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9月20日至10月20 日,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这是“文革”后第一场少数民族的大型会演,在社会各个方面引起轰动。由于这是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所以整个会演的气氛热烈异常。
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_华灯下的田野: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研究

一、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1978年被看做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经过了“文革”劫难,文艺界开始了自己的复兴和探索之路。而大型的少数民族会演也在沉寂了十多年后,开始显露生机。1980年9月20日至10月20 日,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这是“文革”后第一场少数民族的大型会演,在社会各个方面引起轰动。

此次演出历时一个月,共上演21台节目,来自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南、广东、福建、浙江17个省、自治区的文艺代表团和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了会演,其中,西藏、云南和四川分别参演了两台剧目。参演的21台剧(节)目为内部观摩剧目(每场都留有一定数量的公演票向首都观众出售),会演结束后,又从参演剧(节)目中精选出优秀节目组织了4台歌舞和2台戏剧进行公演,共演出108 场,观众达16.8万人次。

与1964年的会演只有500多名演员参加相比,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演员阵容大大扩大了,参加的代表有2000多人。在此届会演中,他们表演的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令观众耳目一新。

如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器手鼓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会演中,维吾尔族手鼓演奏家阿不力孜在他自创自演的手鼓独奏《丰收》中,以丰满圆润的音色,急骤多变的节奏,对比强烈的力度、活泼健朗的舞姿,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人民欢庆丰收的情景。

藏族民间舞蹈《牧狮》以鲜明的舞蹈形象展现了藏族人民勇敢、刚强、剽悍的民族性格。据说这个舞蹈流传在拉卜楞地区已有270多年。这次重新经过专业加工整理的《牧狮》保持了原有的风土人情风格特色,更有了创新和发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表演。爱狮、牧狮、嬉狮、驯狮的情趣表演,显示了牧狮人的机智和勇敢。

傣族的葫芦丝是最富有山寨风情的民间乐器。优美的葫芦丝演奏的乐曲《竹林深处》既像深谷里的清泉发出的幽雅、细腻而圆润的声音,又让人仿佛看见傣家多情的少年步入月夜的竹林,静坐在石凳上,向情人诉说着温柔甜蜜的爱情故事。

回族歌舞剧《曼苏儿》突出了民族风格,首次尝试用回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花儿”来写唱词和对白,全剧音乐以“花儿”为基调,并借鉴了东方各民族和伊斯兰音乐素材。《曼苏儿》通过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揭示回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美的内心艺术。

基诺族原是以狩猎为主的民族。每当捕获猎物,猎手就砍倒竹子,敲起竹筒,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久而久之,这种竹筒演奏形成基诺族的民间艺术。这次少数民族会演,使基诺族的竹筒演奏第一次登上了文艺舞台。

由于这是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所以整个会演的气氛热烈异常。与1964年的会演比较,它在创作上增添了许多艺术加工的成分,主创人员中的汉族艺术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毛南族舞蹈《花竹帽》中,编导和作曲都是汉族的艺术家。

在这次会演中,在300多个节目中民族原生态的元素大大减少,连演员也大都是造诣很高的专业选手,如人们熟悉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蒙古族的金花、云南白族的赵履珠等早已知名的专业演员们,还有大批年轻的新歌手,如朝鲜族的赵玉衡、韩国花,裕固族的阿尔昂·银杏姬斯,鄂伦春族的莫平琴,蒙古族的那楚克·道尔吉、阿拉泰,藏族的央宗,维吾尔族的艾尔肯·库比拉丁,瑶族的甘美英,景颇族的孔秀芬等。

2001年,第二届少数民族会演在北京召开,相比起第一届会演,它多了创作的色彩,少了原生态的韵味,但是它盛大的舞台场面,豪华的布景,精美绝伦的演出,清晰地展示着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共同跨入新世纪的精神风貌。此届会演适逢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展现了一年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映照出我国民族文艺事业兴盛发达,民族文艺创作繁荣、精品佳作纷呈、优秀人才济济的可喜态势。正如当时有人称赞的那样,这是一曲“时代精神的赞歌”!

因为第二届会演的成功,也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少数民族团结共荣的社会局面,中央规定,以后每5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的会演。而5年后的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则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盛会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