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式社区的内涵

中国式社区的内涵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研究在中国肇始于1933年美国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帕克的中国之行,正是在这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费孝通等把community翻译成“社区”。在我国台湾,为避免社区之“区”所带来的困惑,已经把“社区”改称为“社群”。中国式社区报的探索正是在中国社区建设从上半场转向下半场,也就是从表面转向深层,从硬件到软件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式社区的内涵_在中国办社区报

社区研究在中国肇始于1933年美国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帕克的中国之行,正是在这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费孝通等把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依据中文语法理解,“社区”概念的中心词是作为空间要素的“区”而不是作为社群要素的“社”,也就是说,“区”的范围是必须限定为不可变的,对“社”的理解却可以相对化,甚至可有可无。这恰恰走向了原初定义的反面,作为共同体,“社”才是不变核心,“区”则并非必要因素。在我国台湾,为避免社区之“区”所带来的困惑,已经把“社区”改称为“社群”。

也正是因为这次学术交流,中国的社区研究从此被打上了深深的芝加哥学派烙印,即对地域的强调。目前官方对“社区”概念的权威性阐述是2000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所明确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该文件对社区这个社会共同体做了描述,指出“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中国式社区概念中缺失了社区之为社区的根本要素——情感,而转为强调物质形态,所以中国社区建设的初期更多着重于“物”的硬件建设,但这种建设会逐渐进入饱和期,随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比如居民老死不相往来、民众不愿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等。

中国式社区报的探索正是在中国社区建设从上半场转向下半场,也就是从表面转向深层,从硬件到软件的背景下展开的。此处的“社区”是一个融合概念,落脚于地域范畴,目的是加强人际情感关联,以求提升公共生活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