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均等化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赛事研究

均等化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赛事研究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对象广泛参与乡村文化赛事。二是具有草根文化赛事与高雅文化赛事的兼容性。草根文化赛事在农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容易为一般农民群众所接受,由于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和文化赛事的可塑性,可以为高素质的农民群体提供高雅的文化赛事,用先进文化引导人,用高雅的
均等化视阈下的乡村文化赛事研究_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与理论探索

蔡志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是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际体现,人人享有参与文化赛事的均等服务,这对于促进农村文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乡村文化赛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职业外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赛事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凡体育竞技赛事、趣味活动赛事、文化艺术赛事、实用技术赛事和地方特色赛事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赛事统称为乡村文化赛事。

一、乡村文化赛事的基本特征

多年来,广大农民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创新了喜闻乐见的文化赛事,成为农村生动活泼、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传播便捷的赛事文化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文化赛事内容的丰富性、文化赛事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赛事对象的广泛性、文化赛事品质的兼容性和文化赛事特色的地域性。

(一)文化赛事内容的丰富性

乡村文化赛事的内容往往可以赋予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它直接决定着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质量,其内容包含着文学、艺术、体育等多门类学科,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道德、社会风尚以至整个人类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除此以外,还包含着休闲娱乐、思想教育、智力开发、审美能力、健身强体等相关功能,其主要内容有文化宣传型赛事、艺术欣赏型赛事和自娱自乐型赛事。一是文化宣传型赛事。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想观念上难免会出现与时代不合拍而产生的思想裂痕,通过乡村文化赛事可以融入思想性、教育性、感悟性等内容。比如:演讲比赛、故事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使广大农民在寓教于乐中去感染、去教化、去调整思想情绪,从而达到文化宣传的目的。二是艺术欣赏型赛事。随着农民群众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往的文化赛事已不适应现代文化思潮的变化,农民群众迫切追求雅俗共赏的文化赛事,以提升欣赏的品位。比如开展歌曲比赛、越剧P K赛和萨克斯演奏比赛等等。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感悟到艺术在赛事中的益趣,从而在乡村文化赛事中获得一定的艺术满足。三是自娱自乐型赛事。广大农民为了保持劳动后的充沛精力,充分获取自身精神价值,必须寻求—种自娱自乐的载体。而乡村文化赛事自娱自乐的活动就为农民生理和心理上的调整休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手段。比如:排舞比赛、溜冰比赛、交谊舞比赛和太极拳等等,用适当的自娱自乐赛事活动达到一定的修身养性效果,从而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工作和劳动。

(二)文化赛事形式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指赛事表现形态的样式繁多的量的特点,它不仅包含着文化赛事的类型和文化艺术的种类,也包含着相关学科,如:教育、科学、体育、文学等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外部的表现形态,其主要形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松散型赛事形态。一切文化赛事形式都是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由于受当时赛事条件的局限性影响,农民群众在集体劳动中创造了文化赛事。利用夏季西瓜采摘之时,用手捧西瓜进行比赛,称之为“收西瓜”比赛;在秋季稻谷收获时刻,用担挑稻谷开展相互比赛,叫“送公粮”比赛,达到了在劳动之余调节体力,放松精神的目的,当前此类赛事作为趣味体育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还较流行。二是组织型赛事形态。集体组织赛事能使赛事更加丰富多彩,以提升赛事质量或确保赛事在传承中不断积累,具体地说,每一个集体组织的赛事形式的形成,都与它一定的政治、经济、地域、民族、风俗、信仰等构成的赛事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由此而带来文化赛事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形态,应归结于集体组织的作用。三是自发型赛事形态。应该说,乡村文化赛事的参与形式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从而使赛事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质的变化,参与形态也从当时的领导命令式、集体鼓动式,演变为当今的自发参与式,它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群众为了追求个人生活品质,调节精神需求,对于自发参加各种文化赛事的欲望就显得尤为强烈,由此而产生了文化赛事多样性形态。

(三)文化赛事对象的广泛性

文化赛事对象广泛性源于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就有广泛的代表性,具体表现在年龄结构、从事职业、人员性质等方方面面。第一,从年龄结构看。按照不同需求,举办不同赛事。有适应老年人的赛事,如:象棋比赛、排舞比赛、门球比赛和排球比赛等;有适应青年人的赛事,如:交谊舞比赛、演讲比赛和篮球比赛等;有适应少年儿童的赛事,如:航模比赛、书画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对象广泛参与乡村文化赛事。第二,从从事职业看。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职业人群已不仅仅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一些企业职工、商业人员和流动摊贩也纷纷参与乡村文化赛事。一方面通过参与乡村文化赛事可以融入新的交际圈,有利于谋生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个体在赛事中得到满足后,有利于培养自身艺术素质而得到全面发展。第三,从人员性质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大批外来创业者纷纷涌入,他们中既有高级的创业型人才,也有一般的生产型职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由于远离家乡,又受地域文化的限制,他们对文化赛事有不同的追求,同时也渴望能参加与家乡文化相适应的文化赛事活动。

(四)文化赛事品质的兼容性

乡村文化赛事品质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历史的适应性和时代的可塑性,目的的功利性和效应的双向性,内容的雅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一是具有一般性文化赛事与特色文化赛事的兼容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赛事具有决定作用,既有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一般性文化赛事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参与赛事的广泛性,又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赛事活动,使赛事得到传承与发展。二是具有草根文化赛事与高雅文化赛事的兼容性。草根文化赛事在农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容易为一般农民群众所接受,由于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和文化赛事的可塑性,可以为高素质的农民群体提供高雅的文化赛事,用先进文化引导人,用高雅的文化熏陶人,从而达到农民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三是具有普及性文化赛事与提高性文化赛事的兼容性。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同样对文化赛事的需求也不一样。一方面要普及农民易于接受的文化赛事,使草根赛事能生根、发芽、成长,逐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做好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使文化赛事在提高中升华,达到文化赛事品质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五)文化赛事特色的地域性

杭州地域环境比较复杂,有城区和农村、山区和平原、内地乡村和围垦沙地乡村,不同的区域环境与人文资源,有着不同的乡村文化赛事的特征和风格。这些赛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那些身居山村的农民群众,在自然环境秀美,休闲时间充裕的季节里,经常开展与山林有关的赛事,如:举办登山比赛、爬毛竹比赛和采茶比赛等等,群众参与率高,地域特色明显。而生活在平原水乡的农民群众则凭借河网纵横的水乡特色,择机开展龙舟比赛、龙艇比赛和甜歌比赛等赛事,特别是在传统的端午节,水乡农民群众包粽子、吃粽子、看龙舟赛已成为每年—次的文化大餐。当然,除山村、水乡各具特色的文化赛事外,—些流行歌曲比赛、篮球比赛等赛事也常年开展,使赛事更加绚丽多彩、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二、开展乡村文化赛事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文化赛事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农民幸福的重要内容。自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那时起,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强烈。从某个角度上说,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文化服务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运用各种文化赛事活动载体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阐述了传播先进文化的紧迫性;从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出发,表明了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活动具有较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是凝聚农民力量的有效载体

凝聚力是农民群众成员间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其表现在农民群众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这是构成农民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乡村文化赛事是农民群众在职业外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文化行为,它能为农民群众的凝聚力提供广阔的平台。通过文化赛事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娱乐场合中互相接触、互相沟通、互相交融,从而使大家达成共识,增进友情,将赛事活动融感情交流、人际交往为一体,使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用这种健康有益的文化赛事活动方式占领农民群众的精神空间和业余时间,社会风气能够得到净化,集体观念能够得到强化,相互隔阂也能得到融化,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二)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举措

“和”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为文化需求是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构建和谐农村,需要发展与繁荣农村文化,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文化赛事活动以其群众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特征,使它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情操等功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感化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文化赛事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了邻里亲情、相处和睦的新型社会关系,推进了乡风文明,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农村建设。

(三)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是实现中国梦、农民梦的现实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的三个“共同享有”深刻阐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农民的梦,只有圆了广大农民的梦,才能汇集全国人民的梦,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其动力是要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程,使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梦想成真的生活,在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农民也梦想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当今农村数字电影进村、高清电视入户、广场舞随处可见,广大农民群众尽情地享受着城里人同样的文化梦,精神文化生活显得日益丰富。而乡村文化赛事作为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管理的开放式活动,让广大农民在文化赛事中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从而将中国梦、农民梦、文化梦凝聚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力量。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乡村文化赛事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已形成共识,显而易见,它在构建富裕和谐新农村中正在发挥着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在开展乡村文化赛事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活动不多、形式单一和骨干偏少等问题。

(—)乡村文化赛事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在乡村文化赛事方面主要表现为:在计划上欠安排,工作上少布置,财力上缺投入,导致文化赛事忽冷忽热,忽多忽少,缺少连续性和经常性,把文化赛事当作可有可无的工作,如此等等,影响着乡村文化赛事的广泛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考核所致。多年来,我们的各级考核体系将经济指标作为对干部考核的主要目标,使一些镇、村干部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日益蔓延,在全年工作目标中谈到文化建设时就—笔带过,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在开展文化赛事上更是表现为能拖则拖,以不开展赛事不会影响工作大局为由,没有将文化赛事纳入日常工作。二是领导更迭。一般情况下,镇、村新任领导走马上任,往往对前任领导的工作要进行梳理和创新,很容易忽略文化工作和文化赛事,结果导致举办赛事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影响文化赛事的正常开展。三是区划调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和镇、村撤并,新组建班子对原镇、村情况熟悉少、了解少,又由于其他工作千头万绪,赛事工作很难摆上议事日程,使原本轰轰烈烈的文化赛事被冷落,以至成为历史。

(二)乡村文化赛事活动不多

当前,乡村文化赛事往往出现“二重天”的现象,—是经济发达镇、村有钱但没有时间搞赛事活动,二是经济欠发达镇、村有时间但没有钱搞文化赛事。总体来说,有影响、有规模的乡村文化赛事在减少,有的镇、村一年几乎没有组织文化赛事。这种赛事不多的原因主要与“三难”有一定的联系,即:组织难,参与难,传承难。首先是组织难。文化赛事没有演出活动那样简单,它需要策划、辅导、预赛、决赛、评奖、颁奖等—系列过程,而且在环节上又是一环扣一环,组织者的责任心要强,既对比赛的公正性要负责,对比赛中出现的不愉快事情要协调,由此种种,镇、村干部感到压力很大,不太愿意组织类似的赛事活动,这样就直接导致活动举办不多。其次是参与难。赛事主要靠参赛者的踊跃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些参与者如在企业工作,因为三班倒一个萝卜—个坑的运作,不能顺利参赛,使组织者感到为难,参加者也感到无奈。第三是传承难。乡村文化赛事往往是流传下来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的—些大众性文化活动,由于赛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只有镇、村组织才能实施搭建赛事平台,但搭平台主动权掌握在领导手中,人为不确定因素较多,—旦某领导—拍脑袋说不办了,赛事就传承不下去,活动就会减少。

(三)乡村文化赛事形式单调

当前,有些文化赛事之所以被农民群众冷落,许多是因为形式单—的简单赛事多,老套的比赛显得特别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导致活动越来越办不下去。其主要原因与赛事组织者的省事、省心、怕麻烦,从而热衷于搞一些简单的体育赛事和个人赛事有关。一方面,从质量上看,是因为文艺赛事活动要求高,对参与者有特定的素质要求,而体育赛事,特别是趣味性体育赛事难度低,组织者选择率高,但参与者认为简单无悬念,也就放弃参赛;另一方面,从规模上看,是因为个人赛事涉及面小,一个赛事二十几个选手,且往往赛事比较单—,参与者感受不到热烈的场面和气氛,久而久之既影响到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影响到赛事的质量。

四、乡村文化赛事的实践成效

萧山区瓜沥镇地处杭州市东部地区,多数乡村处在原钱塘江畔的沙地区。2013年9月,瓜沥镇由原瓜沥镇、坎山镇、党山镇合并而成,全镇区域面积126.92平方公里,下辖63个行政村、11个社区,户籍人口16.04万人,常居人口20.7万人,是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

瓜沥镇在1956年前分属绍兴县和萧山县管辖。绍兴古代称越国,它兼有越文化和吴文化的遗风,而地处钱塘江畔的沙地农民又是从各地迁移而来的移民,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移民文化”,成为吴越文化和移民文化这样一种“共生文化”和“多元文化”,使沙地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多元文化”也给乡村文化赛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文化赛事对促进农村和谐,确保农村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赛事构筑了乡村融合的主舞台

瓜沥镇“三镇”合一行政区划调整后,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三个镇”尽快融入新瓜沥,瓜沥镇党委、政府在2013年10月24日,也就是合并挂牌后1个多月时间,组织举办了瓜沥镇“小城市·新梦想”乡村排舞大赛,全镇有42个行政村、社区组成的舞蹈队,共688名业余舞蹈爱好者参加了紧张而洋溢友好气氛的大赛,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一,大赛扩大了“三镇”合一的影响。“三镇”合一虽经媒体宣传、会议推介等传播,一些镇内外乃至区内外的群众知晓率仍不高,这将对今后新瓜沥的经济和社会融入小城市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这次乡村排舞大赛特邀萧山电视台对大赛进行全程现场录播,通过萧山电视台黄金时段对区内外观众进行播放,扩大了“三镇”合一的对外影响力,传递了新瓜沥快融合的正能量,展示了“三地”文化交融新风采,推动了小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第二,大赛加快了镇与村之间的融合。乡村文化赛事是一项综合性文化活动,需要策划、组织、辅导、实施等过程,尤其是“三镇”合并不久,镇、村干部不熟,村与村之间陌生,文艺骨干之间更是素不相识,这给新组建的瓜沥镇举办全镇性大型文化赛事的组织保障带来挑战。事实证明,排舞大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文化赛事的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从不同角度激发了镇、村干部融入新瓜沥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乡村文化赛事的无限魅力。第三,大赛增进了文艺骨干的了解。合并前,“三镇”文艺骨干在全区赛场上是竞争对手,合并后,虽说是比赛,大家都感到很轻松,一起叙友情、展舞艺,成为友好乡村文化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也让业余文艺骨干增进了解,增长才艺。

表1 2013年萧山区瓜沥镇“小城市·新梦想”乡村排舞大赛参赛情况

续 表

(二)赛事打造乡邻亲情的主阵地

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赛事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其需求面广,参与积极性高,参赛人次之多前所未有,这些已非常明显地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萧山区瓜沥镇党山片(原党山镇)多年来都有乡村办文化赛事的习俗,特别是各行政村以镇举办庙会为平台,纷纷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开展村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赛事活动。如2012年金秋十月,在原党山镇21个行政村中,有19个村开展了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占村庄总数的90.5%,举办各类赛事96场,平均每个村举办5场之多,比赛项目共有36个类别,其中文化类17个,体育类19个,直接参赛人员共1836人,约占文艺、体育骨干的95%,参与赛事的各类人员达到9250人次,约占总人口的21.5%。

表2 2012年萧山区瓜沥镇(党山片)乡村文化赛事基本情况统计

开展赛事的行政村之多,赛事场次之多,参与人员之多,足以证明原党山镇在抓乡村文化赛事活动中体现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广泛的骨干保障和充足的经费保障,这是赛事经久不衰的动因所在。

第一,坚强的组织保障。原党山镇为了推动赛事在行政村广泛开展,专门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建立领导小组,以镇党委、政府名义发文部署赛事工作,并规定了“三个明确”,明确举办的日期范围,明确开展赛事活动不少于三项文化赛事活动和三项体育赛事活动,明确开展赛事给予经费补助。还派驻以学校音乐、体育教师为主体的文化辅导员到各行政村指导赛事活动,确保赛事在党山庙会期间在全镇广泛辐射,成为一项群众性普及率极高的赛事活动。赛事结束后,各村上报并汇总六项赛事实施方案、总结、照片、视频等资料,做到赛事日趋规范和完善。

第二,广泛的骨干保障。群众文体骨干是在乡村文化赛事中自然形成的并在赛事中起组织辅导和管理作用的积极分子。原党山镇在确保文体骨干在赛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同时,采取了三条途径进—步关心支持村级文化赛事。一是通过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全镇各学校的音乐、体育教师就近就便,为每村配备一名兼职文艺辅导员。二是各村配备的宣传文化员要负责文体骨干的日常辅导与培训。三是对骨干走出去培训与请老师进村辅导相结合,使文体骨干的艺术水准得到提高,也有力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赛事的艺术质量。

第三,充足的经费保障。为积极鼓励各行政村举办文化赛事,原党山镇于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多次发文完善村基层组织开展文化赛事给予经济补助的决定,规定各行政村举办文化赛事活动镇财政给予每个行政村从当时的3000元增加到8000元的经济补助政策(见表3)。这种政府订单买文化,村级认购办文化的形式,极大地鼓舞了村级组织举办文化赛事的积极性,成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益途径。

表3 2012年萧山区瓜沥镇(党山片)“三项活动”经费补助汇总表(单位:元)

续 表

(三)赛事形成了服务农民的主窗口

乡村文化赛事是农村老少皆可参与的系列文体活动,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乡村经济的日益增长,村公益事业建设日趋完善,村干部在村务管理方面除了继续保持发展经济的主要精力外,对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关注,由于广大农民群众追求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的欲望十分强烈,迫切需要村干部去适应好、引导好、服务好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诉求。而乡村文化赛事作为服务农民的主窗口,为村干部组织参与文化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村干部在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活动中,必须对文体活动进行周密的调研、策划和组织实施,这要求村干部在乡村文化赛事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要学会相应的赛事编排以及学习体育竞技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农民群众的文体娱乐需求,在文化赛事这个主窗口中一方面锻炼了村干部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服务了农民群众,架起了一座村干部与农民群体之间的和谐桥梁。

可想而知,乡村文化赛事不仅是农民广泛参与的文化大餐,更重要的是乡村和谐的稳定剂和润滑剂,是引领、传播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增进了乡邻友情。农村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利于和谐新农村建设,这就是农民单家独户式的小洋房,隔阻了农民间的接触空间,使乡邻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少,情感交流日趋淡化,农民间的感情基础出现危机。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赛事,广大农民纷纷走出家庭,一起参与文化赛事,在增进乡邻友情的平台上互动。信源村村主任陈轶铭介绍说,信源村乡村文化赛事以“邻里亲情”文体周为主题,以“构建和谐家庭,倡导乡邻亲情,建设文明幸福”为主要内容,设定了“乡邻和亲红心赛、十人和衷跳长绳、四人和合协力行、夫妻和睦同心走”等四个趣味体育比赛活动,还设置了卡拉OK比赛、广场舞比赛和书法比赛,为全村所有家庭成员提供参与和参赛机会,在乡邻之间搭建了和谐的平台,全村100多位农民群众自告奋勇,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广场舞比赛,广大农民群众放弃晚上休息时间,自发地参加排演,使得原本在同一生产组的多日不见的村民在排演场地上相遇了,通过在同一地点演出、比赛,在比赛中切磋技艺,在空闲中聊聊家常,在获奖时共同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声,处处体现了由赛事活动而了解对方、增进友情,从而增添了乡邻亲情的氛围。

第二,丰富了农民文化。乡村文化赛事作为农村普及性文化活动,深受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喜爱。例如:前兴村在文化赛事筹备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发书面通知和广播通知,农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村里搭台举办戏曲擂台赛,有21位农民群众戏曲爱好者报名参加自娱自乐的戏曲擂台比赛,116位农民踊跃报名参加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母子合力比赛和60岁以上老人书法比赛等五个活动项目。除了赛事活动外,还串演了丰富多彩的越剧、绍剧、鹦哥戏、绍兴莲花落等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节目。前兴村党支部书记陈天兴说:前兴村已举办七届文体周赛事活动,乡村文化赛事如此火爆,这充分表明了农村需要文化,农民渴望文化,乡村文化赛事是农民欢乐的大舞台,是丰富多彩、农民共享的文化大餐。

第三,融洽了干群关系。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既能提高村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使村干部能够与广大农民群众广泛接触,了解农民的个人诉求,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融洽的目的。一方面,村干部与农民一起参加比赛,体现了相互平等公平竞争,消除了农民与村干部的鸿沟;另一方面,村干部为获奖农民送上奖杯、奖牌,体现了对农民兄弟姐妹实际付出的认同,拉近了干群距离,连平时对村委工作经常钻牛角尖的参赛农民,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后,也理解了村干部工作的艰辛。原大池娄村党支部书记李春焕说,在村里组织拔河队准备参加镇全运会的过程中,某一村民由于年年是村里上缴款的“钉子户”,这次因体力好被选为村拔河运动员,通过村干部组织的多次训练,取得了参赛的好成绩。年底,村民早早到村委来交上缴款,表示通过参加拔河比赛感受到村干部的艰辛,以后一定要配合村干部工作。事实证明,文化赛事使干群关系也得到改善。

第四,倡导了社会责任。在农村,一些民营企业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就业、增收等实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难免在土地征用、环境保护、治安管理等问题上与农民群众发生—些冲突,造成彼此不信任,成为农村社会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乡村文化赛事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与农民直接互动的平台,企业出资在乡村文化赛事中冠名、剪彩、放烟花,比赛结束后,请企业老总亲自为获奖农民颁奖,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深得农民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方面,企业参与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筹措了活动经费,拓展了活动内涵,为企业回报社会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农民群众感受到企业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怀,使原有的冲突和隔阂得到了逐步的融化,推进了和谐新农村建设。

五、乡村文化赛事活动启示与对策

乡村文化赛事作为新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从制度层面为村委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抓手,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纵观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农民主体文化需求,是成功举办乡村文化赛事的内在动力。农民是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农民,因为,农民除了拥有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农民的普遍需求是求富裕、求和睦、求健康、求教育、求文明、求娱乐,而在个别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引导,不良文化活动大行其道,农村的文化发展状况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热切希望拥有自己的“草根文化”和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文化赛事体现了新农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尊重并适应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体现了新农民文化意识的新理念,尊重并适应了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赛事的新形式;体现了新农民精神文化的新追求,尊重并适应了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使农民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成为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精神家园的内在动力。

其次,村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成功举办乡村文化赛事的外在推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最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全体农民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服务。村级作为精神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赛事,一方面,取得了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之外的基本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的效果;另一方面,取得了与农民群众产生更深厚的感情,始终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对农民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在推力。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给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了农民新的文化欲望,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乡村文化赛事就成了农村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载体。

第三,农民文体骨干队伍健全,是成功举办乡村文化赛事的重要保证。农村乡村文化赛事是一项综合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其中农民文体骨干能否积极参与是关系到文化赛事活动成败的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乡村文化赛事作为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既没有明星上台,也没有名家指导,主要依靠一些热心于群众文化的志愿者和有某些文艺方面特长的业余骨干,并通过村委会牵头举办活动。依靠这些志愿者和业余骨干走村串户,发动亲戚朋友、业余爱好者自觉参与到乡村文化赛事活动中来,相互勉励、互教互学、达成共识,使这种群众基础较强的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焕发出较强的生命力。在活动过程中,一些志愿者和业余骨干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展示艺术才华、施展协调能力,培养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体现骨干个体的社会价值。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的突发期,农村文化赛事作为社会的润滑剂,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在农村开展乡村文化赛事活动还必须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抓紧抓好。

第一,达成共识,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广泛开展好农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赛事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形式,充分调节好农民八小时以外的文化生活,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民群众的业余时间和精神空间。一是要通过活动形成新的人际关系,使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活动中互相接触、增进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邻里关系更加密切,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二是通过赛事活动倡导健康、科学的文化娱乐方式,使农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家庭和睦。三是通过活动调节身体机能,使农民增强体质、充沛精神,在精神上获得充实、调剂、愉悦,达到身心健康。

第二,确保投入,进一步保障乡村文化赛事活动的有效开展。经济来源是开展文化赛事的基础,而文化赛事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两者关系。一方面,对于集体经济相对富裕的村,要合理配置好文化事业与其他公益事业的经费支出比例,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民的文化赛事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基础上,上级财政要采用赛事活动订单形式,对举办乡村文化赛事等综合性文化活动采取补助形式,以激励基层村举办赛事的积极性;再一方面,要动员社会资金搞赛事,采用企业冠名、赞助等方式,形成企业发展回报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第三,完善设施,进一步搭建乡村文化赛事活动阵地的平台。村级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举办乡村文化赛事等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健全的设施,能够吸引广大文艺骨干自觉自愿参与业余文化活动,有利于开展乡村文化赛事等文化活动,形成设施、骨干、活动的良性循环;反之,文体设施缺乏,文艺骨干在业余时间缺少施展才华的场所,这个村的文化工作就相对落后,文化赛事也难以开展。因此,必须十分注重村级文体设施建设。首先,农村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纳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规划好、建设好文体设施。其次,各村级组织要充分利用好上级政府部门在创建村文化礼堂、文化示范村、全民健身工程、品牌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抓住机遇,乘势而建,切实保障好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第三,政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村文体设施建设要与教育、卫生设施建设一样,纳入财政支持范围,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落实考核,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机制。一个好的机制能够促进文化事业兴旺发达,一个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机制对农村文化事业起到阻碍作用。在当前形势下,落实文化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国家战略高度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生态四轮并驾齐驱,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在当今社会所处的重要位置。目前,在农村一些镇、村中还存在着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特别在年度工作考核中,文化考核分的比值明显偏低,起不到“指挥棒”作用,有的甚至没有对文化进行考核。因此,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出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考核制度,考核要与经济、政治、生态建设相协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核内容应涉及文化宣传教育、文体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健全、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市场管理和农家书屋建设等方面,使考核真正起到在文化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赛事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了邻里亲情、相处和睦的新型社会关系,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我们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关心好、支持好、爱护好农村乡村文化赛事这一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创造更加有利的文化发展环境,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全社会应有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