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分析

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分析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行业的构成应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或几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KMO值为0.835,该样本数据较适合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570.71,p<0.0001,检验通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因此,传统商贸服务业的高比重实际上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低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分析_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三、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分析

以上定性分析了的影响流通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其实,影响流通产业结构构成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出了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行业的构成应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或几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为了探求行业比重变化的内在趋势以及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需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模型设立的目的是考察流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特设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Yit=β0+β1 X1t+β2 X2t+β3 X3t+β4 X4t+β5 X5t+β6 X6t+β7 X7t+β8 X8t+εt

(6-5)

其中:Y1为流通业(商业与物流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Y2为商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之比,它们分别表示流通产业结构指标;X1为人均GDP、X2为居民总消费水平、X3为投资需求率、X4城市化率、X5为工业化率、X6为市场化率、X7为信息化水平、X8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分别表示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投资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影响流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εt为随机误差项。

本书取1978—2007年作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历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等资料并经过整理。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按照相应的指数统一换算成1978年的价格(见表6-16)。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6-17。

表6-16 各变量的时间序列

img109

续 表

img110

表6-17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img111

由于前述8个解释变量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且逐一进行分析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以简化过程。

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以确定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835,该样本数据较适合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570.71,p<0.0001,检验通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二个公共因子F1、F2,累积方差达到97.11%。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写出上述二个公共因子的表达式(15)

  F1=-0.241ZX1+0.630ZX2+0.278ZX3-0.033ZX4+0.315ZX5+0.596ZX6-0.596ZX7-0.193ZX8

(6-6)

  F2=0.439ZX1-0.467ZX2-0.101ZX3+0.227ZX4-0.135ZX5-0.433ZX6+0.795ZX7+0.390ZX8

(6-7)

然后,我们分别用Y1、Y2作为被解释变量(见表6-14),以F1、F2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两个计量模型,运用Eviews6.0软件,经过拟合,所得回归结果见表6-18。显然,模型1和模型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R2较高;根据DW值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综合分析,这两个模型均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进一步判断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将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F1、F2用各自的表达式代入,得到:

  Y1=51.76-2.130ZX1+1.523ZX2+0.048ZX3-1.284ZX4+0.176ZX5+1.389ZX6-3.540ZX7-1.934ZX8

(6-8)

  Y2=2.203+0.008ZX1+0.074ZX2+0.047ZX3+0.024ZX4+0.050ZX5+0.071ZX6-0.021ZX7+0.012ZX8

(6-9)

表6-18 两个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img112

(二)回归结果分析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Y1)、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Y2)均与居民消费水平(X2)、投资需求水平(X3)、工业化水平(X5)、市场化水平(X6)显著正相关。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社区居民对服务餐饮、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综合性的消费不断增长。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初期,受生产力及市场规模的限制,大多数企业的流通服务基本上都是由自身承担的。但随着投资需求、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些部门将逐步从企业的内部独立出来,从而促使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上升。当前,投资拉动依然是流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投资率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投资需求增长的持续性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的支撑,不仅会制约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和企业库存积压,投资效益也难以保障。

2.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Y1)、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Y2)均与信息化水平(X7)显著负相关,这反映出由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引发的流通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根据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商业是第三产业中最早独立化的先行产业,代表早期三次产业的主要行业。在经济发展初期,商业自然成为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部门,随着流通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兴流通服务业相继出现,导致传统商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现代流通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因此,传统商贸服务业的高比重实际上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低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Y1)与居民收入水平(X1)负相关,而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Y2)却与居民收入水平(X1)正相关,其可能解释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以超市、百货商场为主的传统商业业态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制造业规模化发展,对物流专门化提出了要求。以批量进货、大量销售为特征的超市的兴起以及连锁经营的遍地开花,零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流通业中物流业的比重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上升。

3.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城市化水平(X4)、国际化水平(X8)显著负相关;但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却与城市化水平(X4)、国际化水平(X8)显著正相关。城市化率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现代工业无法吸纳这些人口的情况下,他们主要进入城市中的传统商贸业,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商业与物流业增加值之比上升;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Gershuny(1978)认为,交通运输业比重的下降与私人汽车普及导致的实物产品对公共运输服务的替代有关(16)。城市化水平对于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有强显著负影响,这与我们一般的常识相违背,因为城市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购买力水平都相对较高,有发展流通服务业的优势条件。这可能说明城市化率的提高虽然会促进对服务产品的大量需求,但由于新从农村人口转变而来的城市居民的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的局限,这个需求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服务产品的需求上。另外,由于流通部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随着服务业逐步扩大开放,流通部门将更主要地从国外输入流通服务产品以满足相应需要,这会限制流通部门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