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短缺经济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短缺经济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中是最快的。不仅如此,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短缺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多数已居世界前列。“八五”期间共完成铁路铺轨1124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9公里。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短缺经济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在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步迈向市场经济的战略导向下,保持了2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虽然,其中有过小的调整,但没有发生大的经济波动。1979—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8%(今年以8%计),在1987年提前实现第一个翻番的基础上,又在1995年提前五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中是最快的。正是由于持续的高速增长,才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以人均GDP水平为标志,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均GDP仅在300美元左右,属于典型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已大大提高,实现了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向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飞跃,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4亿降为1996年的5800万左右。不仅如此,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短缺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多数已居世界前列。比如,中国已成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1996年,中国钢的生产量已突破1亿吨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原钢生产国;1996年,黑白电视机产销量分别为1500万台和1300万台,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此外,谷物、肉类、煤炭、电力水泥、化肥、棉花、布、糖、化学纤维等等的产量也都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11.65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1773.29亿元,增加151.2倍;其中普通居民的住宅电话,1978年尚属空白,1997年已达4057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1997年已高达26部/百人,这还不包括手提电话和无线寻呼机。可见,通讯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使“打电话难”成为历史。从交通运输来看,公路从1978年的89万公里增长到1997年的1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达4000多公里。民航航线从1985年的268条增加到1997年的967条,取得了长足发展。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4.86万公里增长到1997年的5.76万公里(不包括地方铁路和合资铁路),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说,1978年为668.72亿元,1997年为25300亿元,投资规模增加37.8倍。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收入1997年达到8642亿元,比1978年增长6.6倍;国家外汇储备由不足1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亿美元。

这些都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参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名,1994年为第34位,1995年为第31位,1996年提高到第26位,列转型国家首位,不仅超过了巴西、印度、韩国、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且超过了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工业化国家。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20年来,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20年。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为例,1978年末,我国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典型的农业传统经济类型状态,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高达70.5%以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7.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12.2%;在产值结构上,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28.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8.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23.7%。到1997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9.9%,第二产业为23.7%,第三产业为26.4%;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8.7%,第二产业为49.2%,第三次产业比重为32.1%。从而使产业结构顺序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在每一产业内部结构也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第二产业来说,由于在50—70年代,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发展战略,重工业增长大大快于轻工业和农业,但是,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导致了严重的消极后果:消费品供应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国家实行鼓励轻工业更快发展的政策,以缓解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重心向轻工业倾斜。1979—1990年,重工业的年增长率为10.3%,轻工业则达13.9%。连续10多年的轻工业高速增长,使轻重工业的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到90年代初,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矛盾基本解决,市场供应大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另一个产业结构问题又突出起来,即加工工业增长过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了缓解这一结构失衡,“八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能源、交通、通讯等“瓶颈”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八五”期间共完成铁路铺轨11244公里,新增公路里程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9公里。到1995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到10万公里,比“七五”期间增长了30倍;微波总长度17万公里,增长了5倍;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7096万门,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八五”时期新增发电装机7510万千瓦,年均增加1502万千瓦。199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33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允许农民进城做工经商,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就业面,国家多次调整职工工资,恢复奖金津贴,这些都有效地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1997年的5160.3元,扣除物价因素,其收入增长3.8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7年的2090.1元,扣除物价因素,其收入增长3.57倍。城乡居民吃、穿、用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人均居住面积,比1978年也扩大约1倍。目前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已近5万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238倍;而且居民持有的外汇存款、股票、国库券等各种有价证券也为数可观。在经济发展和居民购买力提高的情况下,各种档次的商店林立,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多彩,工业消费品凭证供应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不仅如此,而且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过剩。目前市场上100%的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

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日益强化

1980年,全国取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2687项,到1997年高达30566项,其中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大型计算机工程和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重离子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超导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以航天育种、无性繁殖为代表的生物工程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863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星火计划”顺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8%,从而使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由1978年的8.9人增加到1996年的25.7人:研究生招生数在1978年还是零,到1997年已达6.4万人,1998年计划招生7万人,其中,博士生为1.5万人,硕士生为5.5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25‰下降到1997年的16.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1997年的10‰,下降了整整两个千分点,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文化事业呈现出不断繁荣的景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出现了近20年来最好局面,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8%和87.4%,县及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到2690个,各类博物馆达到1218个。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快速发展,以摆脱短缺经济为标志,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发展科学技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在经济结构(包括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方面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文发表于《中国投资与建设》杂志,1998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