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宁青地区的工业发展

甘宁青地区的工业发展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宁青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其重要性随之显现。但民国初年的甘宁青地区,近代交通运输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回族诸马政权大规模地修筑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宁夏、青海的近代公路交通,客观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加强了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本省与外省之间的贸易往来。陇海铁路也仅通车至甘肃天水;青海、宁夏的广大地区,竟无铁路。
回族诸马政权的经济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甘宁青民族地区经济的转型_甘宁青地区的回族经济开发活动与近代化研究

(一)为甘宁青地区的农业经济带去一些近代因素,有利于农业的近代化

民国以来,回族诸马政权为巩固自身统治,对农业生产始有所关注,并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组织和宣传,推广近代农业技术,制定相关的农业法规、制度及措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等。宁夏马鸿逵主政时期,曾先后设立农林局、农业改进所等,又通过改善某些生产条件,试种推广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抗战期间,宁夏省各县农事试验机构相继成立,积极开展粮食品种试验、经济作物引种、病虫害防治和科普宣传,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推广开始起步。在兴办水利方面,宁夏、青海也有所变化:一是逐步建立起专管水利的机构;二是开始提出、制定一些具体的水利建设规划、计划;三是从单纯民办逐步转向由政府部分投资兴办。以马鸿逵为首的宁夏地方当局“不仅从形式上改组、健全各级水利管理机构,而且试图剔除水利积弊,通过培训、以年轻人员代替老职员等,促使水利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素质,并参考、应用近代水利科技资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这事实上成为宁夏水利建设走向近代化的初步尝试,而这种新的地方水利行政管理体制,则有益于各项水利工程的兴修及其质量的提高。”[36]在青海,马步芳将原建设厅灌溉工程处改设为省水利局,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兴办水利工程的力度亦随之加大。水利机构的相继建立和规范化,对地区水利事业的组织和有计划地兴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一时期为发展畜牧业经济,回族军阀建立了官办牧场,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利用近代医疗手段进行畜疫防治,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与品种,进行羊只品种改良等试验,为甘宁青地区的畜牧业经济注入了近代因素,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兴办工矿企业,带动宁夏、青海近代工业的诞生

清末民初,近代化的工业企业在甘宁青地区仍然较少,尤其在回族军阀政权控制之下的宁夏、青海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仍以旧式的手工业生产为主。加之甘宁青地区交通原始落后和科技教育水平低下,近代工业的发展几乎无从谈起。但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这种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甘宁青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其重要性随之显现。随着社会各界“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呼声的高涨,促使国民政府开始注意西北地区的工业建设。而回族军阀政权为谋求自给,也开始在举办工业方面作一些象征性的努力。

马鸿逵组建起宁夏省政府后,利用官僚资本相继兴办了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电灯公司、兰鑫机器厂、陶瓷厂、酒精厂、火柴公司、盐碱公司等企业,“结束了宁夏过去基本上没有近代机器工业的历史,奠定了宁夏近代仅有的一点工业基础。随着近代机器工厂企业的创办,促使当地的社会生产力在抗战期间一度有所提高,而且促使宁夏地方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少年。同时,各家工厂企业的生产,也为宁夏和周边省区军民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一些物质基础。当然,地方工矿交通业的兴办,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马鸿逵官僚集团的经济、军事实力,从而在短期内达到其保住地盘、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37]

关于青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在马步芳主政时期虽然并未实现他所期待的“全省工业化”,除了部分企业维持了较简单的机器生产之外,尚有一些厂子仍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但考虑到青海在马步芳主政之前工业的落后状态,毕竟这些工厂的创办,使青海的近代工业开始了从无到有、且逐渐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这些厂子中部分民用企业的成立和创办,对解决青海的内需以及特定时期青海地方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筹建于1940年的洗毛厂,作为海阳化学厂的重要分厂,马步芳对该厂的创办非常重视,计划投资200万元,几经周折,1948年投产使用,对减少青海羊毛原毛的外运数量、增加羊毛输出的收入有显著作用。再如西宁水力发电厂的修建,开创了青海电力工业的先声,推动了新兴地方工业的建设。

回族军阀兴办的一系列工矿企业,虽然着眼于壮大集团经济实力,巩固马氏家族的统治,也没有改变甘宁青的落后面貌,但这毕竟标志着宁夏、青海诞生了近代工业,意义深远。用机械化的生产代替手工作坊这本身就是划时代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地区走向近代的标志。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工矿企业使宁夏、青海的近代化有了实质性内容,客观上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和生产力提高。

(三)促进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起步和发展

近代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的人力、畜力为主的运输方式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但民国初年的甘宁青地区,近代交通运输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加之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甘宁青的交通运输更显原始、落后。盘踞甘、宁、青等地的诸马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化对其治下百姓的控制以及便利对外贸易,开始重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办。以宁夏为例,马福祥虽曾于1920年发起创办宁夏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但因马氏的很快离宁而未能支撑太久。马鸿逵担任宁夏省主席之后,对宁夏公路交通非常重视,不仅专门成立了省道管理处,负责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还制定了《宁夏省道建设计划》,对省内的公路建设,划分了干线和支线,并确定了各条线路的修筑时间和标准,同时调派沿线驻军、征用民工和招募路工对进行修筑。青海马步芳出任省政府主席后,将改善青海的道路体系列为其所谓“六大中心工作”之一,重点新建和改建了甘青、青藏、青新三条干线,还对省内其他几条干线和大桥进行续修和改善。总体而言,1941~1949年间,青海省的公路交通状况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回族诸马政权大规模地修筑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宁夏、青海的近代公路交通,客观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加强了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本省与外省之间的贸易往来。

至于铁路建设,民国时期的青海尚处于计划筹建阶段,宁夏则毫无动静。至1949年,整个西北的铁路建设发展仍十分缓慢。陇海铁路也仅通车至甘肃天水;青海、宁夏的广大地区,竟无铁路。西北航空运输也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且机场设施简陋。青海西宁、宁夏银川等地虽都建有飞机场,供定期航班的飞机起落或临时往来使用。但此时西北航空的客运与货运极为有限,且主要被军阀官僚所控制和利用。

此外,回族诸马统治宁夏、青海和甘肃部分地区时期,在促进地方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等领域的近代化方面,也曾作过某些象征性的努力。尽管总体而言上述领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极为缓慢,甚至尚未完全摆脱原始、落后的一些做法,但毕竟为上述各业的近代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注释】

[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八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58页。

[2]秦孝仪:《革命文献》(第八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9页。

[3]秦孝仪:《革命文献》(第八十八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1页。

[4]《中行月刊》(卷九),第二期。

[5]田广:《试论回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第8页。

[6]田广:《试论回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第8页。

[7]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35页。

[8]杨效平:《马步芳家族的兴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9]费孝通:《晋商的理财文化》,《读书》,1995年,第5期,第72页。

[10]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年,第29页。

[11]赖存理:《回族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12]郑勉之:《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第80页。

[13]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4页。

[14]李清凌:《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9页。

[15]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年,第18页。

[16]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5页。

[17]李烛尘:《西北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18]叶祖灏:《宁夏纪要》,正论出版社,1947年,第65页。

[19]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67页。

[20]美·默利尔·亨斯博格:《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崔永红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21]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22]转引自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97页。

[23]《新青海》(卷三),1935年,第9页。

[24]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88页。

[25]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26]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67页。

[27]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四一),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

[28]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回族研究》,1996年,第4期,第66页。

[29]转引自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的发展及其城市变迁》,《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第262页。

[30]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8页。

[31]丁明俊:《论马福祥在现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59页。

[32]转引自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的发展及其城市变迁》,《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第262~263页。

[33]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8页。

[34]王正儒:《论民国时期回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70页。

[35]王正儒:《论民国时期回族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73页。

[36]张天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水利建设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93~94页。

[37]张天政:《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衰》,《民国档案》,1999年,第4期,第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