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快乐的身影在奔跑

快乐的身影在奔跑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宁夏同心、固原等国家级贫困地区,像马花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泉州、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数百名读者或致电或来人,表示要为宁夏的那些特困生捐款。与此同时,泉州市教育局也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支援宁夏教育献爱心”活动,共收到17.5729万元。
快乐的身影在奔跑_同心情结:闽宁扶贫协作20周年同心专辑

在暮春时节依然显得萧条落寞的黄土高原,在至今依然贫瘠的宁夏南部山区,校园带给人的是异样的视觉感受:在树木葱茏之间,琅琅的书声响起,快乐的身影在奔跑跃动,生机、希望和信心变得更加充盈,穷人的孩子读书了,这正是摆脱贫穷的动力之源。

支教带来活力

从银川往南行,很快就进入了山区,公路变得颠簸起来,环顾四周,仍然难见绿意。

就在这个以“苦甲天下”而闻名的宁夏南部山区,记者看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来自福建省的89名支教老师在此执教,其中,来自泉州的最多,有19名,分布在同心、固原、隆德三县的各所中学里。他们是福建省的第三批支教老师,期限为一学年。

在同心中学,记者见到了来自永春县介福中学的陈志强和南安华侨中学的傅文超,他们教的分别是高一语文和英语。陈志强在这里患上了眼病,但他不顾伤痛,在学校里办了个青青文学社,经常举办各种文学讲座,一学期下来,他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成绩跃居年段前列,语文单科第一名也出在他班里。而因酷似刘德华而被学生称为“刘德华老师”的傅文超,几乎包揽了班里的所有自习课给学生补课,并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他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他的3名学生进入同心县前10名,1人获国家级优胜奖。

王校长说:“这样的老师多来几位,我们同心中学的教学质量会提高得更快。”

窑山中学的马校长对福建泉州来的3名支教老师更是赞不绝口。他说,自从来了3名支教老师,学校就变得有活力多了,原来学生跑得只剩下30多人,听说来了水平很高的支教老师,一下子增加到了100多人。马校长说:“泉州老师不但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教学经验,更主要的是带来了好的教学风气,让这个学校变得充满活力,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支教老师到窑山来!”

吃苦和“享福”

几乎所有的支教老师都被这里的贫困所震撼,也被这里老师的勤勉和任劳任怨所感动,被孩子们身上的淳朴和聪慧所吸引。泉州支教老师李启天对记者说:“我们多培养一名学生,就是为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多出一份力。”

正是这股信念,使得支教老师克服大西北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吃苦”,乡亲们和师生们对他们的情意让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有种“享福”的感觉。来自德化县桂阳中学的连庆周深有感触地说:“每到周末,都有学生家长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不去,他们就一直等在门口,有一些学生还从家里带来馍馍,非要让我们尝尝,这里的人实在太好了!”而来自泉州明新华侨中学的陈真珠更是忘不了,当她因水土不服而晕倒在课堂上时,学校里的同事争着把她送到医院,校长送来了一大堆水果,还嘘寒问暖……

放羊娃的渴望

这些老师对教育的态度,对未来和人生的态度都在影响着大山深处的孩子。

“我真的能继续读书吗,真的吗?”当马花抑制不住兴奋之情一遍一遍地发问时,记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内心一阵酸楚。

我们是无意中从一封写给泉州支教老师的信中得知马花情况的。原来,马花的母亲被车撞断双腿,花了一大笔医药费,家里再也没有能力让马花上学,已经念初三年级的马花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妈妈。看完信后,记者非常同情这个回族女孩的不幸遭遇,立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报社决定资助她。

当马花从记者手中接过学费和学习用品时,这位倔强的小姑娘哭了。对她来说,命运也许会因此而改变。

在宁夏同心、固原等国家级贫困地区,像马花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由于这里山高沟深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部分学生常常缺衣少食,御寒的是单薄的破旧衣服,吃的是馍馍就着冷水,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当起了放羊娃。

然而,令人感动的是,这里的孩子对读书是如此的渴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羊路中学,记者见到了边喝着冷水边啃着馍馍的张小平,当记者问她有什么愿望时,小姑娘的回答是:长大后要在家乡建一所学校,盖个锅炉房,让同学们都能喝上热开水。而每天回家后都要放羊,时时遭受着失学威胁的14岁男孩金成则说:“我不想放羊,我要读书,我要上大学,我要建设大西北。”

西部大开发,呼唤着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才要靠培养,而马花们将承担起建设家乡、振兴西部的历史重任。于是,在支教老师的倡议下,我们从泉州支教老师执教的宁夏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同心中学、窑山中学、羊路中学挑选了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特困生,发起“一对一”助学行动。我们的愿望是,合力为宁夏的孩子、宁夏的未来撑起一片蓝蓝的天空,让贫困的孩子们,在社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爱心涌动

“爱如潮水”,这是记者在爱心助学行动开展后的感受。

本报“爱心助学”认捐热线被打爆了。泉州、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数百名读者或致电或来人,表示要为宁夏的那些特困生捐款。本报推出的近200名贫困学生认捐信息才登几天就被全部认捐完。

“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用我攒下的零花钱,帮助一个宁夏的小伙伴!”泉州市晋光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这样对记者说。

漳州一中高二年级一名林姓女生给本报来信说:“我希望将这300元钱给比我小3岁的丁小芳,让她能无忧无虑地走进校园。”

汇款单像雪片般飞来,短短一周内,我们就收到助学款78500元,还有大批服装及学习用品。其中,泉州市交通局几位同志与36位车行老板捐了4.83万元,认捐了161个孩子。与此同时,泉州市教育局也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支援宁夏教育献爱心”活动,共收到17.5729万元。

一笔笔助学款,一件件衣物,让我们感受到一颗颗炽热的心、一份份沉甸甸的情。

我们相信,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宁夏的贫困孩子们,一定能够成长起来,成为建设大西北的主力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大西北的明天会更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