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国土生态建设

论国土生态建设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出这种警告的现实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醒和对国土生态建设的重视。为了引起人们对地表生态恶化的高度重视,我们把有肥沃土壤能自然繁衍绿色植物,拥有生物群落的地球表面特称作“生态土地”。最优良的生态土地是多层次的立体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上拥有多量生物群体。土地上生物载量的减少是土地自然生产力下降,是生态土地的退化。我国生态土地丧失尤为严重,与人口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论国土生态建设_生态文明:利用与厚生

黎成忠

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安定越来越取决于生态环境这个因素。人类过去的历史表明,为争夺肥美土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发生过无数次战争。人类用理智的头脑思考未来时,决不可忽视全球环境普遍恶化之后,为争夺一处清洁的空间、一块生态良好土地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残酷斗争。提出这种警告的现实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醒和对国土生态建设的重视。

一、土地生态失衡已向人类发出警告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环境要素,是永恒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的载体。正像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16页)中国人民素来认为“有土地不愁衣食”。然而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这个“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却越来越显紧张短缺。

当代世界土地资源紧缺一方面是因为人口过速增长,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使地球显得拥挤狭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过去生态良好的土地在人为破坏下大量丧失,使许多土地变为秃山、沙漠、盐碱地等不能提供人类衣食的生态退化的贫瘠区。

土地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土地是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群体的载体。有生物群落的土地如森林、草原、农田,有动植物存活的水体对人类衣食具有现实意义。失去生物群落的沙漠、秃山和生物难以存活的水体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大为减损,以至无用。这是因为地球生命界存在如下食物链关系: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植物群体以其生命活动吸收太阳光热,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生产出植物产品。这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如果地球上没有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即植物生命体的生化作用,吸收太阳光热和二氧化碳,吐出氧气制造植物产品,便没有动物的繁育生长这个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如果没有这两种生产,依靠动物、植物生活的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两种生产走向萎缩,人类就面临生存危机。

绿色植物的繁荣昌盛是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有土壤的地面是绿色植物生存的依托和生命载体。为了引起人们对地表生态恶化的高度重视,我们把有肥沃土壤能自然繁衍绿色植物,拥有生物群落的地球表面特称作“生态土地”。乔木林、灌木丛、草甸、农田、花园、有水生动植物的水体,都属于生态土地范畴。最优良的生态土地是多层次的立体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上拥有多量生物群体。森林是多层次植物和动物共生的最优良的生态土地。

土地上生物载量的减少是土地自然生产力下降,是生态土地的退化。当土地自然生产力下降到其动植物不能供养人类时,土地生态退化就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以致最后不能在这种土地上维持生存。非洲越来越宽的沙漠、一些地区的秃山、石林、高度污染的水域以及难以治理的盐碱地,都不能向人类提供衣食。人类不能离开土地而生存,“有土地不愁衣食”,实际上也只是有生态土地才不愁衣食。

不幸的是,千万年来的人类活动,一直以破坏自然、损毁生态为代价。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从古代延续到当代,以至在人口激增、人均资源短缺,人们向往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今天,人类却已经面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有毒化学品污染、水资源危机、温室效应加剧、垃圾成灾、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和物种灭绝十大环境问题。目前全球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消失,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每小时有30万吨土壤流失。在无节制的人类活动中,今天的地球已进入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时期。平均每三天有5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一种生物的消失又影响相关的15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本世纪末,现有物种的1/4将灭绝,许多物种将成为“过去”的生物。随着绿色植物群落和依附其生存的动物的减少,地球加速变得贫瘠。

“人口是影响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当代的主要问题之一。”(联合国《人口教育与发展宣言》,《人民日报》1993年4月19日第7版)在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土地如此一年年减少,物种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消失,许多物种已不能在地球上存活,人们应当思量:当前生命圈已遭遇种种危机,这种发展态势继续下去,在地球上下一步受害者和被淘汰的会是谁?

城市地区对自然生态破坏最彻底,城市居民受环境恶化惩罚也最重。拥挤的鸽笼式居室,难见森林、田园的人海环境,大气中带毒的气体烟尘,越来越多的光化学污染,令人心烦耳鸣的噪声,使居民健康大受摧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肺癌成为常见病患者持续上升。现在大多数工业城市的空气中已发现有200多种有毒和致癌物质。在地球生态环境的现阶段,每年有360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城市化使人口密度还在增加,不少国家城市人口已在80%以上。城市“肿瘤般地生长”,大气的污染使居民与所需要的空气失去平衡,水质的污染使城市河水不能饮用。流经城市的一些河段污黑奇臭,使人不能接近。城市人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令人忧虑。

我国生态土地丧失尤为严重,与人口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从1949年到1986年,我国耕地净减少2.34亿亩,人口净增6亿。据新中国成立35年的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一半。仅1957年到1977年,我国减少的耕地就相当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11个省耕地面积的总和。1957年我国人均耕地2.8亩。1989年降为1.3亩。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8,独联体的1/9。世界人均耕地为4.8亩。现我国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不足1亩。如广东只有0.73亩,浙江只有0.69亩。近几年来,在缺乏生态意识的经济增长中,各种开发区、旅游区、专业大商场、乡镇企业及住房等继续在肥田沃地上雨后春笋般兴建,形成市、县、乡各级政府竞相圈地的现象,继续摧毁日益脆弱的地表生态,使生物线节节后退。我国只有国土面积5%的自然保护区,还免不了继续遭受各种破坏和蚕食。

森林是多层次植物和动物共生的最优良的生态土地。现在西欧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日本70%,而我国仅有12.9%。森林减少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50亿吨,占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1/5。每年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全国化肥总产量。由于垦殖失当、放牧过度,我国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碱化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北方沙化问题没得到制止,南方沙化问题也日益加重。目前全国草原退化面积0.87亿公顷,已有沙漠100多万平方公里,且还在扩大。这使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国土自然生产力进一步降低,使过去山清水秀的丰饶大地变得难以维生。大自然开始惩罚人类。

以四川西南部攀枝花市为例,那里辖区面积7434.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115.16万亩,人平均土地资源12亩。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适宜于各种生物生长,是全国少有的“聚宝盆”。由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摧毁,现在人们的衣食已经受到威胁,40万城市居民所需的粮、肉、禽、蛋等大部分副食品均从外地长途调入(参阅《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81—1991年),极大地限制了该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如果说农耕地多少直接决定人类的衣食水平,而生态环境的优劣则决定人类综合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政治环境与人类和谐。现在,耕地和生态两方面都向人类亮出了黄牌,人类已进入发展和生存挤压时代。大自然警号长鸣,人类必须警醒。看一看现代城市的高度拥挤,气候恶变造成的灾害,不发达国家的贫困和饥饿(仅1985年,一场饥荒非洲就饿死10万人),想一想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25亿,即现在54.8亿的2.28倍(《联合国报告敲响人口警钟2050年世界人口将逾100亿》,1993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第7版),人口“超过自然资源所能向人类提供的限度”时,为争夺一片肥美的土地,一处清洁的空间可能出现的激烈争斗,就知道当前我们应当如何严肃对待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为繁荣经济,勤劳致富的人们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不能忽视土地生态与人口载量与政治环境和国家兴衰的关系(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巴比伦就因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两千年前在漫漫黄沙中灭亡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不抓紧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人类势将陷入生存狭谷和灾难深渊,甚至难以在地球上生存!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当代人类必须开始进行一场保护自然、拯救地球环境,从而拯救人类自己的“环境革命”。

二、环境革命与生态建设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不久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环境状况目前正在急剧恶化,人类需要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的命运。这场革命的意义就像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重大。由于地球环境已经受到很大损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革命需要更加猛烈,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环境革命的任务,不仅在于呼吁人们保护仅存的自然生态,而且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态复兴和环境重建;政府环保政策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治理型”转变为“预防型”,从单纯保护转变为积极开拓创新;人类的观念必须从向自然索取转变为培育自然,从重眼前经济利益转变为重长远生存环境,为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要向全社会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综合的和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之一。各级领导和教育机构首先要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保证环境教育不断得到加强。通过教育,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水平。在现代,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宣传部门和报刊、电视、广播等单位要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作为重要职责和经常性任务,大张旗鼓地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法规和好坏典型,各级学校要制定环境教育计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办好大中专院校环保专业,党校、干校也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干部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能力;大众宣传媒介要像打商品广告那样加强向全社会普及环保知识;对环保干部要开展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素质,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教育网络。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态危机与人类灾难,地球生态演变史,城市生态演变与现代城市危机,环境与生命,环境与发展,土地生态与自然生产力、人口载量和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等等。让人们广泛知晓,人均土地尤其是生态良好土地日益缩减的严峻性,以及生态环境与政治环境同国家兴衰的关系等等。

据最近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估计,我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增至12.94亿,到2021年将增至14.5亿,到2049年将达到16亿。人口激增与耕地锐减的反向发展态势,令有识之士深为忧虑。以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这样的千古粮仓为例,两三年内人均耕地已从0.86亩降到0.2亩左右,一些乡、村、队已几乎没有耕地了!全国的人均耕地、人均国土、人均绿色生态环境一天天减少,国土在超负荷中挣扎,经济在资源短缺中运行,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化。

要让全体人民懂得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的道理。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整个生命系统就不会有人类生存。要经常向人民通报我国生态土地的变化动态,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危机意识,保护现存生态,加快国土多层次立体绿化建设,切实培育和扩展生态土地。

要确立土地管理的生态目标。1992年6月全世界各国首脑参加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应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创一个新阶段——走向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为了使人类“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人民日报》1992年6月29日第7版),我国国土部门、经济决策和管理机关应及早确立土地管理的生态目标。即国土管理工作不仅要管好土地使用中量的变化,尤其要注重土地质的提高——土地生物量和自然生产力的提高,大力培育扩展生态土地,从而增强土地养育生命和人类的能力。

我国早已确定“十分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国策,但究竟应当怎样珍惜、怎样合理利用却不够明确。目前,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在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崭新的城市化村庄不断产生,现代的城市化在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展开。一批又一批农田和绿色植被从地图上被抹掉了,在原有绿原上出现的是一片连一片的灰色建筑群——生态极为贫乏的人类社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消极保护耕地的方针是难以兑现的。我们应考虑用积极的耕地置换和生态补偿的方针来进行生态建设以有效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土。例如:在农村,规定凡占肥田沃地建房、建厂,应将肥沃土壤移到住房四周或楼顶屋面,发展多层次、高密集立体庭院生态农业,使墙体和楼顶变成新开发的农作场所。在公路、机耕道以及河道、水渠两侧培植常青林果带,在道路河沟上空实现生物生产。当三峡工程建成,库区水位上升前,应将长江两岸优质肥沃土壤移向贫瘠山冈,以建设中高山森林果园,也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的最新型花园生态城市。考虑到多数城市都是自然生态极贫乏的社区,又有生态建设能力,上述耕地置换和生态补偿做法更应严格执行。我们主张积极发展城市微型生态农业,以期优化城市宏观生态环境。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哥伦比亚等16个拉美国家投入15.4万美元,推行城市屋顶种植计划获得成功。试验表明,城市农业产品成本低,只有市场价格的30%,收获量是传统种植方法的20倍。城市家庭既增加了收入,又吃到了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还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日本和独联体国家正推行城市“菜盒式”和“地毯式”室内科学农作方法。法国巴黎已在城市楼顶培植3~4米高的绿色植物,把楼顶屋面作为苗圃和良种培育场。由于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和欣赏田园生活,巴黎市内的农业收获场面竟引来众多旅游观光者。

推行生态楼建设计划,实现从生态楼到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革命。我国应倡导、鼓励有资金有生态意识的单位和个人试建生态楼,以补充、扩大城市的动物和植物群落,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无毒害生活垃圾、废水、光热和富余劳动力,进行城市范围的生物生产,培育城市自然生产力,发挥城市的农业功能,逐步建立符合人类生态文明和美好生活的生态城市。

生态楼是建于城市、荒山、沙漠、水面等非耕地上的,既可以容纳人类又能在室内外进行生物生产的新型楼堂建筑物及其群体,是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护、培育资源,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的新机制,是拯救、重建地球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途径。在生态楼里,人类与动植物“互惠共生”。人把无害生活垃圾、废水送给植物群体。绿色植物则把氧气、清洁环境和丰富果实奉献给人类。生态楼是人类、生物、环境良性循环的微观基础,是美好世界的微观基础。从事有效益的生物生产,提高土地、建筑物和空间的自然生产力是生态楼的根本特征。生态楼的建造虽需要投资,但一旦投入运行将产生成倍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

现代城市密集而高耸的建筑物不是生态楼,只是装人的容器。90%以上的现代城市不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理想的生活环境,而是生态极不健全、丧失了生物生产功能、丧失了生物多样性的“人类”社区。人类本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有机成分,本是自然界生命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然而,人类的繁衍,千万年来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却是以破坏自然、损毁生态、灭绝物种为代价的,以致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得不把社会当作自然的对立物,把人类当作整个生命界的对立物,把经济利益当作生态环境的对立物。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主张建设的生态楼兼具为数极少的动物园和植物园的优点,是人工重建的生态土地和空间,是地球生态复苏的基础工程,是缓解人地矛盾、经济与资源矛盾以及生存发展挤压,重建优美舒适生活环境的最佳选择。

人类有了生态楼景观,就能激起更大的保护自然珍稀生态,重建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生态楼是局部生态复合体,若干生态楼的联结形成人造生物群落,若干人造生物群落的联结将实现生态环境的重新构造,依此一代代的生态环境再生产,人类就将重新得到一个清洁、富饶的地球环境,一个丰富、繁荣的生物世界。

城市生态楼具有森林、草原等自然生物群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的功能,是实现农业载体革命,开辟农业第二战场、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的科研、生产场所,对提高城市居民综合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都有重要意义。

如果政府和人民共同推行生态楼建设计划,工业化和城市化势不可挡的占用农耕地、毁损自然生态的势头就可以通过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的新潮流进行逆向补偿。一般来说,只要通过建设生态楼来发展四周墙体、阳台和楼顶屋面的生物生产,新建楼堂馆所对耕地农作面和生态的补偿就绰绰有余。这样做,不仅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补偿耕地和生态损失,提高全社会重农爱农和环保意识,而且能从根本上扭转城市发展挤占农村,工业交通发展挤压农业,毁坏生态的旧格局,使我国农业和土地生态建设第一次有希望形成伴随城市和工业发展而一同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农业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可以认真研究这项措施,投入一点经费,建设一个模式。一个好的模式可以影响一个城镇、一个都市、一个省区甚至整个国家。当最佳模式形成后,就要组织力量推动辐射,使从生态楼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即将动工,库区新城的面貌如何是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为了积极补偿水位提高对陆地生态和人文景观的损失,利用城市搬迁机会,刻意推行生态楼,有目标有规划分层次把库区新城建设成世界第一流的旅游花园生态城,即生态楼有机集群,这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生态效应,形成未来新城市的典范。

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税制度。在我们的生态建设中,还应建立生态税制度。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是不同程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曲格平:《建立人类新文明》,《人民日报》1992年6月1日第7版)这条从危害自然生态到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的发展路线已经不能再走下去。发达国家的人民已普遍加强了环保、生态意识。我国多数人民尚在朦胧之中。鉴于此,我们需要在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还将需要什么的情况下,及时用税收杠杆来保护现存生态,扩展生态土地,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建设一个生态繁荣的世界。生态税即生态补偿与建设税。它是这样一个税种:凡占用土地而又毁损地面生态的要补偿生态损失,其数量相当于在别处重新营造相同生态环境所需的经费。这种税金只能专用于生态建设,培育扩展生态土地和空间,以及奖励生态建设的成绩卓著者。

为了实行生态税制,需要加强宣传普及土地、生态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的基本知识,让人人懂得生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即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16页)。对土地的生态建设和不断扩展生态土地是人类投入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这种潜在生产力不断转化为生物群落的自然生产力,人类就可世代受益。税收是解决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杠杆。对现存的珍稀物种,对仅占国土总面积5%的自然保护区,要特别加强管理。对于违背社会长远利益、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行为,其生态税可以一直提高,直到使这种占用实际上不能进行。

只要我们切实实施好以上基本措施,秃山可以转青,沙漠可以变绿,江河湖海也可成为新的生物群落和生态农业载体,大大小小的城市城镇也将与农村绿成一片,人类就可逐步迈进生态文明时代。

[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