整合。

(二)地理位置对农村娱乐方式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娱乐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区位, 可以促进娱乐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也可以大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两个方面对娱乐业的区位选择影响显著。

1.人口密度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 但这一国情却并不利于农村娱乐业的发展, 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太不集中, 尤其是山环水绕、丘壑林立的江南地区。 行车途中、 调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独居小户或三五家组成的小区, 一个村子可以跨度很大, 但房屋、 人口分布却很零散。 没有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村子, 即使兴建了娱乐设施, 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甚至只会成为一堆摆设。

2.交通因素

交通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娱乐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江南农村道路崎岖不平, 又经常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雨后的农村道路更是泥泞不堪,无处落足。 道路“不通”,使人口无法流动,娱乐设施也就无法充分、 高效利用。 况且, 劳累一天的农民与其走较长一段距离去利用娱乐设施, 不如直接“隔篱呼取玩麻将”。另外, 交通的闭塞不便, 也使人们减少了外出娱乐的时间,而是困守于邻里间的麻将中。

(三)经济因素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人的其他需求才能得到逐步解决,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主体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甚至有的地区还只在温饱边缘徘徊,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农村娱乐休闲方式多样化的前提。 据有关调查显示, 在农村的娱乐方式中仅 “牌类游戏” 和 “看电视” 两项就超过半数多, 也就是说, 农村居民除了整天坐在家中看电视, 就主要是打麻将和纸牌了。 这也无怪有的农民认为当前农村休闲状况 “单调枯燥”, 有的农民认为 “极为贫乏”。并非农村居民不想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 安守现状, 而是没有财力支持,使他们在休闲娱乐上举步维艰。

就现有的经济水平,农民的娱乐方式更趋向于“费少次多”式的娱乐。 “费少”即每次娱乐的开支是较少的。 不同的经济水平, 这个 “少” 也是不同的。 “次多” 是指经常性的、 持续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劳累的农民也想多娱乐放松一下。 对农民来说, “费少次多” 式的娱乐休闲方式非麻将、纸牌莫属。

(四)教育因素

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致使思想水平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例如,通过调查笔者得知, 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牌类游戏和看电视。 而在农村小赌怡情, 大赌就不光娱乐了, 它是一种谋财的手段, 伤身伤财。 如果纸牌游戏都是带有赌博性质的,那么这种低层次的娱乐休闲现状, 不仅不利于农村人民素质的提高, 而且会给下一代人的成长造成很坏的影响, 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的影响。

(五)政治因素

我国对农村、农民的关注由来已久,连续多年的中央文件都把农村、 农民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发展农村经济, 缩小收入贫富差距的同时, 我们同样也要把文化差距缩小。 富裕了口袋,更要富裕脑袋。 农村娱乐休闲作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的娱乐休闲活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风貌, 是新时期农村、 农民文化素质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要改变现有的、落后的农村娱乐积习, 就必须繁荣和发展现代新型的、 文明的农村娱乐。

[1]张敏、包佳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民休闲》, 载《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2]孙林叶: 《我国农村居民休闲的现状与对策》, 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版第4期。

[3]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