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之际,由辽东城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之道,也是继两晋以来,由辽东进趋高句丽故都的古道。为高句丽“新城—木底”道上的重镇。据两《唐书》记载,以辽东新城为基点,木底与苍岩二城离新城应同在一条交通线上,并依次渐远。本节记述这条经由浑河、苏子河、富尔江和浑江(佟佳江)的河谷陆路,由辽东腹地新城,直通高句丽古都的东西之交通道,在晋唐史书中或称为“南北二道”。
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隋唐之际,由辽东城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之道,也是继两晋以来,由辽东进趋高句丽故都的古道。这条古道的前一段,即由安东都护(辽东城)东北至新城的路线,在《新唐书·地理志》所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中有较明确的记述:“自(安东)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一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54]

《道里记》中记载的这条交通路线,在唐代称为“长岭—营州道”。从安东都护至新城的一段,不过是其中较短的一程。这条“营州道”至新城后,又分为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其东北行经“长岭府”,可去渤海王城;东南行则经木底、苍岩诸城而通“丸都”。

这两条古道的交通枢纽和会集点是位于小辽水(今浑河)北岸的新城,即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山城。由“新城”分途:

东北行,溯浑河而入松花江上游辉发河谷道,经渤海长岭府(今吉林桦甸苏密城)750公里可至渤海王城,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所在的渤海镇。

东行如由新城溯浑河而东南进入苏子河谷道,则进入了通向高句丽古都“丸都”和“国内城”的“南陕”之道。在这条交通道上,到达“丸都”以前的重要交通枢镇有木底、苍岩、哥勿诸城。具体方位依次如下:

(一)木底城

木底城从前章考见,以往多定于今辽宁省新宾县苏子河下游的木奇镇。从古今交通地名的推断排列看,古木底城在今新宾木奇镇一带,方位大致不误,但审察考古遗迹和文物特点,苏子河畔的木奇镇并无高句丽古城址和文物遗存;而在距木奇镇西北约15华里的上夹河乡五龙村,发现有一座较重要的高句丽山城。该山城地理坐标为北纬41°50′、东经124°30′,控扼着苏子河谷北侧五龙山下交通道,与史书中记载的木底道应为通向高句丽的“南陕之道”相合。因定上夹河五龙山城为晋唐时由新城通向木底、丸都道上的重镇木底城,唐总章年间收复辽东以后,改置为木底州。为高句丽“新城—木底”道上的重镇。

(二)苍岩城

苍岩与木底一样,为由南道去往高句丽故都丸都城的又一交通要镇。据两《唐书》记载,以辽东新城为基点,木底与苍岩二城离新城应同在一条交通线上,并依次渐远。以此为据,前考木底城在今新宾县上夹河五龙山城,则位于苏子河谷道上偏东(离新城较远)的苍岩城,参考当代考古发现,暂定于距木底(木奇)以北10多公里的清原县苍石乡山城。唐收复辽东后,改为“苍岩州”。

(三)哥勿城

哥勿城在《唐书》中记为安东都护府之下的“哥勿州都督府”。《新唐书》卷一百一十“泉男生”条:“(男生)举哥勿、南苏、苍岩等城以降。”[55]可知,哥勿城当与南苏、苍岩二城为地境相接或相近的辽东诸高句丽名城之一。另据朝鲜古籍《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始祖东明圣王二年”条,“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三国史记》中的“多勿都”,应即《新唐书》中的“哥勿城”的异音。哥勿都以前的“沸流国”,则以古“沸流水”即今浑江支流富尔江得名。依此可知,古沸流国和哥勿城,都应在今富尔江流域,并应是富尔江谷道上的重要高句丽山城。此地为高句丽“五部”中的“西部”重地。

以上述文献记载参考近年考古发现,在辽宁新宾县红庙子乡勘定了一座“黑沟”高句丽山城。其城位于富尔江干流西岸和支流北岸。西去连接苏子河上游孔道,可出木底、新城;东出可接往富尔江、浑江孔道,通往今集安县的高句丽古都丸都和国内城。这座雄踞苏子河和富尔江交接处分水岭交通要隘上的高句丽山城,具有极为重要的交通地理意义。前考富尔江即古“沸流水”,古沸流国都则应建于富尔江流域。哥勿城既然是“沸流国”的故都,则亦必应置于今富尔江畔。唐收复辽东,并纳降高句丽哥勿城后,乃置为“哥勿州”。以上述地理方位和自然地理坐标分析,可初定今辽东新宾县黑沟高句丽山城,应是由辽东新城、木底,东北去往丸都、国内城交通线上的重镇之一“哥勿城”,即始建于汉代的古“沸流国”王城。

本节记述这条经由浑河、苏子河、富尔江和浑江(佟佳江)的河谷陆路,由辽东腹地新城,直通高句丽古都的东西之交通道,在晋唐史书中或称为“南北二道”。它在西汉末(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迁都鸭绿水上游的集安“国内城”后,直至427年(长寿王十三年)再迁都平壤的400多年间,曾经是东北南部的重要部族交通道。5世纪中叶,高句丽迁都平壤以后,该道在高句丽的西部仍不失为重要的交通道。隋唐时东征辽东的军旅行程,在苏子河、浑江和鸭绿水上游诸役中,仍多经由此道。可见直至8世纪前后,这条沿浑河、苏子河、浑江、富尔江而至鸭绿水的河谷陆路,仍是东北亚南部部族四至交通中的主要干线之一。由此东北行,溯鸭绿江可至渤海“西京鸭绿府”(今吉林临江市),然后转陆行去长白山以北的渤海上京。

(四)“丸都”与“国内城”

这两处古城是由辽东“新城”和“木底”通向高句丽中期都城的重要结点。在从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今集安)后,至427年迁都“平壤”以前的4个多世纪中,是中国东北腹地的重要交通线。由此过鸭绿江东,亦可到达朝鲜半岛北部的狼林山脉以东的“不耐城”(今北青古城南)和南下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城”。因“丸都”和“国内城”,前已知毫无异议的在今集安,故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