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川西民族地区水利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川西民族地区水利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川西民族地区未能把水能资源纳入综合开发的重点,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过去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是由于电力不足,许多工矿业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川西民族地区水利能源发展前景分析_生态文明:利用与厚生

程琳利 吴铀生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经济起飞,首先应该进行工业化的启动,其中资源配置、能源建设是川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工业化起步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川西民族地区未能把水能资源纳入综合开发的重点,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相反若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力,立足资源优势,加强重点建设,充分发挥水能资源的巨大潜力,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加快建设速度,有利于全面开发。

一、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水电能源战略目标的前景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要把经济“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这也是从小生产向大生产转变的必备条件。要打牢这个基础,必须真正认清自身优势,吃透本地情况。在本地与其他地区的资源前景比较中,不难发现,川西的资源优势是水利,离开了水去搞电能、热能、核能都是不经济的,不现实的。离开了水资源,矿产业、加工工业也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川西地区若以水资源为基础,以能源开发为先导,敞开门户引进科学技术,大胆改革,再逐步从原料输出过渡到加工制造,商品外销,才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商品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水能资源是众多优势中最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虽有较丰富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土特产品,但是矿产的开发冶炼,土特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都离不开动力能源。从环境、资金、技术等条件来看,靠太阳能、核能、火电、地热发电等都要受到限制,唯有水能资源是最具开发力的优势能源。因为川西地区水蕴藏量非常丰富,全国人均占有水量2700立方米,四川人均水量为3128立方米,川西更多。四川水能资源可开发量有9167.7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川西约占50%以上,是川东、川南、川北的总和。加上川西河流纵横,自西向东,上游崇山峻岭,群山环抱,河床迂回穿越其间,形成了河谷狭窄,切割深,陡坎多,比降大的特点。这种河床自然落差大和丰富的水量给梯级开发水能资源,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变水资源为电能的利用效果和适用性随处可见。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要想尽快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冶炼加工综合体,要想把过去单纯的农、林、牧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对各种土特产品和林木矿产不再只是进行初加工,而要搞深加工,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电能。据统计,炼一吨铅耗电16000至17000度,炼一吨镁耗电21000至26000度,炼一吨铁耗电60000度。过去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是由于电力不足,许多工矿业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70年代初甘孜州泸定煤矿、化肥、农机、汽车修配、水泥等厂都因电力不足无法正常运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受到阻碍.后来新建的6000千瓦的水电站正式投产,使这些厂矿的生产能力迅速增长.1991年甘孜州社会总产值达119972万元,比1980年增长1.1倍,其中工业产值的增长幅度更大。90年代攀西地区的二滩水电站建设也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为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工矿业开发,充足的电力是前提条件。变水资源为电能,是各种开发途径中首要的一环,也是最经济、最适用的开发手段。只有充分利用廉价的再生水能资源,才能为百业待兴的商品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建立以水资源为主的综合利用体系,让一种优势衍生出更多的优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业、畜牧业也正在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但是有些地区不注意综合利用资源优势,出现了只顾眼前利益,使某些资源迅速短缺枯竭。要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和蔓延,必须重视合理的再生性资源开发,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牧业增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过去修水利工程大多主要是解决单一的农业灌溉用水和发电。现在兴修水利、水库、水电站一定要考虑综合效益,兼顾农业灌溉、养殖业、城镇工矿用水、保护江河两岸农田以及河水发电、漂送木材、水路运输、旅游业等多种功能。据统计,1983年川西地区有水利设施26154处,总水量17.6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9%,这与全川的平均有效灌溉面积4.9%比较起来,还低13个百分点,其他方面的利用率就更低了。由此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但要看清自身资源优势,还要狠抓综合利用配套开发,以便促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让宝贵资源不再枯竭,人们也能有更多的致富门路。这实际上等于让水利优势资源在开发和综合利用中衍生出更多的有一定发展后劲的优势资源。

第四,建立水电能源战略目标,合理配置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川西民族地区总的来说水质良好,河水含沙量少,浑浊度随季节变化,涨水期较高,枯水期一般在10毫克/升以下。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存在。如部分地区缺柴少煤,农民大多以桔秆、草根、牛粪、幼木为薪,这既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还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草原出草量萎缩,水土流失严重,气候逐渐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只有对水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才能迅速地改变这种状况。甘孜州近十年来建起了一批中小水电站,主要用来解决这些地区的照明和“烧柴难”问题。如果川西各民族地区都很重视水电开发,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对沿岸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川西处于众多江河水系的上游,在工农业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绿化环境,整治河道,开发水电能源,一旦水土流失严重,势必波及中下游,甚至还可能造成洪灾频繁;相反,如果把发展水电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建起多级电站,多功能电站,就能为本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水力、电力保证,带来劳动力聚集、市场条件形成、资源配置合理等综合经济效益,还能为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做出重大贡献。

二、川西民族地区水利资源开发途径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应确立在自身最大优势——水利开发上,从而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动力基础。具体来说川西水利资源开发的途径有五条: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广泛宣传水利开发的重要性,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干部消除思想禁锢,增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多一些加快发展点子,丢掉温饱即安的意识,增强商品经济观念,具有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大胆革新,扩大开放。否则不但不能出台更多的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连已有的政策也常常用得不够、不活、不好,更不用说去正确认识和广泛宣传水利开发的重要性,也不可能引发水利开发的热潮,推动工业化经济的发展。

第二,水利开发资金及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川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如今百业待兴,建设资金非常短缺。要想开发水利资源,尤其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耗资巨大,地方政府筹资困难,对此不能完全依赖于国家扶持,必须采取许多优惠灵活的办法,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坚持外引内联、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克服小生产者“怕吃亏”的思想,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在投资方式上突破政府拨款的单一渠道,采取集资、联营、独资或股份形式,谁受益谁出钱,谁多集资谁多受益。近几年川西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由于缺少正确的利益导向,不少人把手中的余钱用来铺张浪费或供奉神灵。相反,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能在开发水利资源问题上出台一些特殊政策,给予投资者多种优惠,在正确的宣传引导下,搞长期、短期等多种效益的自愿集资入股方式,就可以汇集起民间的大量闲散资金,也可以吸引外来资金,推进水利建设。

第三,在水利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效益,循序渐进。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就要以更快的步伐积极发展工业制成品,提高商品档次,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但这些又紧紧地依赖于能源、交通、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造就出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才能极大地吸引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可见水利资源的开发已迫在眉睫,但是仍然不能急于铺摊子,匆匆忙忙定项目。一哄而上,会使国家和人民蒙受损失。政府部门应搞好可行性论证,规划要有系统性,尤其是在开发过程中要计算投入产出,功利效益。注意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让先建设的带动后建设的,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让开发产生出的效益带动新一轮的开发。例如:甘孜州在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电能源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整个甘孜州1980年装机不足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055万度,当时乡镇企业只有314个,1985年装机33146千瓦,年发电量为13450万度,乡镇企业很快发展到5566个,增加了17.7倍,产值达4170万元。在此基础上,再用所获得的效益的一部分进一步开发水利资源,就可以像滚雪球似的让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互促互补、良性循环。

第四,综合配套开发是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因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各地、州、县都应把开发项目摆到发展条件宏观效益最好的地方。若只搞单一式开发,不注意综合配套,则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去那种水电站只管发电送电,水渠只能灌溉农田的单一型开发模式,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阿坝州在90年代明确提出了把岷江流域作为开发重点,以水电为先导,配套开发原材料工业,这的确是英明之举。因为工业布局过于分散不仅会浪费有限的资金,还会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公用设施难以配套完善。加上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居住分散,商品市场发育不全,要改变这种状况,须通过建立综合配套的开发体系,将发电、灌溉、养殖、运输、原材料加工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掘出来,以便集中分散的劳动人口.形成较稳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让能源基地、加工场所和城镇建设,三者合一融为一体,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不仅川西民族地区自身要重视和抓好水利能源开发,中央政府和沿海发达地区也应尽力支援。因为川西地处长江的上游,也是其他众多河流初始流经地。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人才上的困难,加速对水利能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川西,也有利于整个长江流域和其他水系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这不仅是川西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