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

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韦伯引入到社会分层研究中。[22]由于房价的飙升,城市住房分化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居住隔离同时又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封闭趋势显性化。由此可见,由于居住空间的阶层化,可能进一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上的阶层化。
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_城市住房分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一)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

“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韦伯引入到社会分层研究中。韦伯基于市场能力的经济阶级,提出了共同体内基于生活风格和社会声望的等级或身份群体。他认为身份群体与财产状况有很大联系,但身份群体却主要植根于“社会的制度”里,或者说在“荣誉”分配的领域里,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建立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之上,如人们的社交圈、通婚、共餐等方式,都表现出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群体化形式。[18]

布迪厄用“惯习”和“品位”等概念对生活方式进行了阐述。布迪厄研究指出,象征体系中的生活风格(styles of life)与人们的实际客观社会位置构成了社会空间的两个不同层面,生活风格涉及个人的艺术与知识鉴赏能力,如谈吐、仪态、举止是否符合上层社会的礼仪习俗,家居、服饰、饮食、交通等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品位等。[19]“惯习”(habitus)将生活风格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有机地联系起来。惯习主要是指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想、行为所带有的特定倾向,因而惯习的产生过程也就是阶级形成的过程。[20]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社会不平等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个人主义化的趋势,客观社会位置不再是社会分层的决定因素,特定的生活方式、个人品位、选择和承诺等文化的因素更重于传统的结构因素。[21]由此可见,学者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这里的生活方式概念实际上具有独立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布迪厄基于客观社会位置的生活风格概念,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阶级概念,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日益个人主义化的生活方式和态度。[22]

由于房价的飙升,城市住房分化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居住隔离同时又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封闭趋势显性化。这样,居住空间的阶层化可能导致相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可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住房条件,这表现在一些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十分类似的社区中,集中居住着一些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上大致相似的人群。由此可见,由于居住空间的阶层化,可能进一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上的阶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