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

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度重视秦始皇陵的保护,并开展了科学考古工作。1961年3月,国家将秦始皇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长城等一起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兵马俑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推动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掘,解决继续发掘中遇到的保护难题。
秦始皇陵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英文名称:MausoleumoftheFirstQinEmperor

遗产地址: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遗产类型: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1987年

评定标准:文化遗产标准C(Ⅰ)(Ⅲ)(Ⅳ)(Ⅵ)

遗产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小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遗产特色

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有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帝王陵园,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一公元前210年)的陵墓,称秦始皇陵。其高大的封冢与骊山的巍巍峰峦浑然一体,环境秀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皇陵的建筑布局仿照当时秦帝国都城咸阳的皇城和宫城设计,由内外城两重城垣围护,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内城周长3870米,象征皇城;外城周长6318米,象征宫城。

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

陵园东侧1500米处还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陪葬坑,现在共出土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战马、战车和武器。兵马俑坑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一组模拟秦军布列来护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现已发掘的3座兵马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代表秦军主力,由步兵方队和战车方队组成;二号坑代表秦军混合部队,由步兵、骑兵和车兵、弩兵混合编队组成;三号坑则代表秦军指挥所。兵马俑的姿态表情各异、个性强烈,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时代特征鲜明,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顶峰,充分展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财富

1980年12月,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之冠”的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

有“青铜之冠”美誉的彩绘铜质车马

秦始皇陵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我们深入研究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遗产保护

中国封建时代的历代王朝对秦始皇陵的保护都很重视,下诏予以保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守护。如西汉将秦始皇陵列为历代帝王陵墓之首;北魏规定在秦始皇陵“四面各五十步,勿听耕稼”;唐代不仅规定“无得刍牧,春秋致祭”,还下令置庙,增加配享等;北宋也曾多次下令保护,在保护秦始皇陵方面工作最为突出;明清两代在保护秦始皇帝陵上做过实地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度重视秦始皇陵的保护,并开展了科学考古工作。

1956年,陕西省将秦始皇陵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国家将秦始皇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次年立“秦始皇帝陵”碑亭。

1962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调查,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

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在陵东三里抗旱打井时,发现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考古工作者随即展开勘探工作。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8年,专门的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队成立并开始工作。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1986年,临潼县政府秦始皇陵保护机构成立。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长城等一起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

2009年6月13日,再次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时,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一批彩色兵马俑。

2010年10月1日,占地3386亩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2011年10月1日,秦始皇陵9901、0006号陪葬坑陈列厅建成开放,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初步构建起了秦始皇陵遗址区的公共展示体系。

保护模式

1.实施“国家公园模式”

“国家公园模式”,就是由国家财政在初期投入经费进行景区的管理与维护,使景区能专心做好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不用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方式赢利。由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秦始皇陵遗址的全面环境整治和绿化工程建设得到有效开展,遗址区绿化面积达到0%以上,遗址区的参观道路、水电管线、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工程也得到极大完善。在国家财政的投入支持下,遗址区的全面考古勘探得以进行,摸清了陵园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有利于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建立完善的参观导览系统。

2.保护与研究相互促进

兵马俑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保存与展览外,对文物本身的技术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兵马俑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推动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掘,解决继续发掘中遇到的保护难题。如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取得的一定突破,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彩绘秦俑提供了技术保障。据研究,目前影响兵马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彩俑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各层次之间黏附力微弱,特别是底层生漆由于失水干燥后收缩卷曲,造成整个彩绘层脱落。而使彩俑颜料生漆保持湿润的技术目前在实验中已获得成功。如对二号坑现场整体彩绘秦俑采用PEG200浓度等保护剂多次喷涂的方法,使这几件彩绘秦俑至今仍色彩如初。这种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成功为今后进一步的现场发掘的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验借鉴

1.保证国家财政初期投入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典型代表。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一座帝王陵园。其众多遗迹和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对陵园的保护需要“不计成本”才能保证保护的完善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财政的初期资金投入,可以缓解大遗址保护启动资金不足、基础工作薄弱、保护利用水平低、设施环境差、缺乏投资吸引力等困境,尽快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城市近郊区大遗址保护在开发初期面临建设周期长导致投资风险大而无法吸引投资的困境,而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可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这一模式避免了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过度开发遗址而造成破坏的尖锐矛盾,让地方在遗址的申遗和保护过程中由盲目赚钱变成自觉保护。现在秦始皇陵的资金投入和产出已经进入良性循环,收门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秦始皇陵。目前对遗址公园的投入已经近6亿元,其中大部分由兵马俑博物馆出资。

同时,大遗址区保护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国家财政的初期投入,保证了大遗址区建设规划的实现,提高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统一规划,分级划区保护

文物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政府管理与科考单位通过对皇陵遗址的历史考古文物、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旅游交通建设等多方面充分论证,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统一规划和长时效的战略指导思想。在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与保护规划中,其外城以内被划为一级保护区,外城以外明确有秦文化遗存的广大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一、二级保护区内带有破坏性的生产性活动。临潼区将这一规划与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将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拆迁安置了遗址区内26家企事业单位和1007户群众。安置区统一配建了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了当地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在二级保护区以外再向外延伸1000米,将之作为控制过渡带,重点做好遗址周边环境的绿化。

3.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科学考古工作

秦始皇陵遗址通过系统的科学考古发掘与研究,摸清了范围大小,对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了遗址保护。例如,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一些保护性标志的树立以及一些文物遗迹的防霉技术研究的突破,对于一些已发掘陪葬坑中的具体文物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二号俑坑彩绘跪射武士俑的清理出土与保护技术的实验成功,真实再现了秦兵马俑的原貌,也为我们研究秦代彩绘工艺、服饰颜色、颜料成分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