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于1993年首次参加了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正式加入了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三、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目前,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权威研究机构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洛桑管理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个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较之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或者一个国家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描述较侧重于静态的评比。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能够实现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的持续高经济成长的能力,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5—10年的经济成长潜力,比较侧重动态的评比。而以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为代表的研究学派在关于国家实力源泉的分析中,明确将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在“软实力”中又进一步引入了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参与国际机构等因素。“软实力”的特点就在于它往往更接近于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于人的基本素质和社会的基本状态。

国际竞争力从1980年创立开始到2003年为止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力主要是以比较经济竞争实力为主,包括反映工业经济活动、自然资源等作为基本内容。评价指标全部是硬指标,而且指标体系比较庞大,指标间关系松散。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工业化国家。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基本确立起来,并逐步发展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国际竞争力概念、评价原则、软指标的全世界调查与八大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成熟发展。而且在实践上把国际竞争力评价从工业化国家逐步扩展到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经济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范围,使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第三阶段是从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开始,国际竞争力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中国于1993年首次参加了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正式加入了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以下以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和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所进行的国家竞争力的排名作为评价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