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西部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推进西部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旺盛的消费需求,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日臻成熟,也才能有效地推动西部文化不断发展和变革。加强正面宣传,用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进西部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_文化变革与西部经济发展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重视基础设施问题。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些年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不能有效地占领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就不能有力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加强西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和巩固宣传文化阵地。

西部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多方筹资、因地制宜、分步推进。西部各地应把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统筹安排。中央有关部门在规划、安排支持西部建设的重点项目时,应考虑到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东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时,也应关心和支持西部的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各自的条件,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给予帮助。基础设施建设讲究有计划、分层次进行。一要适度地、有重点地建好标志性设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在省会和中心城市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博物馆、影剧院、文化中心。二要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有重点地建好示范性设施。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资助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宣传文化中心。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部组织实施的“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等。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专款专用,保质保量把这些示范性工程建设好,发挥这些设施的示范、辐射作用。三要健全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网络。尽快实现县以上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为西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西部地区还要注意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开辟资金来源,搞好资本运营,增强文化设施自身的造血功能,解决好已建成设施投入正常运作的经费来源。避免再度出现有钱建,无钱养;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四年垮的恶性循环。通过多方面的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扩大文化建设设施的覆盖面与影响,为西部城乡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刺激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旺盛的消费需求,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日臻成熟,也才能有效地推动西部文化不断发展和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已经积蓄了较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较扎实的文化产业发展底子,只是由于历史的和制度性的原因,这些消费潜力长期没有得到释放,文化产业长期没有得到发展。西部地区拥有众多丰富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占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因此提升全国的文化消费能力,改善西部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将为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更大的空间。

首先,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一是要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刺激高收入群体消费。中低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是最具备消费潜力的群体,由于收入低,虽有消费愿望,但支付能力却有限。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该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强化内生动力的突破口,关注城乡中低收入民众的情况,在帮助与解决其就业问题时,把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这部分民众收入水平上,以提高全社会的最终消费需求。要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的稳定增长。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职能,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确保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其次,要更新传统消费观念,构建健康消费文化。一是要提高全民健康的消费文化意识,这是建立健康消费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内容,倡导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科学消费,鼓励民众自觉、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消费思想和消费习惯,形成健康消费文化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促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消费方式。二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健康消费文化的基础。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丰富公共文化内容,增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加强正面宣传,用积极健康的先进文化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再者,要培育新型文化消费领域,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一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建立和完善消费信息服务制度,规范消费信息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行为,扩大居民信息服务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整合西部优秀资源,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将本地特色文化开发与当前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将政府引导与自主投资相结合,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快西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西部文化尽快转型

西部文化的变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抓住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将改革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推进西部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以及文化经营单位的运行机制,使文化经营实现产业化运作。也就是说,实现由“政企不分、管办合一”向“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转变,对文化经营单位实现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制,已转制的文化经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文化经营单位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制,必须首先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调控”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文化行政部门只承担审计、监督、规划等行政职能,把政府职能与文化生产功能分开。文化企业单位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转制。为了实现政企分开,需要建立一个国有资产授权机构负责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这种文化资产公司承担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通过该机构代理行使国有文化资产出资者权利和法人产权,这样就实现了所有权、财产权、监督权分离,从而明确了投资主体与产权的关系。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同时,必须转变政府的事业角色,把一些事务性、技术性的职能下放给文化事业单位,扩大它们的自主权,实现政事分开。

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使文化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健全的内部经营机制。就外部环境而言,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文化管理职权,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等。就内部环境而言,要着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要树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观念,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经营意识,树立竞争、风险、人才、法制、效益等市场观念。二是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随着文化企业产权的流动和资产的重组,各文化产业部门可灵活地选择租赁、股份、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选择哪种经营方式要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或投资主体责权利的合理划分,有利于优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实现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这主要抓好四个环节:第一,管好合同。政府与文化资产代理机构,与文化经营单位要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关系清楚,合同条款完备、严密、合法,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要有法律咨和法律公证。第二,管好国有资产。政府部门要及时对相关资产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争取及时发现和正问题,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意外流失,并使其保值增值。第三,管好法人。对文化经营单位和法人要做到年初定指标,年中有检查,年有考核,健全法人经营责任制。第四,健全经营机制。主要是指文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人事管理机制的优化。

化体制改革,要注重大文化方向。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技教育等均属于文化范畴。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文化管理还处于条块分割格局,而由于这些部门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分割性,使得条块管理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困难,故各文化部门整合是必然趋势。如深圳在改革中文化主管部门五局合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版权局、文物局牌子一起挂,这样有利于统一管理,密切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策划、组织、部署中形成整体优势。因此,在西部文化体制的改革中,应注重文化部门的整体性,可探索文化部门的大系统管理模式,逐渐实现小文化体制向大文化体制转变。

4.大力发展文化贸易产业,促进西部文化创新发展

西部文化的发展要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摒弃传统的不利于经济社会进步的观念的同时,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观念。但是引进不是一味的吸收和替代,而是在保留原有文化中一些优秀的生活观念、生活理念的基础上有创新、有发展的引进。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产业,既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文化发展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又借机弘扬西部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支,在当今的物质文化中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首先,要以西部本土文化为“原点”,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兼纳国际化的诸多元素,充分考虑生产出既具有本土化内容又与国际化接轨的文化产品,以此降低文化出口过程中的“文化折扣”,尽快打开国外市场。要做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目标定位。西部文化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初期,不应该把欧美市场作为第一目标市场,而是应该首先瞄准国内市场,争取在国内市场上保持市场主体地位。在牢牢控制国内市场份额之后,利用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东南亚华人文化圈,以及韩国、日本等亚洲汉字文化圈,成为区域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第三步才是进军世界主流市场。因此,鉴于地缘优势交通优势以及文化邻近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是西部文化贸易产业进军世界市场的第一步。

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及培养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西部文化产品的开发应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现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游戏和动漫高新文化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从而提升全球对中国西部文化的认同感。在西部高等院校中增设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同时在新闻传播、艺术等专业中增设国际文化贸易、文化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既懂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又懂国际文化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国际文化贸易教育与文化贸易之间紧密结合,地方政府可携手文化企业,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基地”,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化艺术与国际贸易的复合型课程,对有关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可首先选取一到两所高等院校作为试点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模式进行推广。在文化出口优秀企业内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实习基地”,为优秀的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博士生、研究人员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培养大批国际文化贸易的骨干和后备。

最后,西部文化贸易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集团化、品牌化道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原理,组建西部文化贸易企业集团,改变原有的文化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的现状,实现集团化经营。另外,要着力打造西部文化品牌。品牌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能代表民族文化的、又为国际文化市场所欢迎的知名品牌。文化品牌的开发应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现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游戏和动漫等高新文化产业。除了通过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及外国发行公司代理文化产品出口以外,应鼓励国内文化企业自己组建专业的海外发行公司,或收购国外现有的发行公司;依托其他行业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销售网络,进行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盟海外协会等中介组织,例如在海外投资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城”,可采用政府开道、企业投资运作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