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影院史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影院史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的生产”是对影院史进行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意义上的“空间的生产”可进一步表述为“(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即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创造空间的机制、方式与过程。列斐伏尔所论述的空间实践与权力的关系,又提示了电影院与社会权力及意识形态运作的密切关系。由于电影院处在社会空间生产和电影符号及意义生产的交汇点上,因而研究者由新兴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入手,可以探究电影史再叙述的可能。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影院史_空间与记忆: 中国影院文化研究

“空间的生产”是对影院史进行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意义上的“空间的生产”可进一步表述为“(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即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创造空间的机制、方式与过程。以这种视角审视电影院的历史,可以获得三个重要的历史主题:其一是电影院空间变迁的历史,包含了修建、改造、挪用、拆毁和重建等方面的过程;其二是观众群体观影活动的历史,由此关联到观众群体与影院及周边空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此类活动涉及与影院密切相关的感知方式的变迁;其三是影片的意义在特定放映地点建构、生成与传播的历史。如詹姆斯·贺伊(James Hay)所说:电影史研究中“最有用的策略是将‘电影影像’视作具有历史性的散播。”[1]在录像带与数码光碟普及之前,电影院长期以来都是电影影像进行“历史性散播”的主要空间,并不断经由放映活动而将特定的地点具体化为社会空间。列斐伏尔所论述的空间实践与权力的关系,又提示了电影院与社会权力及意识形态运作的密切关系。但当下中国的电影史论著中,具有地方性的映演实践和观影经验尚未在“(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一前提下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理解。由于电影院处在社会空间生产和电影符号及意义生产的交汇点上,因而研究者由新兴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入手,可以探究电影史再叙述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