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民营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原动力,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_小城镇发展研究

5.3.2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1)以工业化为主动力的城市化

199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中,江苏工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从2000年开始,江苏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6004.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56%,年均增长18.6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1.2%。江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5%,上升为2003年的47.8%。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省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6%,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

城市化是通过工业化内生发展而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耦合联动、同向发展是世界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江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对区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工业化进程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服务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数不断加速增长,吸引着大量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

2)外向型经济带动下的城市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最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利用外资,改善资本形成的条件,带动技术、贸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1世纪初,国际资本在华投资的热点由珠江三角洲转向长江三角洲,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中小城市成为国际资本新的集聚地。江苏已与2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1137亿美元,占全国的13.4%。江苏还是引进外资最多的省份之一,外资投资项目已经有60756个,累计利用外资94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46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30多家在江苏落户,2003年江苏省共有三资企业4799家,比1998年净增了1900家;三资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926.59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28.5%。

国际资本的蓬勃发展提升了江苏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江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江苏的第二产业一直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外资的投入方向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为大量的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吸引了大量区外的自发性迁移人口,使这部分人不但改变了职业而且离开了农村,实现了“离土”又“离乡”的转变,由此构成了城市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3)都市圈经济作用下的城市化

由于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区域不仅产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多,而且还对周边地区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加快实现区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自2000年以来,江苏开始构建苏锡常、南京、徐州都市圈。三个都市圈的构建,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都市圈内城镇共同发展的态势。

2003年,苏锡常、南京、徐州三个都市圈的GDP分别占江苏省GDP总量的44%、22%、9%。三个都市圈的市(县)城区人均GDP分别达到40831元、22056元、8326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66%、43%、39%。在三个都市圈中,以苏锡常都市圈的工业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6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南京和徐州都市圈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2.4%和46.8%。三个都市圈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全面带动了全省整体实力的提升。

表5-5 江苏三个都市圈城市化主要指标对比(2003年)

img55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

三个都市圈经济的快速攀升,形成了江苏城市化强大的拉动力,扩展了城市集聚发展空间,城镇规模构成不断优化,人口集聚速度逐步提高(表5-5)。2003年,三个都市圈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为53.97%,高出全省城市化平均水平6.17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贡献下的城市化

民营经济与城市化存在必然联系,城市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空间依托,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城市化。民营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中生命力最旺盛、最具活力的经济,在企业规模、经营方式、就业要求、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最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很多方面是国有经济所不能替代的,已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的城市经济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其中主要是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改革开放至1990年代以前,集体经济的代表——乡镇企业造就了江苏特别是苏南小城镇经济的辉煌。19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转型,推进了民营经济在江苏省各地的蓬勃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全省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的主力军。据统计,进入21世纪,江苏民营经济年平均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4.8个百分点。2003年,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了44%;工业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达到32%,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800亿元;民营企业达到34万户,民营经济实际创造的增加值约57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增加值的46%。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着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大量集聚,促进了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活跃和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江苏省新兴城市的建立,也就没有一些中小城市的扩大和建设。民营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原动力,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5)行政力量推动下的城市化

由于城镇的集聚效应,城镇的经济发展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规模较大的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善的生产、金融、技术、社区服务,并且会由于企业和人口的集中而在技术、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功能就是打开城镇发展的空间束缚,增强城镇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从2001年开始,江苏对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淮安等8个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共撤销了10个县(市)、3个区,基本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2002年,南京市撤销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撤销南京市原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南京市新增城市人口134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了2381 km2,城市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加快了特大城市的建设步伐。

同期,江苏对全省乡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2003年,乡镇总数由2000年的1466个减少到1243个,乡镇总数下降了15.2%。乡镇平均人口规模由3.13万人增加到4.57万人,增幅为46%。总体上看,乡镇数量在减少,建制镇数量在增加,使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功能得到提升,小城镇布局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等问题也有所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