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国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早期经济学家的“文化影响论”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经人”实际上是当时“新市民阶级”的化身,他们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了其本身固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国内外关于文化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_文化变革与西部经济发展

1.国外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综述

(1)早期经济学家的“文化影响论”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阐述,“经人”实际上是当时“新市民阶级”的化身,他们相互结合并逐渐形成了其本身固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他们不仅自己教育自己,聚集成了一个与封建文化诀别的新兴思想阶层,而且要求自由动,实现“利己心”。为此,这些新兴的市民阶级就必须遵守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律,具有“勤勉”、“节约”、“慎重”、“机敏、“质朴”、“用心周到”等品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经济人”的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另外,从特定的“经济人”的观点出发,斯密合理地指出,任何市场经济只有在共享的道德观,即信守契约、履行支付承诺、尊重市场伙伴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行。也就是说,特定的文化观念成为市场扩张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J.S.穆勒(1848)认为各国的经济情况取决于道德的或心理的,从而依赖于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依赖于人类的本性。因此,他在研究中特别注意了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制度因素和知识、道德因素。首先,在信仰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他认为一国人民的信仰和法律对该国的经济状况起很大作用,而经济状况通过对智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又作用于人民的信仰和法律。其次,在道德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他认为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对其劳动的效率和价值来说,与智力是同等重要的。为此,他建议通过学校教育质量和数量的改进,使得人民大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以及依赖于精神文明程度的道德品质,比过去更为迅速、更为顺利地得到提高。

马歇尔(1890)认为文化(包括宗教、道德、观念、理想)因素和经济动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他还认识到了宗教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他分析道,当时英国人的性格里所具有的庄重和大无畏精神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宗教改革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起了作用,而对他们的工业也有所影响。

(2)韦伯命题的支持与反对

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就开始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研究,其在2002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因为西方通过宗教改革而形成的新教文化,孕育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他还进一步比较了世界主要宗教的经济伦理,认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戴维·兰德斯(1998)对韦伯的理论评价道: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在于造就一种新人——理性的、有条理的、勤奋的、讲求实效的人。新教使这些品德在它的信徒中间普遍化,新教徒彼此之间以它们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新教教义造就了新型企业家。

20世纪80年代,支持韦伯命题的研究重新升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2002)。他认为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而根据文化差别可以将世界分成八九个主要的文明,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

社会科学家们对文化的热情研究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赞同。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是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如理查德·施韦德(1991)指出,倘若经济增长有赖于接受西方文化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其他各种文化也不会与之趋同,而且不会在经济上发展起来,因为他们的特性会重于物质财富上的愿望。

(3)经济发展理论的“文化影响论”

熊彼特(1934)的发展观是建立在创新之上的,分析文化对创新的制约也就意味着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传统习惯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巨大节约,但是对于工商业者的创新而言却造成了“心灵方面”的困难。他说,做一种新的事情,不仅在客观上比做已经熟悉的和已经由经验检定的事情更加困难,而且个人会感到不愿意去做它,即使客观上的困难并不存在,也还是感到不愿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规定作用。熊彼特认为对这种传统习惯的超越和创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

刘易斯(1994)在全面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将“节约的意愿”和“工作态度”、“冒险精神”等放在了最前面。他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的态度。刘易斯将这些影响经济增长的态度分为两类,一是人们对财富的态度。他认为有限的眼界影响了人们努力获取财富的意愿。二是人们对取得财富所需作出的努力的态度,即工作态度,他认为人们的不同态度往往与宗教信仰的不同有关。同时,刘易斯还详细分析了影响人们努力愿望的习俗和禁忌,包括对家庭生活的偏见、职业偏见及对资源利用的限制等。

缪尔达尔(1968)将“意愿”和“态度”归结为“价值观”。他认为传统的价值观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要改变阻碍经济发展的传统价值观,从现代化理想的角度看,所需要的仅仅是消除非理性信仰及有关价值观的形成基础。而阿马蒂亚·森(1999)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依赖于强有力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与他们不同的是,更多的学者如劳伦斯·哈里森(1985)、迈克尔·波特(1990)等都认为有些文化因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又有些文化因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制度经济学的“文化影响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对文化现象做出经济解释增加了可能性。哈耶克(1978)解答了文化是什么及文化是怎么进化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发源与文化变迁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文化变迁是通过道德信念的传播而得以实现的。

道格拉斯·C.诺思(1999)认为文化不仅扮演塑造正式规则的作用,而且也对作为制度构成部分的非正式制约起支持作用。诺思应用文化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同决定了经济绩效。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影响经济绩效的个人选择的关键,个人如何看待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公正,明显会影响绩效。诺思还运用主观模型的理论,从微观上研究了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企业家决策的影响,认为企业家所想象的“利润”大小取决于他对于新旧制度的了解和想象。

2.国内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在国内,关于文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理论界的一个主要领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杨谦、彭永捷、熊黎明、潘繁生、张培刚、姚蓉等。他们的观点同样也不外乎上述的五种观点,但更多的是倾向于文化有关论,并注重研究哪些文化因素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发展。

彭永捷(1995)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适应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文化系统,但它不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需要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忽视个性,过分强调群体意识,这与进行现代化、搞改革需要强调发扬个性是相矛盾的。但同时,彭永捷也承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任何历史时期所起的凝聚本民族的民族精神这方面的作用,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传统文化面临再生问题。

熊黎明(200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传统文化中直观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论的冲突以及缺乏民主的传统与现代民主精神的冲突。这些冲突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朝着理性、科学、人道主义的方向努力。

杨谦(1990)认为我们应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以和为贵、崇尚中庸、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以促进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发展。潘繁生(2000)在《从西方现代病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指出,应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不为物累、虚静内省的人生观,以促进许多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应该说,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董辅礽(1996)认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文化也影响经济的发展,但影响相当微妙,让人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主要表现在影响职工的素质、管理的方式和水平、技术的水平和运用、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经营等方面。

王海生(1993)认为在现代化的经济活动,各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对各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内倾型的文化价值观念,趋向于保守,不利于延纳外部的新生事物,也不利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相反,外倾型的文化价值行为模式,有助于开放型的经济活动,能迅速容纳外界新事物,为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不断提供许多新的内容和材料。所以,在王海生看来,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最终将朝文化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

姚蓉(2003)认为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同一性,即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推进,主要表现为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繁荣昌盛,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取向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她还认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文化约束,即指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经济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

张培刚(1993)指出,经济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意识上的安平乐命和不思进取反过来又强化了传统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于是陷入了刘易斯所说的“贫困文化”恶性循环之中并通过代际关系的影响而世世代代递传下来。这种现世力与约束力颇强的非宗教传统观念,在社会组织和人们心态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超稳定结构,并严重阻碍着现代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侯景新(2003)认为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全方位、持久的影响。他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发达地区如浙江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开拓精神、思想解放精神、求实精神等。而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封闭保守、小富即安、与世无争、恬淡寡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