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东汉以来已迁居辽西老哈河流域的“倭人”和建立的“倭城”,在东北亚早期交通史上意义重大。上举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记载的辽西“倭城”或“倭人”,虽其成书在北魏中期,但如上分析,早在东汉桓帝时,已有鲜卑檀石槐“徙倭人千余家置乌侯秦水上”。二者比《史记》中传说的“徐福东渡”是更有考古可证的东北交通史迹。因此本节特将其列于当时东北亚交通往来之文献记载的历史名篇之一。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其卷十四记“大辽水”水系中的“白狼水”条说,“(白狼水支流)高平川水,水出西北平川,东流迳倭城北,盖倭也人从之”。王国维校注云:“《水经注》中此句末六字费解,疑为‘人’‘地’‘徙’三字。”如此校读,“流经倭城北”之后,六字当为“盖倭地人徙之”。其文义可通,勘为精审。新版《万有文库》本即采此说。

考《水经注》的“白狼水”(今大凌河)支流“高平川水”,按其流向应为今建平境内之叶柏寿河。其距北魏“营州”西南数十公里,故辽西“倭城”必与“营州”(今朝阳)交邻而往来频繁。北魏冯太后之营州“思燕浮图”应影响至“倭城”与“倭人”。联系到早在东汉桓帝时,已有鲜卑首领檀石槐东击倭国,“徙倭人千余家置乌侯秦水上”。乌侯秦水,据白鸟库吉考即今老哈河,亦即“吐护真”水的异音。以此与辽西结缘的又一部“倭人”,或早在汉末已徙居辽西,实为辽海营州与日本的早期往来之明证。所以东汉以来已迁居辽西老哈河流域的“倭人”和建立的“倭城”,在东北亚早期交通史上意义重大。

上举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记载的辽西“倭城”或“倭人”,虽其成书在北魏中期,但如上分析,早在东汉桓帝时,已有鲜卑檀石槐“徙倭人千余家置乌侯秦水(辽西老哈河)上”。这应是自汉魏以来,成部落建制由东北亚边海的日本列岛或朝鲜半岛迁徙辽西的最早文献记载。《水经注》中的“倭城”,很可能即东汉檀石槐所徙“倭人”之聚居城邑。它同《三国志》引《魏略》记载,在朝鲜半岛上的“带方”,西汉即有被掠徙的“汉户”1500余人一样,都是当时东北亚的幽、平二州除部族征战和官方信使往来之外,由辽海之地大规模举族迁移的交通盛事。二者比《史记》中传说的“徐福东渡”是更有考古可证的东北交通史迹。因此本节特将其列于当时东北亚交通往来之文献记载的历史名篇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