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和谐型南京模式内涵

文化和谐型南京模式内涵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南京文化不仅与国内南北各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南京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以增强南京城市文化对乡村的辐射影响,有利于增强城乡文化的融合力度。
文化和谐型南京模式内涵_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二、文化和谐型南京模式内涵

由于南京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与其他城市有着较大的不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模式的选择也与其他城市有着较大的不同。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表现是思想与观念的差异、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城乡之间生活、生产方式不能融合的主要障碍。故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思想与观念的差异,加快实现城乡文化发展的融合,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文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不同的发展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效果。不论是文化的具体物质现象﹐还是文化的抽象社会现象﹐如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都是影响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化是城乡关系转型的重要条件。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标志性功能,这种兼具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文化创造,既是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又对城乡关系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城乡关系变革是以文化转型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会十分明显。城乡关系的演变也是这样,在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变革的进程中,文化引导作用十分明显。

(2)文化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经济发展之果。文化对城乡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二是文化赋予城乡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文化的这种渗透力是人的社会性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三是文化赋予城乡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

(3)文化是凝聚城乡社会的黏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在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通过城乡文化观念的融合,可以促进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融合,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观点,从而将城乡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4)文化自身具有较强的产业功能。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还是当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它包括文化的创意力和文化的生产力两个层面或两大领域。文化创意力的本质是文化在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领域的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财富源泉。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市场规模化所产生的价值创造力。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2.南京文化资源优势及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既是塑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与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南京城乡建设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1)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南京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具有绚烂的都城文化。南京是一座具有2 480多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10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在世界范围的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具有雄厚的科教文化。南京市目前拥有高等院校40多所,各级研究机构540多家,科研工作者50多万人,两院院士70多人。近几年,南京相继在浦口、仙林、江宁三区新建扩建高标准现代化大学城,高校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城市科技文化与郊县之间的融合。三是具有纯朴的民俗文化。南京的民风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属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它荟萃南北,辐射东西,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2)文化中心地位突出。南京曾经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南文化中心。一是具有兼容性特征。历来就是一个异质文化的容纳地,对任何外来文化都毫无例外地加以接纳、溶解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集聚了各家之长的、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二是具有强烈开放性。自古以来,南京文化不仅与国内南北各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南京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以增强南京城市文化对乡村的辐射影响,有利于增强城乡文化的融合力度。

(3)城乡文化交流增强。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南京”战略的推动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农村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民间特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为增强城乡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一是实现城乡联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向农村辐射。开展乡村公益演出,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将获奖节目和高雅艺术送到乡镇和村落,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拓展和延伸特色文化建设成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高雅文化、健康文化,提高农民的欣赏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二是扶持民间特色演出队伍和民间特色文化项目,并将20个民间文化表演项目确定为市级保护项目,给予一定的保护经费。三是开展“送科普书籍、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

(4)城镇特色不断显现。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郊县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南京已初步形成了20个特色产业集群镇(街),它们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建设,而且得益于工业文明的熏陶,一批传统农民迅速成长为建设南京特色新郊县的新农民。目前,这些具有特色个性的小城镇正在变成南京甚至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镇,对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5)农业文化旅游进步。具有浓厚乡村文化特色的农业旅游,在促进郊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以旅游文化为主的城乡交流。目前,南京郊县初步形成了“一圈三带四园”的旅游空间布局,“一圈”为环城都市旅游农业圈,包括以观光度假、民俗文化活动和温泉疗养为特色的四大旅游区;“三带”为林果花卉观赏带、宗教文化活动带、牧业观光带;“四园”为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浦口老山森林生态园、六合金牛湖观光园、高淳休闲渔业园。打造了一批知名的农业节庆活动,南京有螃蟹节、梅花节、葡萄节、黑莓节等各类农业节庆近20个。开发了21处农业旅游景区和景点,创造了农业“嘉年华”品牌。农业旅游在促进城市居民休闲、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城市居民得到农村纯朴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受到城市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熏陶。

(6)景观文化更加鲜明。将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是南京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的鲜明特色,生态和文化相融合的“绿色”城市品牌,在国内已经产生较大的反响。从2002年以来,南京新增造林面积90多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25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到2007年已经形成了以主城绿化为中心,以城市两环与城郊结合部森林圈,进出城道路绿色通道和沿江、沿河、沿湖保护网为骨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公益林为板块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化系统,初步实现了具有南京文化特色、城乡生态空间一体化的格局。

3.基于文化和谐的南京模式内涵

立足南京文化优势,通过加强城乡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城乡居民共同发展的凝聚力,引领南京人民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预期目标,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共同进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实现路径:突破传统的经济带动型发展方式,建立以文化交流引导城乡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加强城乡文化观念的融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从而实现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表现形式:通过将南京丰富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之中,进一步丰富城乡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乡空间融合的、个性魅力突出的特色都市与乡村,从而增加城乡综合竞争力。

基本目标:人的发展程度,社会的文明水平,是由文化发展水准决定的。通过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受到乡村纯朴文化影响,使农村居民受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