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中国的社会组织

现代中国的社会组织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配中组织拥有强制力的优势,利用组织化的方式和组织的规则,诸如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来确定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志愿者协会,是指组织、协调志愿者活动的民间组织。
现代中国的社会组织_社会学概论

1.中国社会组织沿革

我国的社会组织(亦称单位)是指社会成员所依存的、获取生活资料来源的工作或劳动单位。改革开放前的组织结构以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为基础。

其特征是:①资源的独占性。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资源,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主要通过其代表——各类正式组织将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在分配中组织拥有强制力的优势,利用组织化的方式和组织的规则,诸如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来确定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②功能的全面性。我国的各类组织,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群体或劳动工作场所,承担着劳动集体的生产、工作功能,而且还承担着政党、政府、群众团体、社区、家庭的功能,因而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组织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社交、生活、福利中心。③控制的严密性。我国几乎每个成年的社会成员都归属于某个组织,每一个人以此确定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并与他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内部高度整合,具有封闭性,因而对其成员的控制程度较高,成员不能轻易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如下的变化:①组织的性质与作用开始改变。在组织性质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性质,出现了许多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型组织。许多组织按照市扬化而非行政化重新组合,政府机构、群众团体、政治党派等具有政治色彩的组织的功能在衰退,作用在下降,而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兴的各种经济组织却在蓬勃发展,作用在不断地增大。②组织的自主性在增强。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资源出现了向社会下层组织流动的趋向,原来大部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开始向地方、部门、单位分散和转移,这使占有主体和控制层下倾,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重要性上升。组织对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政府的依赖性、服从性减弱,相反,独立性、自主性在增强。组织对成员的控制由权威的命令型向利益的依赖转换。③组织的开放度增加。在传统组织中其成员在利益上对组织的高度依赖及组织的高度整合性,阻碍了个人的社会流动,随着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第二职业政策的放宽,劳务市场的形成,流动渠道的增多,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也在加大。④资源配置出现变化。原由国家直接占有和控制的社会资源不断松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起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摆脱了国家或政府的控制,直接从市场中获得资源。这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旧有的组织结构的更新。组织结构的变化影响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获得方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的各种变化,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组织结构设置的重叠、组织机制运作的低效率、组织规则的不合理等,使正式组织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组织环境。

2.社会团体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重组,使得公共领域逐步发育,与之相关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开始产生。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它是指在公民广泛享有集会、结社等自由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程序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既不同于拥有政治权力的政府组织,也不同于享有经济资源的工厂、企业、公司等组织,它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拥有社会资源,提供公共产品的群众组织。在西方国家,社团亦称“社团法人”,或“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或“第三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尽管各种概念的表述不同,概念的内涵有交叉,但这类组织都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特征。我国1998年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将社团定义为“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我国的社会团体的范围包括各种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商会等。

社会团体作为群体性社会组织,总体特征是:①群众性。每个社会团体都有一定数量的团体会员或个体会员,他们代表着某一方面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而这些会员一般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以及阅历的限制,因而有广泛的群众性。②民间性。一般地说,国家对社会团体不定级、不给编制、不拨经费,使其一成立就带有民间性质。这种民间性表现为:一是团体章程只对其会员有约束力,但不具有行政法规的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二是社团内部的活动是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③社会性。社会团体的会员是社会各方面的公民,其研究领域、活动范围、服务对象都是面向社会的,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3.志愿者协会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志愿者与公务人员不同,不是基于职责为社会成员服务;与经营者也不同,不是基于商业利益为顾客服务。志愿者的动机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是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也是非营利性的组织行为,它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时间,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对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

志愿者协会,是指组织、协调志愿者活动的民间组织。参加这类组织的人通常是自发的、自愿性的,而且其活动总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进行。这类组织有慈善组织、义工组织、青年会等。在欧美地区,参加这类组织的中年人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的人多,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者较多,已婚者较多。大多数志愿组织以服务其会员、热心服务社会为宗旨。我国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它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有哪些社会群体?

2.理解家庭的社会学意义。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应用与训练】

费孝通提出“东西方社会格局的差异”。西方是一个团体格局,东方是一个差序格局。所谓团体格局,“就像一捆筷子”,你把它捆在一起了。比如美国是先建社区,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就出现城镇,出现了城市,出现了州,美国州和州之间最后搞了一个宪法,有了美利坚合众国。所以,美国是先有社会后有国家,这是它社会治理的基础。而中国以及东方的很多国家,是一个差序格局。什么叫差序格局呢?举个例子,在一个盛了水的杯子,扔一个东西进去,这个水纹是往周围扩散的。它的中心是什么?中心是家。所以,它不是一个团体格局,它是差序格局。

要思考的问题是,一套机制,一套制度,放到一个制度环境里面它能不能去适应。联系到借鉴他人、别国经验,一定要与当地、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注释】

[1]王枫:《家庭文化观念变化使上海“丁克”家庭占12.4%》,载《劳动报》,2002年11月6日。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3]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