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几个述本能否共用一个底本

几个述本能否共用一个底本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她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叙述是其他叙述的“根本性基础”。[23]每个述本都是独立的,一个述本不可能与其他述本共享某个底本,只存在一连串或许相关的叙述,“没有任何叙述能独立于讲述者与讲述场合的特殊需要”。应当说史密斯至少在一个方面说得非常有道理:每个述本都是独立的,各述本之间不会共用一个底本,更没有任何叙述可以被当作另一个叙述的底本,哪怕“情节提要”也不是。[28]这么说,不同媒介的述本,应当可以合一个底本?
几个述本能否共用一个底本_广义叙述学

1980年美国女批评家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Barbara Herrnstein Smith)发表长文《叙述诸变体,叙述诸理论》,系统地批判分层观念。[21]

史密斯指出:提出底本这个概念,一个目的是解释为何同一个故事拥有(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改编或重述,或者说,为什么许多故事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底本的不同述本。她举了民俗学收集到的全世界各种“灰姑娘”故事作为案例,看起来应当是同一个底本的不同述本,其中的变异却实在太大:北欧的灰姑娘,甚至把“恶姐妹”煮了吃。史密斯举出华人学者丁乃彤(Nai-Tung Ting)的发现:最早的灰姑娘故事可能出自中国与越南接壤的地区,源头未免太远。[22]甚至有人提出狄更斯的小说都是灰姑娘模式,如此扩大,伊于胡底?

史密斯提出:如此多故事竟然都是灰姑娘变体,“只能说明我们惯于用‘情节提要’名义表演抽象、减缩、简化”,也就是把简写当作“底本”,最简单情节公式就成了最基础的底本。她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叙述是其他叙述的“根本性基础”。[23]每个述本都是独立的,一个述本不可能与其他述本共享某个底本,只存在一连串或许相关的叙述,“没有任何叙述能独立于讲述者与讲述场合的特殊需要”。因此,任何情节相似的叙述(哪怕明确说是“改编”),无论简繁,都是平行的,没有从属关系。

史密斯指出:底本这个概念的提出,第二个目的是解释为什么对某一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讲述。针对恰特曼所说述本是对底本的“时间变形”,她反驳说:认为述本与底本不同,是假定底本的时间是“零度变形”的线性叙述,而其他各种述本构成了一个变形程度的序列。例如热奈特认为民间故事“比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文学作品(例如《伊利亚特》)则常常“从中间开始”。史密斯认为热奈特这说法没有根据,“非线性”是叙述常态,不是例外。甚至人对事件的经验或回忆,作家的构思,也一样零碎散乱变形,不存在“原时序事件”。[24]

史密斯的结论是:任何形态的述本都不是底本,双层模式“经验上成问题,逻辑上脆弱,方法论上混乱”。[25]不能成立,也没有必要。

当时正是恰特曼《故事与话语》(Story and Discourse)一书出版不久[26],恰特曼的书成了史密斯的主要靶子。紧接着恰特曼就发表文章,对史密斯提出激烈的抗辩,基本上却是在说拥护分层论者极多,这不成其为有效的反驳。[27]史密斯本人于1983年到北京参加“首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大会发言就是这个题目,可见她本人重视此论文。她发言后,我曾简短地提问:“如果灰姑娘故事没有共同点,为什么还把它们称作灰姑娘故事?”史密斯回答说这种提问恰恰就是在坚持“天真柏拉图模式”,这也正是她对恰特曼的指责。大会人多,我没有能接着谈这个问题,到现在才有机会讨论个水落石出。不过既然把这个问题压了整整三十年,就暂且留一下,到本章结束时看看能否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

应当说史密斯至少在一个方面说得非常有道理:每个述本都是独立的,各述本之间不会共用一个底本,更没有任何叙述可以被当作另一个叙述的底本,哪怕“情节提要”也不是。恰特曼似乎也同意此点,但是他接着又提出另一个双层说的存在理由:“同一个底本甚至述本,可以在不同媒介中实例化,例如灰姑娘的民间故事、芭蕾、连环画等。”[28]这么说,不同媒介的述本,应当可以合一个底本?史密斯没有讨论这一点,看来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