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链条”催化科技创新

“全链条”催化科技创新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名单出炉,苏州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榜上有名,苏州高新区是江苏唯一一家试点区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已成功转型,销售额稳步攀升。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有92家次企业享受区科技保险政策补贴,可转移的风险金额已累计近650亿元,共为183家次企业争取到14亿元贷款支持。如今,一个“知识产权服务链”在高新区已初步形成。
“全链条”催化科技创新_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2015年4月10日,苏州高新区让16位正在申报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公开路演,与参会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对接,以让辖区内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在城西这片沃土上加速联姻。

近日,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名单出炉,苏州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榜上有名,苏州高新区是江苏唯一一家试点区域。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能更好地推进创新驱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重点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三个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科技服务业集约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科技金融支撑网络

“科技服务业,是一种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区科技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新区围绕区域创新链积极发展科技服务新兴业态,基本形成了技术研发和设计、投融资、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今年公司业绩增长较快,这要感谢新区担保公司之前提供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苏州日月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于2006年在高新区注册,专注于技术研发,但一直没有以自主品牌形式面向终端消费商。两年前,公司下游主要客户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导致公司销售额锐减,为此,公司毅然走向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转型之路。

“品牌的推广、营销渠道的建立,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该负责人说,于是,公司找到了新区担保公司,创造性地引入了“创投贷”产品,通过苏高新创投集团所属基金公司的期权合作,及时帮助企业获得7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后又追加5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成功转型,销售额稳步攀升。

短短几年间,高新区出台了20多项科技金融政策,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高新区已建立了覆盖天使投资、VC投资、PE投资、产业投资、并购投资等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投资体系,区内注册登记的创业投资企业近100家,资本规模达140亿元。

同时,高新区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成功发行总额度为1.8亿元的全国首支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合票据,并积极推行科技金融项目。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有92家次企业享受区科技保险政策补贴,可转移的风险金额已累计近650亿元,共为183家次企业争取到14亿元贷款支持。

“我们还先后与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合作设立科技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与人保公司合作设立苏州科技城科技保险服务中心;建立了以苏州高新科技金融广场为依托、以‘太湖金谷’为引领、以规划建设中的‘金融谷’为纵深的区域性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板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太湖金谷”是高新区全力打造的公益性目标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平台,作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国内的首家授权委托服务机构,“太湖金谷”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挂牌优质中小企业提供路演、培训及多方案金融创新服务,实现与全国股转系统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二)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直是高新区努力的方向。

2014年,高新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11%,全社会R&D占GDP比重达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超过50%。这份成绩单的取得,也与产业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密不可分。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有创业孵化与成果转化服务机构23个,其中省级以上创业园、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机构等有20个;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类众多,其中,科研院所有11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有103个,重点实验室有11个,省公共服务平台7个,省院士工作站4个和博士后工作站27家,R&D人员达到2.6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等各级各类领军人才有490多人,产业平台的集聚与人才的集聚,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成果的转化。

高新区将用三至五年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这个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6亩,将建设18万平方米高标准创新载体,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集聚各类测试平台、机构与科技研发服务型企业,以提供行业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认证、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等专业化科技服务为主攻方向,为企业提供各类产业技术支撑集成服务,助推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此外,打造全国医疗器械资源最集聚地区,也是高新区科技服务的重中之重。“2015年我们全面启动建设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整合现有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引进设立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江苏分中心,成立苏州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建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用光学三个技术攻关中心,与美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共建联合研发中心。”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7年,高新区将力争使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全国医疗器械资源最集聚、人才最集中、研发能力尤其是新技术工程化能力达到全国一流的新平台。

(三)让知识产权服务引导创新

高新区还紧紧抓住“知识产权服务链”,来鼓励引导科技创新。

江苏天弓是落户该集聚区的“金凤凰”之一。“我们的数据库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通过在线应用实现服务全天候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权威全球专利数据资源,可为用户持续跟踪着5000多个技术专题和7000多个机构的全球专利布局,专利查新次数超过几十万次。”江苏天弓董事长说。

对专利的申报或运用,本质上都是对科技创新的一种推动。如今,一个“知识产权服务链”在高新区已初步形成。在这里,有国家专利审查江苏中心,有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北京三友等近50家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相继落户,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业务审查、代理服务、预警分析、数据利用、专利软件研发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2014年,有占全国总量20%的新发明专利在高新区审结。

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高新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持续稳定增长。2014年,高新区专利申请1226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485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52.8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新区将以三大科技服务集聚区为载体,通过营造环境来集聚组织形式多样、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力争到2017年,把科技服务业发展成为以科技要素为核心,具有强辐射带动作用和高知识层次的全新现代服务业态,培育与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包括非独立机构)1100家,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50亿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机制灵活、整体开放、运行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

三、成效和启示

(一)“科”字当头,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实体经济“知识化”发展特征明显

2011年2月,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在科技城挂牌。仅三年多,这个研究院就孵化出了38家企业,涉及生命健康、信息产业、直驱装备、节能环保等4个产业领域,并全面开展了电力电子器件等11个研究中心和智能计量仪表等12个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全力突破前瞻性与产业化战略的高技术。目前,浙大苏研院已累计完成100多项产业化技术开发。该院院长助理说:“2014年,我们浙大苏研院的开票收入是2.8亿元;2015年,预计可达5亿元。”这是苏州高新区加速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这也意味着,苏州高新区依托科研院所、专利引领等最新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孵化与产业链构成,推动工业实体经济产业知识化创新发展。

创建于1992年的苏州高新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专业人才、形成管理队伍,滚动发展了工业实体经济。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集聚了1.7万家私营企业、2000多家外资企业和一批国有企业,累计引进和认定各类研发机构300多家,获批科技项目超过1500项,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放大。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许多地方在加速追赶,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新区曾经的优势在弱化。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吸引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苏州地理所、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移动研发中心、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多家“大院大所”进驻。同时,加速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千亿级产业群。背靠这些“大院大所”,加速新一轮“知识化”集聚发展。例如,背靠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有138家医疗器械在苏州高新区集聚,医疗器械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目前,苏州高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4%。

(二)产业“轻”化,构建发展新载体,现代服务经济集群显山露水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信息是主导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动力源”。

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转型,大势所趋。但是,土地、环境等资源承载就那么多,区域经济进一步转型、集聚产业的“落子”是什么?后发优势的潜在空间在哪里?要发展就会碰到矛盾,“软肋”也会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并考验着决策者、发展者的智慧和勇气。

苏州科技城五龙山下有1.5平方公里的“智慧谷”,2011年10月落户苏州高新区的国家专利审查江苏中心就坐落其中。这里,环境宁静优雅,没有工厂车间,没有机器运转的嘈杂声。这里,集聚着1400余名专利审查员,90%以上是硕士毕业生。该中心主任助理说,美国的GDP中,不仅仅包含产值,还把知识产权、研发应用等折算进去。中国刚开始,近几年,专利申请量大增,溢出效应也刚开始显现。“事实上,我们掌握和背靠的是‘专利大数据’,不仅做专利审查,还为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专业服务。”目前,在这个中心周围已集聚起专利中介等服务企业40多家,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000多万元。苏州慧谷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是该中心成立的直属公司,做的就是“大数据”的生意。自2013年8月落户以来,该公司已经做了40多份分析报告,涉及汽车、纺织、激光等产业,为政府的招商引资、产业布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专利质押评估、司法鉴定、贯标等提供技术数据、信息参考。该中心对外发展部经理说,如果专利是粒种子,这粒种子的含金量是多少,可以参考我们提供的技术数据,进而为专利质押融资提供依据,帮助种子找到成长所需的资金等。2015年,他们正在做苏州电梯行业和光电缆行业的分析项目,给本地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提供指引,还联合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重大创新发明专利推荐”活动,面向企业、行业协会和投资方,给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撑。

数字,也许不起眼,但其蕴含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表现出苏州高新区依托知识产权,依托信息、大数据的溢出效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推动产业的“轻”化发展。这样的产业转型,在苏州高新区已经显山露水。

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不仅为当地发展吸纳各种人才,其自身也在服务发展中成为现代服务产业。一幢25层的大楼,2012年开园,2013年实现营收12.9亿元,服务企业6万多家、近百万人次。2015年上半年,已实现营收8.13亿元。目前,已集聚近17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了包括招聘、人力资源外包、测评、人力资源信息软件等在内的综合产业链,吸引从业人员1200多人。2015年年初,产业园还被冠名为国字号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如今,这些入驻的服务企业中,已有三成多提出了增资扩容的要求。产业园工作的负责人说:“2015年,重点是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

在苏州高新区的发展蓝图中,这个产业园将聚焦八大工程,并建设国内首个符合现代服务业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区;打造国内首个B2B人力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筹建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研究院等。在未来几年内,产业园将集聚3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而在浙大苏研院,“轻”生产特征也很明显,在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研发总部,集结了800多名科技人员,38家企业在高新区没有一家生产基地。2015年6月,浙大苏研院提出,未来将把这里建设成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从抓企业,到抓持续创新发展所需的能量源头。苏州高新区的转型“落子”,或许可以从太湖之畔的“智慧谷”一见端倪。人才、信息、专利、创新成果在这里实现着“原始”的集合,服务、孵化、产业对接从这里闪烁着现代服务经济能级的“裂变”。

思考题

1.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创新的主要亮点有哪些?

2.你认为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机制的不足或实践推广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