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座包公墓迷雾重重

两座包公墓迷雾重重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62年,包公去世,终年64岁。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我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中记载,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
两座包公墓迷雾重重_“案”藏玄机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在宋仁宗时期,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包拯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争,深得群众的尊敬和赞扬,百姓爱称其为“包青天”。1062年,包公去世,终年64岁。

  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南的“巩县宋陵”中有一座陪葬墓,被世人所熟知,它就是陪葬在真宗陵旁边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包公墓。这是人们关于包公墓原来最普遍的看法。

  然而,后来考古学家们在合肥市东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掘出又一个包公墓。

  合肥包公墓共发掘出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夫妇墓、次子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包公为什么有两座墓葬?合肥包公墓和巩县包公墓究竟谁真谁假?

  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我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中记载,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以此为基础记载。可见,巩县包公墓在明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但人们不禁要问:巩县包公墓究竟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它和合肥包公墓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尚难以回答。

  合肥包公墓出土的材料也给历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另外,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个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生土,可知这个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