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奴隶社会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获得释放的象征,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因。由此可见,奴隶的交易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主的互相兼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战国七雄”的首府已是较大的城市。这一时期,城市修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敌人进攻,保护城市的安全。全国豪富12万户聚迁,使咸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了近代城市内部工业经济的扩展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
城市的发展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私有制的出现,催生了奴隶社会的产生,而奴隶社会物资和劳动力的交易、转移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奴隶社会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获得释放的象征,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因。

(一)奴隶社会中奴隶的买卖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部落人口的增加,部落间的掠地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中所俘虏的他族成员,过去杀之、食之,现在由于住宅条件的改变,部落战争的俘虏,一些部落成员也不再杀之、食之,而是将俘虏留下,让他们为自己家庭劳动或农耕,将其变为自己的奴隶。部落之间掠夺领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奴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也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属于奴隶主的个人财产,可任意屠杀或买卖,由此在城市中形成了买卖奴隶的市场。奴隶之间交换的出现,改变了原有部落或酋邦中劳动力无法流动或转移的现状,使不同地域的劳动力人群随着奴隶买卖开始流动。这种奴隶交易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部落或酋邦在人才和劳动技能、技术方面的需求与互补,为当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例如,古罗马城市的建设,就使用了大量奴隶。据文献记载,古罗马的奴隶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东方和西方,来自东方的奴隶,主要有希腊人、马其顿人、色雷斯人、本都人、吕底亚人、叙利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安息人、犹太人、埃及人等,这些奴隶往往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来自西方的奴隶有高卢人、日耳曼人、西班牙人、达西亚人、北非人等。奴隶主用这些奴隶从事农耕、放牧、开矿、修建住宅与建设城市的繁重工作。由此可见,奴隶的交易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推动城市的发展动力

为了获得更多的奴隶,部落或酋邦之间的战争也从单纯的领地争夺转向以夺取奴隶为主要目标的城池之战。恩格斯指出:“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就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城市要想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补充人力资源、财富资源。

在中国,筑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夏王朝。早期城市作为部落的政治中心和防御中心,尤其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在西周以前,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众多的奴隶主建设各自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邑。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主的互相兼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战国七雄”的首府已是较大的城市。

为了获取更多的城池,同时也为了防御敌人的侵犯,避免自身沦为敌人的奴隶,组织强大的军队和城池建设是奴隶社会初期各部落联盟的主要任务。进攻和反进攻把奴隶社会的城市建设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城市修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敌人进攻,保护城市的安全。城市中除了住宅、手工作坊、市场等建筑外,还设立了军营。不少城市的城墙加高、加宽,在城墙上还建立哨所和瞭望台。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人们在城墙外挖掘了护城河。中国夏商时期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城市,如夏的禹阳城和商的成汤城。在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也出现了许多城市,较为有名的如雅典、斯巴达等。

(三)城市向超大、超阔以及多功能方向发展

如果说原始社会城池属部落全体成员所有,而奴隶社会城市属奴隶主(诸侯)所有,那么,封建社会的城市就只归皇帝一人所有。中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即天下所有土地(包括城市)都归皇室或中央集权的集团所有。封建社会中,为了体现皇权的威望,城市向超大、超阔以及多功能方向发展。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都于咸阳,“北至泾水,离宫三百,两百里内宫观相望”。全国豪富12万户聚迁,使咸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西汉建都于长安,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周围长22600多米,规模之大,超过古罗马城3倍以上;城垣每面有3座城门,可容4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中央大道特别宽大,为皇帝专用的“驰道”。唐朝的帝都长安,其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中建东、西两市,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北宋时期建都汴京,城中可容纳百万之众,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宽两百步,路两边是御廊。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便是对当时汴京市肆繁荣情况最形象的反映。元、明、清时期建都北京,为了展示皇威,清朝时期以永定门经正阳门、紫禁城到钟鼓楼的一条长达7500米笔直的道路为中轴线,按九宫八卦来设置的城中建筑;中心为紫禁城,帝王的宫殿设置在中央,象征着驾驭四方四隅的权威;内城之中为社稷坛,在外城之内南为天坛、北为地坛、东为日坛、西为月坛;同时,城市建筑注重舒适性,出现了御花园、圆明园、颐和园等高水准的皇家园林。

(四)近现代社会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中以机器化工业代替了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经济联系和社会往来,缩短了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这一切巨大变化,使城市从政治需要为中心逐步转变到以生产、交换、储运、行政、经济发展等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阶段。

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在人类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发展之快,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使英国很快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英国结束了城市中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生产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机器大工业。机器生产使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日益完善,并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经济活动,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寻求协作利益,便使生产在地域上出现相对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了近代城市内部工业经济的扩展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在工业向城市集聚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发展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纽卡斯尔、利兹等城市迅速成长起来。

从19世纪开始,西欧的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以及北美的美国等,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现代城市的发展在西方国家拉开帷幕。1900年,西欧的伦敦、巴黎、纽约、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不仅成为国际商业、金融的中心,也成为英、法、美、德以及荷兰的政治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中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巨大变化:(1)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许多新型城市——工业城市;(2)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数量明显增加;(3)城市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经济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功能和商品交换功能越来越突出;(4)财富的巨大集中,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的超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支持,现代工业促进了城市的空前大发展。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过程是与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分不开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中第二产业的巨大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规模经济、集约经济作用的强化;同时也扩大了城市中心区的辐射作用和控制功能,大城市周围地区和中心区之间相互依存,加之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一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开始形成。

现代城市的人口流动量和流动速度、物资和信息的流通、消费量是以往城市所不能比拟的。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后,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化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目标。现代城市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的各种功能进一步向更大的城市或中心城市区集中;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充实城市发展的劳动力,资金流向更趋于大城市,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日新月异。这一切都给现代城市增添了活力。

城市以集聚人口、集约经济、科学、文化为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空间地域进行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发生变化,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和文化区的明显分化。城市内部有了区域分工,使得整个城市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已由点式独立的发展过渡到联点成片的发展;同时,城市对外联系的社会领域、地域范围日益扩大,作为经济中心的对外扩展能力和吸引能力不断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特大城市。这些特大城市的服务区域大多已扩大到邻近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正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地区或全球性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