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影响,是产业结构学者们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钱纳里等人的分析将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状态标准化了,据此,我们将研究的对象国家与标准结构进行比照,从而判断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为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_国际外包承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一、产业结构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些经济学家在国家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对应于不同的产业结构状态,在这方面较为经典的理论有: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学说;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钱纳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一)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学说

德国经济学家赫夫曼在其经典的学术著作《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对经济历史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中对20多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总归归纳,提出了著名的“赫夫曼定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消费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即霍夫曼系数是不断降低的。他还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

赫夫曼将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比值定义为“赫夫曼系数”,并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赫夫曼系数约为5(±1),这时候消费资料工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在第二阶段,赫夫曼系数约为2.5(±1),这一期间虽然消费资料工业生产的规模仍远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但就其发展而言,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加速;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赫夫曼系数约为1(±0.5),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已与消费资料工业并驾齐驱了;到了第四阶段,赫夫曼系数小于1,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就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基于这一判定,赫夫曼预言: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资本品工业的生产将超越消费品工业的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结构的主导产业。

表5.1 赫夫曼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资料来源: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赫夫曼定理只是根据西方国家早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种经验总结,其对于其他后发国家的是否使用则是有待证明的。尤其是赫夫曼的工业化阶段划分针对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过程,而且还忽略了不同国家在生产率上的差异。梅泽尔斯认为仅从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进程是不全面的,库兹涅兹从美国的经验分析中也没有发现赫夫曼定律。特别是随着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之后,赫夫曼定理在产业结构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也大打折扣了。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其名著《经济成长的阶段:一篇非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随后,他又在另外一部学术著作《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充实,从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即经济成长的六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影响,是产业结构学者们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

罗斯托认为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时起飞阶段,他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由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的根本转变过程,可以被定义为一场工业革命,他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并在较短时期内产生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起飞”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但是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的话,需要满足极其严格的条件:第一,巨额的资本投资对于起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努力提高资本积累和生产性投资的比重以为起飞提供物质基础;第二,一般来说,后发国家往往资本不足,因此,要实现起飞往往需要利用某些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罗斯托是支持一国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第三,要实现经济的起飞,一国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并不断完善一国经济体制。

罗斯托在其著作中也对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做出了说明。首先,他认为在开始的时候,应当集中精力发展一个或者几个现代产业部门,利用该产业部门较高的生产率来创造新的生产函数,并利用产业的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对经济其他部门产生扩散影响。其次,在经济开始实现了起飞的时候,必须要注重产业主导部门的更替,要有新的主导产业部门代替旧的主导产业,以维持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将真正的起飞与过渡时期中流产的工业高潮区别开来。[2]

(三)钱纳里、赛尔奎因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长期研究产业结构问题,他们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因此,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是显著不同的。在其知名的著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中,他们对9个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将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产业结构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郭克莎(2000)利用相同的方法对他们的结论进行了延展。

在钱纳里等人的框架下,根据工业化的水平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工业化起始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对应于不同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钱纳里等人的分析将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状态标准化了,据此,我们将研究的对象国家与标准结构进行比照,从而判断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为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表5.2 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

资料来源:[美]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王松宝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1页;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四)吴敬琏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总结

吴敬琏(2008)对经济发展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时进行了一个全面梳理之后,将英、美等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个总结。从他的整理中,我们可以从时间的脉络上将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认识清楚。在1770年之前,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农业还是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来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出现了机器对于手工劳动的替代,开始了原始的资本积累,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之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使得国家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极强的技术竞争特点,经济增长由原来的投入型增长模式开始向注重效率提升方面转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与制造业一体化的大量服务,产业结构出现了变化;1970年之后,世界经济又是另外一番格局,第三产科技革命的结果是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对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显著体现,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为信息通讯产业,并且这一产业渗透到经济中的各个行业,世界经济出现了服务化的趋势。

表5.3 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阶段经验总结

资料来源:吴敬琏:《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二、日韩产业结构发展的经验

在对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理论介绍之后,为了更为清晰地对后发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深刻认识,我们对20世纪后半叶崛起的两个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阶段特征进行一个总结,以便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借鉴。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战后日本也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经济体之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不长时间之内,日本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有超越美国的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的经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历了主导产业的更替和变迁,其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后一个阶段里的主导产业不仅能够成功地对前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形成替代,并在其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对其他产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作用。

表5.4对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角度进行了一个总结。1946—1960年为日本的经济复兴时期,由于日本经济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因此,在这一阶段日本主要集中精力恢复经济发展。这一时期,日本以电力、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面临能源困境,因此,政府着力实施对煤钢铁的重点扶持,并大力发展大容量化的火力发电,在这一过程中培育了仪器和自动化工业,并对石油化工和机器自动化工业形成了强烈的带动作用。从1960年开始,日本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一过程大致延续了13年时间,这一时期日本以石油和钢铁行业为主导产业,迅速推进了日本的重工业化进程,并在这一进程当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高质量、低价格的原材料供应体系的建立。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市场规模也得以迅速扩张,为此推动了新的投资,这又引起了对交通运输和造船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引致了对钢铁和机械等产业的需求。这种螺旋式的高速发展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1973年开始,日本开始了对高投入的增长模式进行了调整,经过10余年的高速增长,工资上涨以及环境的压力加上外部石油危机的冲击迫使日本经济实施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以汽车和家用电器为主导产业,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来实现日本的产业结构转型。进入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发展出现了萧条的迹象,为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以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虽然日本经济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当年的活力,但是其在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并多年保持了世界第二的国内生产总值。

表5.4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新政治锦标赛推动城市化——对传统产业的再诠释》,2010年6月30日。

(二)韩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韩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与日本类似的发展阶段,在1953—1961年的经济恢复之后,迅速转入了高速经济增长的阶段,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韩国的经济成长也是沿着农业化—重工业化—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知识密集产业的路径发展的,这与日本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类似,在这一进程当中韩国的要政策选择和经济表现汇集在表5.5中。可以看到,韩国的政策选择与经济绩效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第一阶段,韩国经济经历了朝鲜战争的打击,主要依赖于美国的援助和国家保护实现经济的恢复,国家工业发展集中在轻工业,经济绩效并不是特别突出;而在第二个发展阶段,韩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基础,通过鼓励出口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与日本类似,韩国第二阶段的高速增长也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基础的,这种模式正和今天的中国类似,面临着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现了经济的结构调整,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

表5.5 韩国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

续 表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转型扩规模,创新促增长》,2013年6月5日。

(三)日韩转型前后产业结构变化

从前文日韩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总结中,我们知道这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它们最终都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对于日本来说,经济的转型最终实现约在1990年左右,而韩国经济转型的最终实现则要到1995年前后,在两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们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表5.6可以看出,日韩在转型后,内需出现了大幅增长,这种内需的增长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还有居民层面的,人均GDP的增长也相当可观,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都得到显著提升,这表明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投入高消耗的局面,使劳动者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上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出现了巨幅提升,服务业取代了工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一个经济体成功转型的重要产业结构特征。由此也可以看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经济就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由于服务业的含义十分宽泛,我们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一个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服务业的变化,为此,我们对日韩两国1970年以来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一个简单总结(表5.7)。可以看到,在经济转型期间,整个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并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其中,生产性服务的增长相当突出,这表明一个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必须要努力发展其生产性服务业。

表5.6 日韩经济转型前后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转型扩规模,创新促增长》,2013年6月5日。

表5.7 1970年以来日本和韩国服务业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中国服务”赶超“中国制造”》,2014年8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